人教版2025秋季八年级数学上册 15.3.1 等腰三角形 同步讲义 原卷+解析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5秋季八年级数学上册 15.3.1 等腰三角形 同步讲义 原卷+解析卷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3.1 等腰三角形 讲义
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都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知识点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3.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
知识点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利用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利用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3.尺规作图:已知底边及底边上高作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分别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4)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90°时,此等腰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相等,两个锐角都是45°.
2.注意:
(1)“等角对等边”不能叙述为: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那么它的两腰也相等.因为在没有判定出它是等腰三角形之前,不能用“底角”“腰”这些名词,只有等腰三角形才有“底角”“腰”.
(2)“等角对等边”与“等边对等角”的区别:由两边相等得出它们所对的角相等,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三角形有两角相等得出它是等腰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3.等腰三角形提供了好多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手段.
4.在等腰三角形有关问题中,会遇到一些添加辅助线的问题,其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是常见的辅助线,虽然“三线合一”,但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不同的做法引起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等腰三角形性质问题都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但要注意纠正不顾条件,一概依赖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定势,凡可以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应当优先选择简便方法来解决.
6.利用“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进行边角转化的方法在同一个三角形中,(1)可通过证明两条边相等,利用“等边对等角”得到这两条边所对的角相等;(2)可通过证明两个角相等,利用“等角对等边得到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解题时,注意必须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才能利用“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
7.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方法
(1)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
(2)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3)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利用轴对称的性质;
(5)利用“等角对等边.
题型01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2025春 济阳区期末)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则它的顶角是(  )
A.40° B.70° C.100° D.40°或100°
【答案】D
【分析】分这个角为顶角和底角,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当40°角为顶角时,则顶角为40°,
当40°角为底角时,则两个底角和为80°,求得顶角为180°﹣80°=100°,
故选:D.
【变式练1】 (2025春 泾阳县期末)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则它的底角度数是(  )
A.55° B.70° C.70°或55° D.70°或40°
【变式练2】 (2025春 锦州期末)等腰三角形一边长9cm,另一边长4cm,它的第三边是(  )
A.4cm B.5cm C.9cm D.12cm
【变式练3】 (2025春 崇明区期末)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为3cm和7cm,则它的周长是(  )
A.10cm B.13cm
C.17cm D.13cm或17cm
题型0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025春 织金县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AD⊥BC,且BC=4,则BD的长为    .
【答案】2.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推出BDBC=2.
【解答】解:∵AB=AC,AD⊥BC,
∴BDBC4=2.
故答案为:2.
【变式练1】 (2025春 柴桑区期中)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这一定理可以简述为:   .
【变式练2】 (2025 兴庆区模拟)如图,在△ABC中,AB=AC,∠BAC=130°,DA⊥AC,则∠ADB=   .
【变式练3】 (2025春 稷山县期中)如图,在△ABC中,AB=AC,D是边BC的中点,连接AD.若∠ABC=50°,则∠BAD的度数为   .
题型0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024秋 双辽市期末)如图,在△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BC上,BD=BE,连接AD与CE且相交于点F,有∠BAD=∠BCE.求证:△AFC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见详解.
【分析】根据AAS推出△ABD≌△CB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BC,求出AE=CD,根据AAS推出△AEF≌△CDF即可.
【解答】证明:∵在△ABD和△CBE中,

∴△ABD≌△CBE(AAS),
∴AB=BC,
∵BE=BD,
∴AE=CD,
在△AEF和△CDF中,

∴△AEF≌△CDF(AAS),
∴AF=CF,
∴△AFC是等腰三角形.
【变式练1】 (2024秋 岱岳区期中)如图,DC平分∠ACE,且AB∥CD,求证:△ABC为等腰三角形.
【变式练2】 (2024秋 曹县期中)已知:AD平分∠BAC,AD∥CE,AF⊥CE,求证:EF=CF.
【变式练3】 (2024春 衡南县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AB=AC,∠A=36°,CD平分∠ACB,交AB于点D,求证:△ACD是等腰三角形.
题型0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综合
(2025春 青岛期中)如图,在△ABC中,AB=AC,BD=CD,E为CA的延长线上一点,过点E作EF∥AD,分别交AB,BC于点P,F.
(1)求证:△AEP是等腰三角形.
(2)若AD=BD,求∠E的度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平行线的性质推出∠E=∠APE,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解;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
【解答】(1)证明:∵AB=AC,BD=CD,
∴∠BAD=∠CAD,
∵EF∥AD,
∴∠E=∠CAD,∠APE=∠BAD,
∴∠E=∠APE,
∴AE=AP,
∴△AEP是等腰三角形;
(2)解:∵AB=AC,
∴∠B=∠C,
∵AD=BD=CD,
∴∠B=∠BAD,∠C=∠CAD,
∵∠B+∠BAD+∠C+∠CAD=180°,
∴∠B=∠BAD=∠C=∠CAD=45°,
∴∠E=∠CAD=45°.
【变式练1】 (2025春 太原月考)如图,∠A=90°,BE⊥CD于点E,BE平分∠CBD.
(1)求证:△BCD是等腰三角形;
(2),求AD的长.
【变式练2】 (2024秋 白塔区校级期中)如图1,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点O作EF∥BC,分别交AB和AC于点E和F.
(1)求证:△BEO是等腰三角形.
(2)若AB=5,AC=4,求△AEF的周长.
【变式练3】 (2024秋 南昌期中)如图,已知AB∥CD,AC平分∠BAD.
(1)求证:AD=DC;
(2)若∠D=120°,AC⊥CB,求∠B的度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3.1 等腰三角形 讲义
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都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知识点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3.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
知识点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利用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利用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3.尺规作图:已知底边及底边上高作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分别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4)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90°时,此等腰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相等,两个锐角都是45°.
2.注意:
(1)“等角对等边”不能叙述为: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那么它的两腰也相等.因为在没有判定出它是等腰三角形之前,不能用“底角”“腰”这些名词,只有等腰三角形才有“底角”“腰”.
(2)“等角对等边”与“等边对等角”的区别:由两边相等得出它们所对的角相等,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三角形有两角相等得出它是等腰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3.等腰三角形提供了好多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手段.
4.在等腰三角形有关问题中,会遇到一些添加辅助线的问题,其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是常见的辅助线,虽然“三线合一”,但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不同的做法引起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等腰三角形性质问题都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但要注意纠正不顾条件,一概依赖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定势,凡可以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应当优先选择简便方法来解决.
6.利用“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进行边角转化的方法在同一个三角形中,(1)可通过证明两条边相等,利用“等边对等角”得到这两条边所对的角相等;(2)可通过证明两个角相等,利用“等角对等边得到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解题时,注意必须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才能利用“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
7.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方法
(1)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
(2)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3)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利用轴对称的性质;
(5)利用“等角对等边.
题型01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2025春 济阳区期末)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则它的顶角是(  )
A.40° B.70° C.100° D.40°或100°
【答案】D
【分析】分这个角为顶角和底角,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当40°角为顶角时,则顶角为40°,
当40°角为底角时,则两个底角和为80°,求得顶角为180°﹣80°=100°,
故选:D.
【变式练1】 (2025春 泾阳县期末)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则它的底角度数是(  )
A.55° B.70° C.70°或55° D.70°或40°
【答案】C
【分析】先分顶角为70°和底角为70°两种情况,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
【解答】解:当它的顶角为70°时,
它的顶角度数为:(180°﹣70°)÷2=55°;
当它的底角为70°时,
它的顶角度数为:180°﹣2×70°=40°;
∴它的底角度数是55°或70°.
故选:C.
【变式练2】 (2025春 锦州期末)等腰三角形一边长9cm,另一边长4cm,它的第三边是(  )
A.4cm B.5cm C.9cm D.12cm
【答案】C
【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当9cm为腰长,4cm为底边长时;当9cm为底边长,4cm为腰长时;分别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判断即可.
【解答】解:若9cm为腰长,4cm为底边长,
∵9+9>4,
∴能组成三角形,
∴它的第三边是9cm;
若9cm为底边长,4cm为腰长,
∵4+4<9,
∴不能组成三角形;
故选:C.
【变式练3】 (2025春 崇明区期末)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为3cm和7cm,则它的周长是(  )
A.10cm B.13cm
C.17cm D.13cm或17cm
【答案】C
【分析】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为3cm和7cm,具体哪条是底边,哪条是腰没有明确说明,因此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解答】解:①当腰是3cm,底边是7cm时:不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因此舍去.
②当底边是3cm,腰长是7cm时,能构成三角形,则其周长=3+7+7=17(cm).
故选:C.
题型0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025春 织金县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AD⊥BC,且BC=4,则BD的长为    .
【答案】2.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推出BDBC=2.
【解答】解:∵AB=AC,AD⊥BC,
∴BDBC4=2.
故答案为:2.
【变式练1】 (2025春 柴桑区期中)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这一定理可以简述为:   .
【答案】等边对等角.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即可求解.
【解答】解: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这一定理可以简述为:等边对等角.
故答案为:等边对等角.
【变式练2】 (2025 兴庆区模拟)如图,在△ABC中,AB=AC,∠BAC=130°,DA⊥AC,则∠ADB=   .
【答案】115°.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出∠B=∠C,根据∠BAC=130°即可求出∠C的度数,由DA⊥AC得出∠DAC=90°,从而求出∠ADC的度数,问题得解.
【解答】解:由条件可知∠B=∠C,
∵∠BAC=130°,
∴,
∵DA⊥AC,
∴∠DAC=90°,
∴∠ADC=90°﹣25°=65°,
∴∠ADB=180°﹣∠ADC=180°﹣65°=115°,
故答案为:115°.
【变式练3】 (2025春 稷山县期中)如图,在△ABC中,AB=AC,D是边BC的中点,连接AD.若∠ABC=50°,则∠BAD的度数为   .
【答案】40°.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AD⊥BC,然后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即可解答.
【解答】解:∵△ABC中,AB=AC,D是边BC的中点,
∴AD是△ABC的中点,
∴∠ADB=90°,
∴∠BAD=90°﹣∠ABC=40°.
故答案为:40°.
题型0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024秋 双辽市期末)如图,在△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BC上,BD=BE,连接AD与CE且相交于点F,有∠BAD=∠BCE.求证:△AFC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见详解.
【分析】根据AAS推出△ABD≌△CB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BC,求出AE=CD,根据AAS推出△AEF≌△CDF即可.
【解答】证明:∵在△ABD和△CBE中,

∴△ABD≌△CBE(AAS),
∴AB=BC,
∵BE=BD,
∴AE=CD,
在△AEF和△CDF中,

∴△AEF≌△CDF(AAS),
∴AF=CF,
∴△AFC是等腰三角形.
【变式练1】 (2024秋 岱岳区期中)如图,DC平分∠ACE,且AB∥CD,求证:△ABC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证明见解析
【分析】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CD=∠DCE,然后根据平行的性质,得出∠A=∠ACD,∠B=∠DCE,进而得出∠B=∠A,即可得证.
【解答】证明:∵AB∥CD,
∴∠A=∠ACD,∠B=∠DCE.
∵DC平分∠ACE,
∴∠ACD=∠DCE,
∴∠B=∠A,
∴AC=BC,
∴△ABC为等腰三角形.
【变式练2】 (2024秋 曹县期中)已知:AD平分∠BAC,AD∥CE,AF⊥CE,求证:EF=CF.
【答案】证明见解答过程.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推出∠E=∠ACF,进而得到AC=AE,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即可得解.
【解答】证明:∵AD∥CE,
∴∠BAD=∠E,∠DAC=∠ACF,
∵AD平分∠BAC,
∴∠BAD=∠DAC,
∴∠E=∠ACF,
∴AC=AE,
∵AF⊥CE,
∴EF=CF.
【变式练3】 (2024春 衡南县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AB=AC,∠A=36°,CD平分∠ACB,交AB于点D,求证:△ACD是等腰三角形.
【答案】证明见解析.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CD度数,即可得到∠A=∠ACD,继而得证.
【解答】证明:∵AB=AC,∠A=36°,
∴.
∵CD平分∠ACB,
∴.
又∵∠A=36°,
∴∠A=∠ACD,
∴CD=AD,即△ACD是等腰三角形.
题型0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综合
(2025春 青岛期中)如图,在△ABC中,AB=AC,BD=CD,E为CA的延长线上一点,过点E作EF∥AD,分别交AB,BC于点P,F.
(1)求证:△AEP是等腰三角形.
(2)若AD=BD,求∠E的度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平行线的性质推出∠E=∠APE,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解;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
【解答】(1)证明:∵AB=AC,BD=CD,
∴∠BAD=∠CAD,
∵EF∥AD,
∴∠E=∠CAD,∠APE=∠BAD,
∴∠E=∠APE,
∴AE=AP,
∴△AEP是等腰三角形;
(2)解:∵AB=AC,
∴∠B=∠C,
∵AD=BD=CD,
∴∠B=∠BAD,∠C=∠CAD,
∵∠B+∠BAD+∠C+∠CAD=180°,
∴∠B=∠BAD=∠C=∠CAD=45°,
∴∠E=∠CAD=45°.
【变式练1】 (2025春 太原月考)如图,∠A=90°,BE⊥CD于点E,BE平分∠CBD.
(1)求证:△BCD是等腰三角形;
(2),求AD的长.
【答案】(1)见解析
(2)AD=4.
【分析】(1)利用ASA证明△EBD≌△EBC,推出BD=BC,即可证明结论成立;
(2)利用HL证明Rt△ABD≌Rt△EDB,推出AD=BE=4.
【解答】(1)证明:∵BE⊥CD,
∴∠BED=∠BEC=90°,
∵BE平分∠CBD,
∴∠EBD=∠EBC,
∵BE=BE,
∴△EBD≌△EBC(ASA),
∴BD=BC,
∴△BCD是等腰三角形;
(2)解:∵△EBD≌△EBC,
∴,
∵,
∴AB=DE,
在Rt△ABD和Rt△EDB中,

∴Rt△ABD≌Rt△EDB(HL),
∴AD=BE=4.
【变式练2】 (2024秋 白塔区校级期中)如图1,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点O作EF∥BC,分别交AB和AC于点E和F.
(1)求证:△BEO是等腰三角形.
(2)若AB=5,AC=4,求△AEF的周长.
【答案】(1)见解析;
(2)9.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平行线的性质即可证明△BEO是等腰三角形,
(2)同理可得OE=BE,再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OF=FC,则△ADE的周长=AB+AC,从而得出答案.
【解答】(1)证明:∵EF∥BC,
∴∠EOB=∠OBC,
∵OB是∠ABC的平分线,
∴∠EBO=∠OBC,
∴∠EOB=∠EBO,
∴OE=BE,
∴△BEO是等腰三角形.
(2)解:由(1)得:OE=BE,
同理可得OF=FC,
∴△AEF的周长=AE+EF+AF=AE+EO+OF+AF=AE+BE+AF+CF=AB+AC,
∵AB=5,AC=4,
∴△AEF的周长5+4=9.
【变式练3】 (2024秋 南昌期中)如图,已知AB∥CD,AC平分∠BAD.
(1)求证:AD=DC;
(2)若∠D=120°,AC⊥CB,求∠B的度数.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60°.
【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2=∠3,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1=∠3,等量代换得出∠1=∠2,进而证得AD=DC;
(2)由(1)知∠1=∠2=∠3,根据∠D=120°求出∠3,根据AC⊥CB得出∠ACB=90°,进而求出∠B.
【解答】(1)证明:∵AB∥CD,
∴∠2=∠3,
∵AC平分∠BAD,
∴∠1=∠3,
∴∠1=∠2,
AD=DC;
(2)由(1)知∠1=∠2=∠3,
∵∠D=120°,
∴∠1=∠2=∠3=30°,
∵AC⊥CB,
∴∠ACB=90°,
∴∠B=180°﹣∠ACB﹣∠3=180°﹣90°﹣30°=6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