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除法的含义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3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6的表内除法”单元的重要部分,依托“12个竹笋分盘”的实例,从平均分的操作(连减)过渡到除法算式表示,直观展现除法的本质是“包含分”。教材通过分物过程与除法算式的对应,帮助学生理解除号含义、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意义,是构建除法概念、后续学习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实现从具体操作到数学符号表达的抽象。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平均分的直观操作(如按份数分、按每份数量分),但对用除法算式概括分物过程较为陌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实际操作情境感兴趣,具备一定的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抽象出数学符号、理解除法意义需借助丰富实例引导。教学中需通过操作、对比,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与除法的联系,突破符号化理解的难点。三、核心素养目标: 情景与问题:通过平均分的实际情境,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知识与技能:认识除号,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掌握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思维与表达:在操作与思考中体会除法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发展数学思维。 交流与反思:通过交流分物过程,提升表达能力,反思除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价值。思政元素: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在操作中体验成功喜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符号意识和逻辑思维。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包含分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及各部分含义。 教学难点:从平均分的操作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与包含分的内在关联。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情境与问题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师:大家去过四川吗?它是咱们中国的一个省,它有一个美誉,叫“天府之国”。四川有一种世界稀有的动物,也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大家知道是什么动物吗? 师:大家的知识真广泛。那萌萌的大熊猫最喜爱的食物是什么呢? 师:大熊猫最爱的就是鲜嫩的竹笋了。饲养员叔叔为大熊猫准备了一些新鲜的竹笋。你能把这些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大熊猫吗?[板书课题:除法的含义] 学生猜一猜这是那种动物。 预设:大熊猫 学生回答:大熊猫最喜爱的食物是什么。 预设:竹子,竹笋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现实意义。教学环节二:探究与发现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一、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 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例3。 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师: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说一说操作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二、自主尝试,表征突出含义,介绍除法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组织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所写算式的含义,板书学生有代表性的表示方法,在学生选择不同表示方法时,及时评价与鼓励。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表示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师:大家的方法各种各样,而且有的方法如果不加以说明,别人都看不明白,怎么办呢? 预设:选择统一的方法来表示。 师:在数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有这样的一种表示方法——除法。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H.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除法算式: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 除号 师小结:“÷”是我们学习的新的运算符号,叫除号,表示平均分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用一个算式来表示。12表示的是要平均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4表示的是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3表示的是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此算式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中12、4和3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小结: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求可以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一共有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要求能放几盘。 学生回答: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预设:每个盘里面都只放4个竹笋。 学生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说一说操作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学生分完后,到黑板前面演示分的过程。 学生尝试将“把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预设:有的学生无从下手,有的会想到用学过的方法表示。12分成4,4,4;12-4-4-4=0。有的预习过或见过除法,有一定的经验,但对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则会尝试12÷3=4或12÷4=3。 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中12、4和3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12表示一共有12个竹笋,4表示平均放到4个盘里,3表示每盘放3个竹笋。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白该活动也是平均分的活动。 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因为表述方法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是否有统一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 把除法算式与平均分竹笋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了解除法的含义。让学生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价值。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同时解除学生对“12÷4=3”与“12÷3=4”这两个算式的疑惑,有助于学生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算式表达。再次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通过相关数学历史的渗透,增强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一)课堂练习 1.圈一圈,填一填。 师: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为什么都是12? 师:除数表示什么?那商呢? 预设:除数都是表示每份几个。商表示最后分得的结果,即分成了几份。 师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其中,这个总数就是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每份几个就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分得的份数也就是最后的结果,是除法算式里的商。 2.读一读。 8÷4=215÷5=3 18÷3=636÷6=6 学生自主读一读。教师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 3.先动手摆一摆,再填算式。 4.看图写算式。 5. 6.有10条小鱼,每5条小鱼放在1个鱼缸里,需要()个鱼缸。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信息? 师:现在没有实物,你该怎么去解决呢? 师:几条鱼圈在一起呢?题目中有明确指示吗? 师:独立完成,并根据自己分得的结果完成下面的算式。 师: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用“10÷5=2”这个除法算式来表示呢? 指名学生回答。 (二)拓展提升 想一想每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 分别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为什么都是12。 预设:一共有12个小圆片,是把12个物品拿来分。 学生自主读一读。 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再填算式。 学生看图写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 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哪些信息,然后独立完成第6题。 预设:有10条鱼,每5条小鱼放在1个鱼缸里。 学生思考回答:现在没有实物,你该怎么去解决。 预设:圈一圈。 学生思考:几条鱼圈在一起?题目中是否有明确指示? 预设:没有。圈一圈不能很快知道几条鱼该圈在一起。这时候选择圈一圈不好,我们应该选择连一连。 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思路。并说一说除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学生想一想每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含义。 对新知及时巩固。 要让学生体会为什么用连一连。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定,并不是随意的。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谈一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这种表示方法好吗?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回答。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七、作业设计: 1.书面作业:完成教材练习中与除法算式读写、意义相关的题目,如根据分物情境写除法算式、解释算式各部分意义。 2.实践作业:回家后,用家里的物品(如筷子、糖果)进行包含分操作(如“10块糖,每2块装一袋,能装几袋”),用除法算式记录过程和结果,明天和同学分享。八、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包含分) 分竹笋: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分3次放完,能放3盘 连减算式:12-4-4-4=0 除法算式: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各部分意义:12(被除数,总数)、4(除数,每份数)、3(商,份数) 方法总结:求总数里包含几个每份数,用除法;总数÷每份数=份数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创设“大熊猫分竹笋”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理解了除法的含义,掌握了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除号”的含义和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掌握较好,但在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时,部分学生存在混淆,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练习与引导,进一步强化除法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改进措施:增加“操作—连减—算式”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多经历“用不同方式表达分物过程”,强化符号意识,设计分层分物活动(如先每3个分,再调整每份数),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数的变化,理解总数、每份数、份数的关系,提升对除法概念的精准把握,助力学生扎实构建除法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