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3.4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3.4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4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6的表内除法”单元的关键部分,以“15个竹笋平均分到3个盘子”为载体,从平均分的操作(连减)过渡到除法算式表示,清晰呈现“按份数平均分”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含义,是构建除法概念、完善除法认知体系的重要环节,为后续解决除法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通过前期学习掌握了简单平均分操作和包含分对应的除法意义,但对“按份数平均分”转化为除法算式的理解仍需深化。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操作情境感兴趣,具备一定动手实践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将分物过程抽象为数学符号(除法算式)、精准理解各部分名称及意义,需要丰富实例引导和反复练习。教学中需借助操作、对比,强化平均分与除法的联系,突破符号化理解难点。
三、核心素养目标: 情景与问题:创设平均分竹子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除法相关的数学问题。 知识与技能: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能用除法算式准确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思维与表达:在分物操作和问题解决中,发展逻辑思维,清晰有序地表达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对应关系。 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分享,反思不同分法与算式的联系,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思政元素: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如集体资源,除数似合理分配标准,商是公平所得。蕴含“公平分配、精准规划、物尽其用”的协作与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按份数平均分”对应的除法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读写。 教学难点:从“按份数平均分”的操作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与分物中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对应关系。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境与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师:老师手中有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我是怎样分的。 预设: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 师:分给了几个同学 师:把刚才分的情况同桌之间再来说一说。 学生观察老师怎么分8个小圆片。 学生回答:分给了几个同学。 预设: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到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学生把刚才分的情况同桌之间再来说一说。 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设计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
教学环节二:探究与发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动手操作,引出表示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4 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师:我们应该怎么分? 师: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说一说操作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1.分一分 每盘放1个,每次放3个。一共要分5次,每盘放5个。 2.写一写,用减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你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 3.试一试,用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 【学情预设】除法算式。 师:尝试着写一写。 【学情预设】15÷3=5;15÷5=3。 师:15÷3表示什么? 预设:一共有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 师:那15÷3=5表示什么呢? 预设:一共有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有5个竹笋。 师:“每个盘子有5个竹笋”是已知的,还是要求的?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盘子有5个竹笋,还是这个“5”是我们分完后才知道的? 师:那用“15÷5”来表示“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加上手势),这样列式好吗 预设:不好。用“15÷3”会更好。 师:“3”表示什么? 预设:“3”表示平均分成3盘。 师:真厉害!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把这个平均分的活动用最合适的除法算式表示清楚了。那就是15÷3=5。(板书:15÷3=5) 师:这个除法算式能完整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边引导学生说,边指算式,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二、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结合这个除法算式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是什么? 板书:15 ÷ 3 = 5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教师板书:总数 每份数 份数 师:如果我想把15个竹笋,平均分成5盘,每盘有几个竹笋? 预设:通过例题的学习,模仿例题的样子,选择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比较例3 和例4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结:同一个除法算式,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如6-2=3,既可以表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3个;也可以表示把6个苹果按每2个一份平均分,分成3份。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分。 学生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说一说操作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学生尝试写一写,用减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 预设:可以用除法表示 学生回答: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 预设:除法算式。 学生尝试着写一写。 预设:15÷3=5;15÷5=3 学生思考并回答:15÷3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5÷3=5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知道了每个盘子有5个竹笋,还是这个“5”是我们分完后才知道的。 预设:是我们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最后才知道每个盘子有5个竹笋。 学生说,边指算式,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学生结合这个除法算式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是什么。 预设:被除数是总数,除数是每几个为一份,商是分得的份数。 学生模仿例题的样子,选择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预设: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15÷5=3。被除数÷除数=商。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白该活动也是平均分的活动。因为已经有了用除法运算表示平均分的经验,所以首先分析活动是属于什么活动,学生明白后会直接想到,这个平均分的活动是不是也可以用除法运算来表示。 让学生大胆尝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活动。在列式的过程中很容易写成两种形式。利用好两个算式,借助情境图,产生冲突,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应将结果写在等号右边,即15÷3=5。 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后,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结合情境让学生尝试归纳被除数、除数和商可以是什么,初次尝试抽象归纳,有了一定印象后,后面会用更多的经验验证学生的归纳,同时从概念出发潜移默化地分析,让学生对这一类题有归纳的意识。
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课堂练习 1.把 15 条鱼平均放到 5 个鱼缸里,每个鱼缸里有( )条。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信息? 【教学提示】要让学生体会为什么用连一连。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定,并不是随意的。 师:现在没有实物,你该怎么去解决呢? 师:几条鱼圈在一起呢?题目中有明确指示吗? 师:独立完成,并根据自己分得的结果完成下面的算式。 指定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思路。并说一说除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师: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用“15÷5=3”这个除法算式来表示呢? 指名学生回答。 2.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及时纠错。 3.用小棒代替苹果分一分。 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2题 请学生表述,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和补充。 5.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3题 6.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4题 6.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二)拓展提升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有15条鱼,要平均放到5个鱼缸里。 学生思考:现在没有实物,该怎么去解决。 预设:圈一圈。 学生思考并回答:几条鱼圈在一起,题目中有明确指示。 预设:没有。圈一圈不能很快知道几条鱼该圈在一起。这时候选择圈一圈不好,我们应该选择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并根据自己分得的结果完成下面的算式。 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同桌之间交流各自的想法,互相促进,互相纠正。 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 学生猜一猜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数。 巩固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同时这一题也完成了从实物表征到图形表征的递进,既达到了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为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时运用画图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提供了样例。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1:按指定份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被平均分的总数作为被除数,平均分成的份数作为除数,每份的数量(分得的结果)作为商。 预设2: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作业设计: 1.书面作业:完成教材练习中与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意义相关的题目,如根据分物情境写除法算式、标注算式各部分名称。 2.实践作业:回家后,用家里的物品(如水果、文具)进行“按份数平均分”操作(如“12块橡皮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算式记录过程和结果,明天和同学分享。
八、板书设计: 除法的意义(按份数平均分) 分竹笋:15个竹笋平均放3个盘子,分5次,每盘5个 连减算式:15-3-3-3-3-3=0 除法算式:15÷3=5 读作:15除以3等于5 各部分名称:15(被除数,总数)、3(除数,份数)、5(商,每份数) 方法总结: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数,用除法;总数÷份数=每份数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分竹笋的操作和连减过渡,学生对“按份数平均分”转化为除法算式有了一定认知,多数能正确读写算式、识别各部分名称。 不足之处:在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对两种平均分与算式中各数对应关系仍存困惑,小组讨论深度不足。 改进措施:增加对比辨析活动,分层设计练习,加强个别指导,促进知识内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