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3.6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3.6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6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除法知识的延续与深化。以包子情境呈现乘除法算式,体现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是帮助学生构建乘除法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其在后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运算意义中起重要支撑作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数的运算逻辑。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2-6乘法口诀,对简单乘除法运算有基础认知,但对乘除法互逆关系理解较浅。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主导阶段,借助具体情境(如包子、圆点)能更好理解抽象算式意义,不过将情境与算式灵活转换、深入理解算理,仍需引导与练习。
三、核心素养目标: 情景与问题:创设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情境(如平均分物品),引导学生发现乘除法关联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能运用一句乘法口诀求两个相关除法算式的商,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思维与表达:通过对比算式异同,有条理地阐述乘除法间的逻辑联系,发展逆向思维与运算推理能力。 交流与反思:在小组讨论中分享求商策略,反思不同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思路,体会口诀求商的便捷性。
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对数学运算关系的探索兴趣,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感受数学实用性 。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互逆关系,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写出相关算式。 教学难点:深度理解情境中乘除法算式的意义,灵活运用互逆关系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境与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师:同学们早餐喜欢吃小笼包吗?(喜欢)那么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一笼包子有几个呢? 师:真棒!同学们真细心!今天我们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白色大袍的厨师叔叔也带来了好多包子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主题图。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一笼小笼包有多少个。 预设:不强调到底有多少个,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联系生活激趣,自然引入教学主题
教学环节二:探究与发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自主提问,难点突破。 师:仔细观察,看厨师叔叔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任意选择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如果不能快速想到,教师可以追问:“你能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流后集中汇报。 预设:列式是:4×6。因为是求6个4是多少,所以选择用乘法,通过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4×6=24。 板书:4×6=24 四六(二十四) (2)师:一共有24个包子,每笼有4个,能分成多少笼?24、4表示的是什么呢? 师:那怎么得到平均分的结果呢? 预设:这个时候数量较多,选择画一画、摆一摆不方便,所以可以用想乘法口诀的方法来计算。想“四( )二十四”,也就是说4个几是24,24除以4就等于几。四六二十四,所以24÷4=6。 板书:24÷4=6 四(六)二十四 师:这一题是想几的乘法口诀呢? (3)师: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分成了6笼,每笼几个包子?24、6表示的是什么呢? 师:平均分的结果呢? 预设:24里面有6个4,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平均分的结果是4,24÷6=4。 板书:24÷6=4 (四)六二十四 师:这个时候又是想几的乘法口诀呢? 预设:想6的乘法口诀。 (4)对比分析。 师: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还有学生会想到,乘法算式里的乘数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和商;乘法算式里的积是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 学生说一说厨师叔叔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预设:有6笼包子,每笼里有4个,一共有24个包子。 学生任意选择两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预设1:有6笼包子,每笼有4个,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预设2:一共有24个包子,每笼有4个,能分成多少笼? 预设3: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分成了6笼,每笼有几个包子? 学生思考回答:24、4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24表示一共有24个包子,4表示每笼4个,求能分成多少笼,也就是看24里面有几个4。 学生回答:这一题是想几的乘法口诀。 预设:想4的乘法口诀。 学生回答: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分成了6笼,每笼几个包子?24、6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列式是24÷6。因为告诉了一共的数量,平均分成6份,所以是平均分,可以选择用除法算式来表示。24表示的是一共有24个包子,6表示的是平均分成6笼,想要知道每笼有多少个包子,也就是看24里面有6个几。 学生观察三个算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都可以用同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四六二十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你能列式解决这些问题吗?请独立完成。然后跟自己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列式的,又是怎样计算的。 以生生互动为主,教师只引导,让学生再次深入体会,为什么可以想乘法口诀来求商。 通过对算式的对比,让学生再次加深印象,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清晰地板书,方便学生去观察、对比。在解决除法求商问题时,能很快想到乘法口诀是跟除数有关的。
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课堂练习 1.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写一写,说一说。 2.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2题 3.教材第44页“练一练”第2题 看图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4.教材第45页“练一练”第4题 5. 6.找朋友。 给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涂上相同的颜色。 (二)拓展提升 一共有15个人参加绘画兴趣小组,每5人合用2盒水彩笔,一共需要准备多少盒水彩笔? 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学生完成练习第2题并交流汇报求商方法。 学生完成练习第3题,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学生完成练习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第5题。 学生完成练习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拓展提升。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此题将“想乘法口诀确定商”的过程呈现出来,学生解答起来比较简单,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是求商时想乘法口诀,除数是几,就想跟几有关的乘法口诀。(板书)二是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求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商。三是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可以结合情境图进行表述。 学生自由回答。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课本对应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写出乘除法关联算式。 2.实践作业:和家人玩“算式猜谜”游戏,一人说乘法口诀,另一人说相关乘除法算式,巩固知识。
八、板书设计: 乘除法算式的关联与运用 1.包子情境: 乘法:4×6=24除法:24÷4=6(想:四(六)二十四)除法:24÷6=4(想:(四)六二十四) 2.圆点图(4行6列): 乘法:6×4 = 24 / 4×6 = 24 (口诀:四六二十四)除法:24÷6 = 4 、24÷4 = 6 3.口诀求商示例: 16÷4 = 4(四(四)十六 )30÷5 = 6(五(六)三十 )30÷6 = 5((五)六三十 ) 关系:乘法与除法互逆,乘法口诀可求除法商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的连贯性、逻辑的缜密性、语言表达以及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能直观感受乘除法关系,但部分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理解仍需强化。 改进措施:增加更多生活实例,让学生多表达算式含义。在口诀运用上,多数学生较熟练,不过对于乘除法互逆关系的深度理解,还需设计更具挑战性练习,促进知识内化,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