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4.5 整理与复习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5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厘米和米” 单元的总结课,承载着对长度单位认知、线段知识及测量技能的系统梳理。教材通过知识图构建、生活实例对比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化厘米与米的单位认知,掌握单位换算及线段测量绘制方法。此内容既是对单元知识的整合升华,又为后续学习图形周长、面积奠定空间观念基础,凸显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实用性。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厘米和米,掌握基础测量方法,但在单位灵活选择、非零刻度测量及复杂问题解决上存在困难。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直观操作兴趣浓厚,但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教学中需借助生活情境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三、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置身生活场景,发现长度测量问题,能区分 “厘米” 与 “米” 的应用场景,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价值。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 “厘米”“米” 的换算,精准测量、绘制线段,能正确选择单位描述物体长度。 思维与表达:通过知识图梳理单元知识,归纳测量方法,清晰阐述长度单位的运用逻辑与线段特征。 交流与反思:在小组讨论中分享测量经验与知识整理思路,反思单位选择误区,优化问题解决策略。思政元素: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提升估测能力与空间观念,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厘米与米的单位应用场景,掌握线段的测量与画法。 教学难点:准确进行单位换算,解决涉及线段组合与逆向推理的实际问题。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情境与问题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提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能举例说说1厘米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说一说本单元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并举例说说1厘米和1米的长度。 预设1:学了厘米和米,食指宽约1厘米,张开双臂约1米。 预设2:知道1米=100厘米,还学了线段,比如课本的边是线段。 通过回顾与举例,帮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和线段的认识,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和测量意识。教学环节二:探究与发现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单元知识回顾 提问:用一句话总结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知识图展示: 呈现小丽的知识图:“量短物体用厘米(cm),量长物体用米(m),线段需从刻度0画起”,引导学生补充完善。 2、要点分类回顾 知识要点1:认识厘米 提问:测量铅笔长度为什么用厘米?1厘米在尺子上如何表示? 测量演示:用尺子量纸条,0刻度对齐左端,右端对5则长5厘米。 知识要点2:认识米 提问:测量黑板为什么用米?1米和100厘米有什么关系? 表象构建:让学生用米尺比画1米,感受“双臂展开≈1米”。 知识要点3:认识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如何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错误纠正:展示未对齐0刻度的画法,强调“刻度差=长度”(如从2画到5,5-2=3厘米)。 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预设1:认识了长度单位和线段,会测量物体长度。 预设2:学会用厘米和米表示长度,知道怎么画线段。 学生思考并回答:测量铅笔长度为什么用厘米,1厘米在尺子上如何表示。 预设:铅笔短,尺子上相邻数字间是1厘米,如0-1。 学生思考并回答:测量黑板为什么用米,1米和100厘米有什么关系。 预设:黑板长,1米=100厘米,米尺刻度到100就是1米。 学生回答:线段有什么特点,如何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预设:线段是直的、有两端点、可测量;从0刻度画到3刻度,标“3厘米”。 通过单元知识回顾,引导学生梳理核心内容,建立知识框架。通过知识图和分类回顾,强化长度单位(厘米、米)的适用场景与换算关系,借助测量演示和表象构建,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线段部分通过画法对比与错误纠正,突出关键步骤,深化对线段特征的理解。整体设计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测量意识、空间观念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练一练第1题:填线段长度(PPT题目) 题目:线段从2到8刻度,长(6)厘米(8-2=6)。 意图:巩固非0刻度测量方法,强化“右端刻度-左端刻度=长度”的计算逻辑。 2、练一练第2题:估测物体长度(PPT图片) 题目:估计橡皮约3厘米、书本约7厘米。 意图:培养估测能力,建立“1厘米表象→多厘米累加”的估测思维。 3、练一练第3题:量图形边长按规律(PPT图形) 题目:量长方形、正方形各边,发现对边相等/四边相等。 意图:结合图形认识,深化线段测量的实际应用,渗透图形特征。 4、练一练第6题:选择合适单位(PPT情境) 题目:数学书长26(厘米)、房间高3(米)。 意图:纠正单位滥用问题,通过“物体长短+数据大小”双重判断单位合理性。 5、练一练第8题:铁丝长度推理(PPT示意图) 题目:铁丝用去两次一半后剩3米,原长多少? 意图:训练逆向思维,通过线段图分析“剩下3米→第一次剩6米→原长12米”,渗透分数倍概念。 (四)拓展提升 哥隆尺问题(PPT展示刻度0、1、4、6) 提问:这把尺子能直接测出哪些长度?为什么? 解析: 0-1=1cm,0-4=4cm,0-6=6cm, 1-4=3cm,1-6=5cm,4-6=2cm, 结论:可测1-6厘米所有长度,体会刻度差的灵活应用。 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学生完成练习第2题。 学生完成练习第3题。 学生完成练习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第5题。 学生完成拓展提升。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提问引导: 如何快速判断用厘米还是米作单位? 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1:看物体长短,短物用厘米,长物用米。 预设2:从0刻度画起,标端点和长度,非0刻度需算刻度差。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七、作业设计: 1.完成整理与复习剩下练习题。 2.完成本单元思维导图。八、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整理和复习 长度单位:1、厘米(cm)——短物体(食指宽≈1cm) 2、米(m)——长物体(1m=100cm,双臂展≈1m) 线段: 特征:直的、两端点、可测量 画法:0刻度起画至指定刻度(如3cm→0-3) 公式:物体长度=右端刻度-左端刻度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复习,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体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不足之处:学生在单位选择时易受数值影响(如“26”误选米),约20%的学生对哥隆尺的刻度差应用不熟练。 改进措施:增加“单位+数值”辨析练习,如“26厘米vs26米”对比展示,同时通过“自制哥隆尺”活动强化刻度差推理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