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4.1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的起始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它是在学生已掌握表内乘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续学习笔算乘法、解决复杂乘法实际问题的重要铺垫。教材通过具体生活情境(坐过山车、碰碰车等)引入口算乘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培养数感和运算能力。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感,能熟练进行表内乘法口算,但对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尤其是算理理解和算法拓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对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如“20×3是2个十乘3得6个十”)理解不透彻。教学中需借助直观模型、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激发学习兴趣。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游乐园过山车购票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求几个相同整十数的和”的问题,激发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理解口算原理,即先算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3.思维与表达:通过探究不同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用语言清晰描述口算过程)。 4.交流与反思:在小组讨论中分享不同的口算思路,通过对比反思优化计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后,验证结果的合理性,养成严谨的计算习惯。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算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2.理解口算原理。 教学难点: 1.理解“添0”的道理。 2.灵活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练习(出示卡片):5×3=?4×8=?2×3=?3×3=?7×2=?9×3=? (教师及时纠错并表扬)。 大家算得真快!谁来说说5×3用的是哪句口诀?” 今天我们要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学生抢答:15、32、6、9、14、27。 学生回答:“三五十五。 通过复习表内乘法,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表内乘法迁移)做好铺垫。教学环节二:新课探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园吗?(出示游乐园情境图)瞧,过山车项目多受欢迎呀!已知坐过山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2)探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0×3等于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一试,也可以和同桌讨论。” 方法一(加法):20+20+20=60,所以20×3=60。 方法二(表内乘法迁移):2×3=6,20后面有1个0,所以在6后面添1个0,得60。 老师引导理解算理:“为什么可以在6后面添1个0?” (3)迁移学习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如果是200×3,结果是多少呢?大家试着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 老师追问:“为什么添2个0?” 老师再出示:2000×3=? 师小结:“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先算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学生对“添几个0”的把握较准,但少数可能混淆“200是2个百”的表述,教师可结合计数器模型辅助理解(如有条件)。 (4)规范解答例题 回到游乐园的问题,3人坐过山车需要多少钱?我们要写出完整的算式和答语。 学生可能会想到加法(20+20+20)或乘法(20×3),教师引导聚焦乘法:“求3个2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更简便,列式为20×3。”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一试,也可以和同桌讨论。 学生探究后汇报。 学生回答:“因为20是2个十,2个十乘3是6个十,6个十就是60。” 学生尝试后回答:“2×3=6,200后面有2个0,所以在6后面添2个0,得600。” 学生回答:“200是2个百,2个百乘3是6个百,即600。” 学生抢答:6000(2×3=6,添3个0)。 学生齐答:20×3=60(元),答:3人需要60元。 通过游乐园购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的真实性,自然引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需求。 通过自主探究和算理分析,让学生掌握两种口算方法,重点理解“表内乘法+添0”的简便性及其背后的计数单位逻辑(个十×一位数=个十)。 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自主掌握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总结规律,提升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完整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基础口算 完成教科书第40页做一做:10×7=?20×7=?200×7=?1400×7=?(注:课件中为1400,原教材可能为2000,以课件为准) 师:“200×7中的200末尾有2个0,积的末尾也是2个0;1400×7中1400末尾有2个0,积的末尾也是2个0,这符合我们总结的规律吗?”(强调0前面的数相乘无新0时适用) 2.填写乘法表格 看课件中的表格,填写乘数与积(乘数分别为90×8、31×2、700×5、44×2、60×6、13×3)。 学生计算后汇报: 90×8=720(9×8=72,添1个0) 31×2=62(非整十数,暂按表内乘法分步算,为后续学习铺垫) 700×5=3500(7×5=35,添2个0) 44×2=88 60×6=360(6×6=36,添1个0) 13×3=39 3.连线题 把算式与结果连起来(5×80=400、3×70=210、2×60=120、90×4=360、30×4=120、6×60=360、100×4=400、7×30=210)。 2.飞机票问题 张叔叔的飞机票打折后200元,原价是折后价的4倍,张叔叔少花了多少钱? 老师强调:“解决两步问题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对“少花的钱=原价-折后价”的数量关系掌握较好,但少数可能直接用200×4=800作为答案,忽略第二步减法,教师需提醒审题。 学生计算后汇报: 10×7=70(1×7=7,添1个0) 20×7=140(2×7=14,添1个0) 200×7=1400(2×7=14,添2个0) 1400×7=9800(14×7=98,添2个0) 学生计算后汇报。 学生连线后发现:不同算式可能有相同结果(如2×60和30×4都得120),理解乘法算式的多样性。 学生解答: 求原价:200×4=800(元)(2×4=8,添2个0) 求少花的钱:800-200=600(元) 巩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时包含非整十数的乘法,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通过连线题感受算式与结果的对应关系,通过实际问题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强化两步计算的逻辑。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谁能说说计算方法? 先算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 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可以用加法或计数单位的思路帮助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梳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强化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七、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八对应练习题。 2.拓展作业:结合生活,自编2道口算乘法应用题(如购物、出行场景),并解答,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八、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例:3人坐过山车,每人2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20×3=60(元) 方法1:20+20+20=60 方法2:2个十×3=6个十=60 (2×3=6→添1个0→60) 规律:整十、整百、整千数×一位数 1.先算0前面的数×一位数; 2.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与乘数相同个数的0。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游乐园情境引入,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多数能掌握“先算0前面的数,再添0”的方法。 不足之处:在理解“20是2个十”的算理时,部分学生仍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后续可结合计数器演示,让抽象概念具体化。 改进措施:适当增加“听算”环节,提升口算速度和专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