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4.4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4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续学习连续进位、多位数乘多位数乘法的关键铺垫。教材以“16×3”为例,通过小方块直观演示、拆分数字(16=10+6)分步计算,再过渡到竖式计算,清晰呈现算理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乘法基础和数的组成认知,但对于乘法进位的算理理解和竖式计算规范,还需要深入学习。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操作、生活实例感兴趣,不过在将直观操作转化为抽象竖式计算,以及准确把握进位规则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借助小方块、拆分数字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规范竖式书写,逐步提升运算能力。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购买连环画”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个位乘积满十”的计算问题,激发探究进位笔算方法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理解进位算理,即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思维与表达:通过对比不进位与进位笔算的区别,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用语言清晰描述进位竖式计算的每一步过程,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4.交流与反思:在小组讨论进位处理方法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不同意见,优化计算规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反思进位计算的准确性,养成严谨的计算习惯。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进位的意义,规范书写竖式,准确处理进位。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大家来练一练(出示课件): 1.直接写得数:20×3= 12×4= 50×6= 2.列竖式计算:43×2= 231×3= (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笔算和上节课有一点不同——会出现进位。这就是‘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板书课题)。 学生计算后汇报: 口算:60、48、300 竖式:43×2=86,231×3=693 通过复习不进位笔算,巩固竖式计算的基本格式和步骤,为学习进位笔算做好铺垫,同时通过“进位”的提示制造认知期待。教学环节二:新课探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王老师要买连环画,1套有16本,买3套一共多少本?(出示情境图)谁能列出算式? 我们先用口算试试,16×3等于多少?” 老师引导:“口算时6×3=18,出现了满十的情况,笔算时该怎么处理呢?我们用竖式来探究。” (2)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列竖式计算16×3,先写16,再写3,注意什么? 老师板书竖式格式 从个位算起,先用3乘16的个位6,得多少? 老师提问:“18满十了,个位写几?多余的1个十该怎么办?” 接下来用3乘16的十位1,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得3个十,再加上刚才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多少? 老师强调:“进位的‘1’要写在十位数字的下方,计算十位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位的1,不能漏掉!” 教师可通过红色笔标记进位数字,并反复强调“乘完后加进位”。 (3)迁移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 我们试试用竖式计算162×4(出示课件“试一试”),大家注意哪一位会出现进位。 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算的?哪一位出现了进位?” (4)规范解答例题 回到连环画的问题,3套一共多少本?我们用竖式算出16×3=48(本),答语要完整。” 答:一共是48本。 学生回答:“16×3”(求3个16是多少)。 学生口算:16=10+6,10×3=30,6×3=18,30+18=48。 学生回答:“相同数位对齐,3对着6写。” 学生回答:“18”。 学生思考后回答:“个位写8,向十位进1。” 学生回答:“4个十,即40”。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错误:①忘记标进位的1,导致十位计算时漏加;②标了进位的1,但计算时仍忘记加(如3×1=3,直接写3在十位)。 学生尝试后汇报。 学生表述:“先用4乘个位的2得8,写在个位;再用4乘十位的6得24,个位写4,向百位进2(标“2”);最后用4乘百位的1得4,加上进位的2得6,写在百位,结果是648。” 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进位计算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口算结果明确进位的产生(个位乘积满十),为笔算进位处理提供依据。 通过分步讲解进位竖式的写法,结合口算中“30+18”的算理,让学生理解进位的必要性和处理方法,突破“加进位”的难点。 通过自主尝试和汇报,让学生将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巩固“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要加进位”的算理。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完成竖式(教科书第44页做一做) 大家看课件中的竖式,把它们补充完整(27×2、51×5、421×3、253×2)。” (注:51×5中,1×5=5,5×5=25,进位2写在百位下方,因百位无数字,可简化;421×3中,1×3=3,2×3=6,4×3=12,进位1写在千位下方) 老师强调:“进位数字要标在对应数位的下方,计算时务必加上!” 2.列竖式计算 独立计算这些算式:39×2=?41×8=?52×4=?27×4=? (教师巡视时重点检查进位是否正确)。 3.话剧票费用问题 2个家庭共6口人看话剧,成人票116元,儿童票半价。买票一共要付多少钱?(提示:儿童票半价,2个儿童的票价=1个成人票) 4.鸡兔卖钱问题 笼子里有若干鸡和2只兔,共20只脚。一只鸡卖13元,一只兔卖34元。这些鸡和兔一共能卖多少钱? 学生在话剧票问题中可能难以理解“2个儿童=1个成人票”,教师可引导“儿童票=116÷2=58元,2个儿童=58×2=116元=1张成人票”;鸡兔问题中,少数学生可能忘记“鸡有2只脚”,需提醒审题。 学生计算后展示。 学生汇报:78、328、208、108 学生分析: 假设6口人中有4个成人、2个儿童(2个儿童=1个成人票),总票数相当于4+1=5(张)成人票。 计算:116×5=580(元)(竖式计算:116×5,个位6×5=30,进3;十位1×5+3=8;百位1×5=5,结果580)。 学生解答: 算兔脚:2×4=8(只),鸡脚:20-8=12(只)。 算鸡的只数:12÷2=6(只)。 总售价:6×13+2×34=78+68=146(元)(其中6×13=78,2×34=68,均为不进位或一次进位笔算)。 通过不同位数、不同进位位置的练习,巩固进位笔算的方法,强化对“标记进位、加进位”的重视。 通过复杂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运用进位笔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提取信息、转化问题的逻辑思维。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今天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谁能说说和不进位笔算的主要区别?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区别:会出现进位,需要向前一位进几。 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②哪一位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并用数字标记;③前一位相乘后要加上进位的数。 学生自由回答。 梳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强化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七、作业设计: 1.书面作业: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像39×2、41×8这些题目,还有练习册里相关的不连续进位乘法题目,好好巩固今天学的计算方法。 2.实践作业:回家后,找一找生活里需要用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解决的事儿,比如买水果,每斤价格是两位数,买的斤数是一位数,或者算家里书本数量。用竖式计算,把过程记录下来,明天和同学分享分享,看看谁找的生活问题有意思。八、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 例:1套连环画16本,3套一共多少本?16×3=48(本) 竖式计算: 1(进位的1,标在十位下方) 16 ×3 ---- 48(步骤:①6×3=18→个位写8,进1;②1×3+1=4→十位写4) 笔算要点: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2.哪一位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标记进位数字);3.前一位相乘后,要加上进位的数。 试一试:162×4=648 2(进位的2,标在百位下方) 162 ×4 ---- 648(步骤:①2×4=8;②6×4=24→个位写4,进2;③1×4+2=6)答:一共是48本。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连环画情境引入,学生能快速理解进位的产生,多数掌握了“标记进位、加进位”的方法。 不足之处:迁移到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学生对“十位进位到百位”的处理较好,但少数学生在竖式中把进位数字标错位置,需强调“进位数字要与前一位对齐”。 改进措施:增加更多直观操作和对比练习,强化算理理解;对于书写不规范问题,需持续强调和纠正,关注学生差异,加强个别辅导,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