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4.9 整理与复习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4.9 整理与复习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4.9 整理与复习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9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通过系统回顾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包括中间有0、末尾有0的乘法)、估算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准确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精确计算或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构建知识网络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包括中间有0、末尾有0的乘法)、估算的计算方法,但还未形成知识体系。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整理复习和解决练习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多位数乘一位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从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与乘法相关的数学问题。 2.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估算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思维与表达:引导学生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计算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梳理知识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培养合作意识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整体回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看看谁能把学过的知识梳理得最清楚。首先,大家回忆一下,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展示课件中“整体回顾”部分的知识框架图,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其中笔算包括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笔算、三位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还学习了估算以及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归一’‘归总’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零散地说出学过口算、笔算、估算、解决问题等内容,但不够系统。 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续的详细复习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二:知识梳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我们先来复习口算乘法。谁还记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例子:20×4=、400×5=,提问:“那20×4应该怎么算呢?” 教师再让学生独立完成400×5,并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两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口算呢?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例子:23×3=、59×6=,请学生以23×3为例说说计算过程。 让学生独立完成59×6,并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计算过程。 (二)笔算乘法 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接下来我们复习笔算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大家还记得吗? 请大家看这个竖式,谁来告诉大家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能说出从个位乘起,3×2=6,写在个位;1×2=2,写在十位;2×2=4,写在百位,结果是426。 教师再出示一个带进位的例子,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算,然后请学生上台板演并讲解。 2.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 当三位数中间有0时,笔算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例子。 请大家试着计算这个竖式,想想中间的0该怎么处理。 学生计算时,能注意到0×2=0,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结果十位上是1,最终结果是816。 教师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强调中间0的处理方法。 3.三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三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和前面的又不一样,谁来说说它的计算方法? 请大家用自己说的方法计算这个竖式。 教师请学生说说这样计算的理由,巩固计算方法。 (三)估算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需要精确计算结果,这时候就可以用到估算。谁还记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例子:“小军家距学校400米,他每分钟走65米。从家到学校7分钟能走到吗? 这个问题需要精确计算吗?为什么?应该怎么估算呢? 教师让学生完成课件中“先估一估,再笔算”的题目:96×4≈、905×9≈、680×7≈、234×9≈,然后进行笔算验证。 四)解决问题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计算方法,都是为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学生能说出“先把整十数、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学生回答:“先算2×4=8,再在8后面添上1个0,就是80。” 学生可能会说“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一位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学生独立完成,并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计算过程。 学生回答:“把23分成20和3,20×3=60,3×3=9,60+9=69。” 学生能说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学生上台板演并讲解。 学生能说出“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另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如果没有进上来的数,要在那一位写0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学生回答:“先用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学生先计算62×3=186,再在186后面添上1个0,得到1860。 学生回答:“先把两、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估算出结果。” 学生能说出不需要精确计算,因为只需要判断能否走到。可以把65看作60,60×7=420米,65×7>420>400,所以能走到。 通过具体例子,巩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口算技巧。 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说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通过具体竖式计算,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强调进位的处理,提高笔算的准确性。 重点复习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要点,帮助学生克服计算中的难点。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作用,掌握估算方法,并能将估算与笔算结合起来。 强调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环节三:综合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课件出示题目(1):“有200套课桌椅,每套坐2名学生,一共可以坐多少名学生?”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需要用到什么方法? 教师请学生说说理由,强调每套坐2名,200套就是200个2相加,用乘法简便。 2.课件出示题目(2):“每个花箱摆了126盆花,6个花箱一共摆了多少盆花?” 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教师请学生上台板演笔算过程,检查是否正确。 3.课件出示题目(3):“小军家距学校400米,他每分钟走65米,7分钟能从家走到学校吗?” 我们之前已经估算过这个问题,现在大家可以用笔算验证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估算和笔算的结果,体会两种方法的联系。 4.课件出示题目(1):“买4个足球,付了200元,应找回多少钱?”(足球单价46元) 这个问题需要精确计算还是估算?为什么? 5.课件出示题目(2):“请你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如买8个篮球,500元够吗?篮球单价58元) 这个问题需要精确计算吗?为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运用合适的方法解答。 6.课件出示题目:“用7颗纽扣可以缝制一朵纽扣花。刘阿姨要缝制68朵这样的纽扣花。估计一下:买400颗纽扣够不够?买500颗呢?” 大家先估一估,68朵纽扣花大约需要多少颗纽扣?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400<490<500,所以买400颗不够,买500颗够。 学生能说出用乘法计算,200×2=400名。 学生列出算式126×6,并用笔算得出结果756盆。 学生笔算65×7=455米,455>400,所以能走到。 学生能说出需要精确计算,因为要算出具体找回的钱数。 学生计算46×4=184元,200-184=16元,教师检查计算过程。 学生回答不需要,用估算即可。把58看作60,60×8=480元,58×8<480<500,所以够。 学生把68看作70,70×7=490颗。 通过练习十一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口算、笔算、估算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今天我们对‘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总结:“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复习的知识牢牢掌握,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灵活运用,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从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谈收获,如更熟练地进行口算、笔算和估算,知道了在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等。 通过总结,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明确估算方法和注意事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 1.完成单元思维导图。 2.完成对应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整理和复习 1.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算0前面的数,再添0。 两位数乘一位数:拆分后分别乘,再相加。 2.笔算乘法 一般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满几十进几。 中间有0:0乘时注意占位和进位。 末尾有0:先算0前面的数,再添0。 3.估算:看成整十、整百数再乘。 4.解决问题:根据情况选方法(精确/估算)。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知识的系统梳理和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口算、笔算、估算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在复习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部分学生对0的占位和进位处理还不够熟练,容易出错。 改进措施:在后续教学中,需要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专项练习,加强巩固。另外,在解决问题时,少数学生不能准确判断该用精确计算还是估算,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问题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