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曹冲称象的故事(1)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曹冲称象的故事(1)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曹冲称象的故事(1)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部分内容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依托,串联起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材先通过曹冲称象的步骤,渗透等量代换思想,再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这既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又为后续解决质量相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实现数学与生活、历史文化的融合。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质量概念有初步感知,但对质量单位的准确含义、换算及实际应用缺乏系统认识。他们好奇心强,对故事和生活实例感兴趣,不过在理解抽象的质量单位(如吨)时,需借助直观体验。教学中要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兴趣,通过生活调查、操作感受,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表象,突破认知难点。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等量代换思想,激发探究物体质量测量的兴趣,培养从历史故事中提取数学信息并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步骤和原理,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和“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的数学思想;认识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能根据物体的轻重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会认读常见秤的示数。 3.思维与表达:在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讨论质量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清晰表达称象的步骤、质量单位的适用场景及单位间的关系。 4.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交流课前调查的称重工具、讨论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对质量知识的理解,反思对“质量”概念的认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等量代换),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的数学思想,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准确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质量。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新课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讲述故事,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请1-2名学生讲述) 教师课件展示曹冲称象的图片,补充完整故事:“曹冲在没有大秤的情况下,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冲称象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曹冲称象(1)) 2.分析曹冲称象的步骤和原理 步骤解析 曹冲是分几步称出大象质量的?请大家结合图片(课件出示步骤图)说一说。 教师总结步骤: ①赶大象上船,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②赶大象下船,放石头使船下沉到画线处; ③分几次称出船上石头的总质量。 原理探究 为什么通过称石头的质量就能知道大象的质量? 教师讲解:“当船装载的物品质量相同时,船下沉的深度相同,这就是‘等量的等量相等’(大象质量=石头总质量)。同时,石头的总质量是各块石头质量的和,这是‘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3.认识称重工具 要称出石头的质量,需要用到称重工具。大家课前调查了生活中有哪些秤?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交流调查结果,教师课件展示常见的秤(台秤、电子秤、磅秤、天平、体重秤等),并介绍特点: 台秤:通过指针指示质量,直观易读; 电子秤:显示屏直接显示质量,快速清晰; 磅秤:承重大,适合称较重物品; 天平:用于精确测量轻小物品,需配合砝码; 体重秤:测量人的体重,精度较高。 4.认识质量单位 克(g) 教师出示1枚2分硬币:“这枚硬币很轻,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大家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教师课件展示标注“克”的物品(如菊花茶10g、山楂片12克):“计量像这样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千克(kg) 教师出示1袋500克的盐:“两袋这样的盐重1000克,也就是1千克。大家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课件展示标注“千克”的物品(如洗衣粉4kg、红枣1kg):“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用字母kg表示。” 教师强调:“1千克=1000克(1kg=1000g)。” 吨(t) 大象、卡车的质量用克或千克作单位合适吗?(引导学生发现不合适) 课件出示汽车衡、大象图片:“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用字母t表示。1吨=1000千克(1t=1000kg)。” 5.认读秤的示数 教师出示台秤图片(指针指向50g):“这台秤的单位是克,指针指向50,说明物品重50克。” 出示电子秤图片(显示2kg):“这台电子秤显示的是2千克。” 出示体重秤图片(指针指向30kg):“这个人的体重是30千克。” 学生练习认读课件中的秤,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关注单位。 6.小调查:“调查下面动物的质量并填表(蜻蜓、麻雀、大熊猫、北极熊、河马、蓝鲸)。” 可以通过查资料、问家长等方式获取信息,感受不同动物的质量差异。 学生能大致讲述故事,但对关键步骤和原理描述不够清晰。 学生结合图片(课件出示步骤图)说一说。 学生能说出“赶大象上船画线→赶大象下船装石头→称石头质量”,但可能遗漏“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处”这一关键细节。 学生能直观感受到“船下沉的深度相同,说明大象和石头一样重”,但难以用规范语言表达。 学生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学生练习认读课件中的秤。 学生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数据,了解动物质量的大致范围(如蜻蜓1-2克,蓝鲸100-190吨)。 通过故事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通过分步解析和原理讲解,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科学性,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不同称重工具的用途,感受工具与测量需求的匹配性。 通过实物感知和实例展示,帮助学生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明确单位的适用场景及进率。 培养学生读取秤示数的能力,巩固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感受质量单位在描述不同物体时的应用。
教学环节二:随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比较质量:“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 大家想一想,1千克和1千克的质量相等吗? 教师总结:“质量只与数值和单位有关,与物体种类无关,1千克=1千克,所以一样重。” 2.连线匹配:将物品与对应的质量(4kg、150g、600g、1kg)连线。 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判断每个物品的质量并连线。 3.看图填空:根据秤的示数填写质量(如台秤显示4kg、天平显示300g)。 仔细看秤上的单位和指针位置,填写对应的质量。 4.单位换算:“3千克=()克,4000克=()千克,8000克=()千克,6吨=()千克,7000千克-2吨=()吨。” 换算时要记住进率: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5.解决问题:“一个乒乓球重8克,3个乒乓球的质量等于1个羽毛球的质量,一个羽毛球重多少克?” 这道题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部分学生可能受“棉花轻、铁重”的直观印象影响,认为铁重,经提示后能理解质量相同。 学生能正确匹配大部分物品(如西瓜4kg、苹果150g等),少数学生对“1kg”的感知不够准确。 学生能正确读取示数,少数学生可能忽略单位。 学生能正确完成大部分换算,对“7000千克-2吨”这类含减法的换算可能出错,需先统一单位。 学生能列出8×3=24(克),理解多个相同物品的总质量计算方法。 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理解质量的本质是物体的轻重。 巩固对不同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培养量感。 强化秤的认读能力,巩固质量单位的应用。 熟练掌握质量单位的换算,提高计算准确性。 运用“总量与分量”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曹冲用智慧解决了称象的难题,其中用到的‘等量代换’思想很重要。我们还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要记住它们的进率,根据物体轻重选择合适的单位。希望大家课后能多观察生活中的质量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能说出“知道了曹冲称象的步骤和原理”“认识了克、千克、吨”“掌握了单位间的进率”等。 梳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强化等量代换思想和质量单位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七、作业设计: 1.实践作业:用天平、秤称量身边物品(如文具、水果),记录质量及所用单位,明天分享。 调查家里一周购买物品的质量,用克、千克、吨分类整理,感受质量单位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 2.书面作业:完成教材“小调查”,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蜻蜓、麻雀等动物的质量并填表,加深对不同物体质量的认识。
八、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1) 1.曹冲称象: 步骤:①赶象上船画线→②装石头至画线处→③称石头总质量 原理:等量的等量相等(大象质量=石头总质量);总量=各分量之和 2.质量单位: 克(g):计量较轻物品(如1枚硬币约1g)千克(kg):计量较重物品(如1袋盐约1kg) 吨(t):计量大宗/很重物品(如大象、卡车) 3.进率: 1千克=1000克(1kg=1000g) 1吨=1000千克(1t=1000kg)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等量代换思想,认识质量单位及进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生活实例和动手操作,建立质量观念。 不足之处:学生对曹冲称象的步骤和原理掌握较好,能说出“石头质量等于大象质量”;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较为清晰,但对吨的感知不够直观(因缺乏实物)。 改进措施:增加直观体验(如观看卡车称重视频、模拟“1吨物品搬运”)。同时,可强化“等量代换”思想的拓展应用(如解决生活中“用小砝码测大物体质量”问题),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