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曹冲称象的故事(2)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曹冲称象的故事(2)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曹冲称象的故事(2)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内容依托“称重我很行”实践活动,是“曹冲称象与质量单位”知识的延伸。通过“比一比、称一称、选一选、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对克、千克、吨的感知,掌握称重工具的使用,提升质量单位实际运用能力,同时渗透等量代换、优化称重策略等数学思想,衔接曹冲称象的智慧,实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克、千克、吨,掌握单位换算,但对质量的“量化感知”仍较模糊,实际称重操作经验不足。他们好奇心强、爱动手,具备小组合作基础,但在选择称重工具、优化称重方法、解决特殊称重问题(如极轻物体 )时,需要引导思考。教学需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强化质量单位表象,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仅凭感官判断物体轻重的局限性,激发使用工具精确称重的需求,培养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曹冲称象”的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掂、称等操作,进一步感知1克、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观念;学会使用天平称较轻物品的质量,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能根据物体的轻重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和称重工具;运用“等量代换”思想,在没有合适秤的情况下,用已知质量的物品“称”出未知物品的质量。 3.思维与表达:在描述称重过程、比较物体轻重、思考替代称重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4.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合作称重、讨论替代称重方法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对质量的认知,反思操作中的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能估计常见物品的质量,学会使用天平称较轻物品,能根据物体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运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简单的称重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1吨的实际质量(因无法直接感知,需通过累积法想象),在没有秤的情况下,灵活运用等量代换思想“称”出物品质量。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重的方法。今天我们也来做个小实验:请大家拿出自己带的小物品(如橙子、鸡蛋、苹果),用手掂一掂,比一比它们的轻重。 学生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感受。 看来,有时候光靠掂一掂很难准确比较轻重,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工具来称一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称重,以及更多关于质量的知识。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能说出“橙子比鸡蛋重”等明显差异,但对于质量接近的物品(如苹果和橙子),可能难以准确判断,会出现争议。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感官判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精确称重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
教学环节二:新知讲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称重我很行(感知质量与称重) 1.称出质量,比较轻重 教师课件出示称重过程:“老师这里有鸡蛋、橙子、苹果,我们来称一称它们的质量(依次显示50g、195g、226g)。现在能准确比较它们的轻重了吗?” 教师强调:“用数据表示质量,能更准确地比较轻重。” 2.认识天平,称轻物品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大家看(出示天平),天平有左盘、右盘和指针,使用时左盘放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砝码。当天平指针指向正中,说明两边质量相等。 教师演示称1克黄豆:“我们放1个1克的砝码在右盘,往左盘1粒1粒放黄豆,直到天平平衡。大家数一数,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约5粒) 学生对天平操作充满兴趣,但可能出现放错左右盘、砝码放错等问题,需教师巡视指导。 3.感知1千克、1吨 教师出示1千克重的盐(2袋500克):“这是1千克重的物品,大家轮流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课件展示:“1千克西红柿大约有6个,3罐可乐约重1千克,4个中等苹果约重1千克。” 1吨比1千克重得多,10袋100千克的粮食就是1吨,40个三年级同学的体重大约也是1吨。(课件出示图片) (二)选一选,巩固单位选择 计量下面物体的质量,用哪个单位合适?(课件出示汽车、狗、梨) 教师总结:“很重的用吨,较重的用千克,较轻的用克。” (三)想一想,解决特殊称重问题 如果要称1粒大米的质量,直接称方便吗?(不方便)可以用什么办法? (四)称重大挑战(应用等量代换) 如果没有秤,只给你一些200克一袋的盐,你能‘称’出手电筒、水杯、花盆的质量吗?(课件出示表格) 小组讨论方法,教师提示:“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或一手拿盐一手拿物品比较。” 学生分组实践: 称手电筒:与2袋盐(400克)比较,发现重量差不多,得出约400克。 称花盆:将花盆放入盛水的容器,标记水位;取出花盆,放入盐直到水位相同,数盐的袋数算出质量。 学生能想到简单的比较法,对“水位法”可能需要提示,操作中会出现误差,需引导理解误差的存在。 小讲堂,拓展生活知识 生活中还有其他质量单位,如公斤、斤、两(课件出示)。1公斤=1千克,1公斤=2斤,1斤=500克,1斤=10两。” 介绍杆秤:“这是杆秤,通过秤砣和秤杆上的刻度来称重,是我国传统的秤。” 学生能根据数据说出“苹果最重,鸡蛋最轻”,并能计算出质量差(如195-50=145g,橙子比鸡蛋重145克)。 学生分组操作:用天平称出1克重的物品(如2个曲别针、1枚1分硬币),掂一掂感受1克的轻重。 学生能明显感受到1千克比1克重很多,但对1吨的理解仍较抽象,需通过具体例子辅助想象。 学生能结合物体大小和轻重选择“吨(汽车)、千克(狗)、克(梨)”,并说明理由。 学生能想到“先称10粒大米的质量,再除以10”,理解累积法的必要性。 学生分组实践: 称手电筒:与2袋盐(400克)比较,发现重量差不多,得出约400克。 称花盆:将花盆放入盛水的容器,标记水位;取出花盆,放入盐直到水位相同,数盐的袋数算出质量。 通过具体数据,让学生学会用减法计算质量差,理解精确称重的必要性。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通过实物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直观感受,初步想象1吨的质量。 巩固对质量单位适用场景的理解,提高单位选择的准确性。 培养学生解决特殊问题的思维灵活性,渗透“化少为多”的思想。 运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曹冲称象方法的实用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感知了质量单位,学会了称重,还运用曹冲称象的智慧解决了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质量现象。” 学生能说出“知道了1克、1千克有多重”“会用天平”“能用盐称其他物品”“认识了斤、两”等。 梳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强化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持续探究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称重大挑战”的表格填空,整理“公斤、斤、两”与克、千克的换算关系,制作“质量单位换算卡”。 2.实践作业:用生活中的“已知质量物品”(如矿泉水、手机),称一称家里1件物体的质量(如书包、水果篮),记录方法和结果,下节课分享“我的创意称重”。 3.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古代质量单位(如石、钧)”或“其他国家的质量单位”,制作手抄报《奇妙的质量单位世界》,感受数学文化的多元性。
八、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的故事(2) 1.质量单位: 克(g):轻小物品(1克≈5粒黄豆) 千克(kg):较重物品(1千克=1000克) 吨(t):很重物品(1吨=1000千克) 2.天平使用:左物右码,平衡时质量相等 3.等量代换:用已知质量物品称未知物品(如盐→花盆) 4.生活单位:1公斤=1千克,1斤=500克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进一步感知了质量单位,掌握了基本的称重方法。教学中注重联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导学生运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 不足之处:一是对1吨的理解仍较抽象,虽通过实例辅助,但学生缺乏直接体验;二是“称重大挑战”中,部分学生对“水位法”的理解和操作不够熟练,误差较大;三是对生活中“斤、两”等单位的换算易混淆。 改进措施:通过更多生活化的实例(如超市购物称重)强化质量观念;增加“累积法”称重的练习(如称100粒米);设计“单位换算”的对比练习,巩固对不同单位关系的理解。总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兴趣较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