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5.1 线段、直线、射线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5.1 线段、直线、射线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5.1 线段、直线、射线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线段、射线、直线》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线和角”单元的起始内容。线段、射线、直线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元素,是后续学习角、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的基础,对构建学生的几何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教材通过生活实例(拉紧的线、绷紧的弦、光束等)引入,遵循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建立三种线的概念,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同时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数学依据。 教材先借助生活实例引出线段,明确其有两个端点、可测量的特征;再通过线段的延伸得到射线和直线,对比三者的端点数量、延伸性等;接着通过讨论“小明上学有几条路,哪条最近”,引出“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及两点间距离的概念,最后安排练习巩固知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具体事物易理解,对抽象概念接受有难度。他们在生活中对线段有一定感知(如尺子的边、鞋带等),但对射线、直线的概念较陌生。教学中需借助生活实例、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比较,逐步建立清晰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生活中的线(如拉紧的线、手电筒光线等)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与线段、直线、射线相关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射线,掌握它们的特点及区别与联系;知道两点间线段最短,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和过两点画射线;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思维与表达: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中,思考线段、直线、射线的异同,能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发展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分享自己对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理解程度,在交流中完善对知识的认知,培养合作意识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及区别。2.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认识两点间的距离。 教学难点:1.建立射线、直线的抽象概念,理解其无限延伸性。2.清晰阐述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藏着很多线,大家看看这些图片,找一找画面上有哪些线呢?”(课件出示包含各种线的图片,如电线、铁轨、手电筒光线等) “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线中有些是直的,有些是弯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几种特殊的‘直的线’,它们有共同的特点,但也有不同之处,想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说出“直线”“曲线”等,也可能会具体指出像电线、铁轨这样的线。 从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线,为后续学习线段、直线、射线做铺垫。
教学环节二:新课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认识线段 “老师这里有一根绳子(出示松弛的绳子),大家看它现在是弯的。如果我把它拉紧(演示拉紧绳子),它就变直了。像这样一根拉紧的线,还有紧绷的弦,都可以看作是线段。”(课件出示线段图片,如绷紧的弦) “请大家观察这条线段(课件出示标有A、B两点的线段),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可以测量出长度。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线段,比如这条线段可以叫做线段AB。”(板书线段特点及表示方法) (二)认识射线 “如果我们把线段AB的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演示线段一端无限延伸的过程),就得到了一种新的线,大家知道这是什么线吗?” “这种线叫做射线。大家看,射线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观察射线的端点和延伸情况) “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个点来表示,比如这条射线可以叫做射线AB(强调端点在前)。生活中,手电筒或探照灯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作是射线。”(课件出示手电筒光线图片) (三)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知道把线段一端无限延伸得到射线,那如果把线段AB的两端都无限延伸(课件演示线段两端无限延伸的过程),又会得到什么线呢?” “这种线叫做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直线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可以叫做直线AB,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比如直线l。”(课件出示直线的表示方法) (四)比较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直线、射线,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我们一起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用表格形式总结(课件出示表格): “它们的联系是都可以看作是直的线,射线和直线都是由线段延伸得到的。” (五)两点间线段最短 “小明上学有几条路可以走呢?”(课件出示小明家到学校的三条路线图:①小明家→邮局→学校;②小明家→学校;③小明家→商店→学校) “哪条路最近呢?大家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也可以想办法验证。” (课件展示测量结果:①号路线长8厘米多,②号路线长不到8厘米,③号路线超过10厘米)。 教师总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板书这一结论) 学生可能会说出“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等。 部分学生可能知道是射线,也可能有学生不清楚。 学生观察射线的端点和延伸情况。 学生能说出“是直的”“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等。 学生可能会猜测是直线,或说出“没有端点”“能无限延伸”等特点。 学生能总结出“是直的”“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长度”等。 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从端点数量、能否延伸、能否测量长度等方面进行比较,但表述可能不够规范。 学生大胆猜测一下,也可以想办法验证。 预设:大多会猜测第②条路最近,可能会通过观察路线的直弯情况,或用尺子测量。 通过实物演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动态演示线段延伸成射线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射线的形成,掌握射线的特点,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射线的存在。 通过类比射线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形成,掌握直线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表格总结,让学生清晰掌握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的道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课件出示图形)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根据我们学过的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来判断,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教师订正答案,并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强调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 2.“李叔叔要从家去超市,走哪条路最近?”(课件出示路线图) “大家运用刚才学到的‘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知识,看看李叔叔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并且知道线段可以测量长度。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在练习纸上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注意要标上两个端点哦。” 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优秀作品,纠正错误画法。 4. 过下面两点画一条射线 “请大家看练习纸上的两个点,试着过这两点画一条射线,想一想应该怎么画。” 教师示范画法:以其中一个点为端点,向另一个点的方向无限延伸画出射线,并强调射线的端点和延伸方向。 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判断,但可能有少数学生对直线和射线的区分不够清楚。 学生能快速判断出直的那条路最近。 学生说出理由,强化对“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理解。 学生基本能画出线段,但可能在长度准确性或端点标注上有不足。 学生可能会以其中一个点为端点,经过另一个点画射线,部分学生可能不清楚画法。 巩固学生对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画指定长度线段的方法。 巩固射线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直线、射线,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重要的线:线段有两个端点,能测量长度;射线有一个端点,能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能向两端无限延伸。它们都是直的,而且两点间线段最短。希望大家课后能在生活中找找这些线,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学生可能会从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区别与联系、两点间线段最短等方面进行总结。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巩固对线段、直线、射线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七、作业设计: 1.书面作业:完成课本对应练习册中关于线段、射线、直线的基础练习题(如填空、判断、画图)。 2.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5个线段、射线、直线的实例,用简单文字描述并标注属于哪种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八、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射线 1.线段:直的,有2个端点,可测量长度,如线段AB。 2.射线:直的,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如射线AB。 3.直线:直的,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如直线AB或直线l。 4.两点间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它们的特点及区别与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画线段、射线,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不足之处:在教学“无限延伸”这一概念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虽然通过课件演示有所帮助,但仍需在后续教学中结合更多实例进行强化。 改进措施:在学生画图环节,发现部分学生使用直尺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对学生操作习惯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