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5.2 比较线段的长短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5.2 比较线段的长短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5.2 比较线段的长短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比较线段的长短》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线和角”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基础上,对线段进一步研究。比较线段长短是几何测量与比较的基础操作,为后续学习角的比较、图形的周长计算等奠定知识与方法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与逻辑推理能力。 教材先提出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问题,呈现“用尺子测量长度比较”和“用圆规作工具比较(叠合法)”两种方法,通过图文结合演示圆规比较的操作步骤,接着设置思考环节深化叠合法理解,最后安排“做一做”,让学生实践运用两种比较方法及进行线段作图,形成“问题引入—方法探究—实践应用”的知识链条。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对线段有直观认识,具备一定生活经验和简单测量操作能力,但对几何图形的抽象比较方法(如叠合法)理解需引导。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教学中需借助直观操作、演示,帮助其理解两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培养动手实践与空间想象能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长短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线段长短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多种方法(目测法、度量法、叠合法及用圆规比较),能正确使用直尺和圆规进行操作,并能用符号“>”“<”“=”表示比较结果。 3.思维与表达:在比较线段长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比较方法和结果。 4.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分享不同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反思各自方法的优劣,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测量法和叠合法,能熟练运用。 2.会用圆规作与已知线段等长的线段,理解线段长度关系表示。 教学难点: 1.理解叠合法的操作原理,尤其是用圆规实现线段叠合比较的过程。 2.灵活运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线段比较问题,区分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图片(课件出示树、铅笔、窗框的图片),大家能说说哪棵树高?哪支铅笔长?窗框相邻的两条边哪条边长吗?你是怎么比较的呢?” “大家发现了,有些物体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长短,但有些就不太容易了。其实,我们比较大树、铅笔、窗框边的长度,本质上都是在比较线段的长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板书课题: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学生可能会通过目测直接说出答案,对于高度或长度差异明显的物体(如树、铅笔)能较快判断,但对于差异不明显或无法直接移动比较的(如窗框的边),可能会感到困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比较线段长短的实际需求,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环节二:新课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初步尝试比较 “请看屏幕上的两条线段AB和CD(课件出示两条有一定长度差异的线段),大家先估一估,哪条线段更长一些?” “我们用眼睛看可能会有误差,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呢?” (二)学习度量法 “对,我们可以用度量法。请大家拿出直尺,试着量一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然后比较它们的长短。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呢?” 教师强调测量要点:“测量线段时,要把线段的一个端点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另一个端点对着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和比较结论(如线段AB长3厘米,线段CD长5厘米,所以AB比CD短,即AB<CD)。 (三)学习用其他工具比较(绳子、圆规) “如果我们没有尺子,还有其他办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长短吗?” 教师演示用绳子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用一根绷紧的绳子,先比出线段AB的长度并在绳子上做记号,再用这根绳子去比对线段CD,就能知道它们的长短了。” “除了绳子,还有一种工具也能帮助我们比较线段的长短,它就是圆规。大家认识圆规吗?”(课件出示圆规图片,介绍圆规的各部分:手柄、带针尖的脚、带铅笔芯的脚) “圆规不仅可以画圆,还能用来量取和比较线段的长度。大家想知道怎么用吗?” 教师演示用圆规比较线段AB和CD长短的步骤: “第一步,先将圆规有针尖的脚固定在线段AB的端点A上,调整另一只脚,使它落在端点B上,这样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等于线段AB的长度了。” “第二步,保持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变,将有针尖的脚固定在线段CD的端点C上,转动带铅笔芯的脚。大家看,这只脚落在了CD上的哪个位置?” “从演示可以看出,圆规带铅笔芯的脚在D点的左边,这说明线段AB比线段CD短,和我们用度量法得到的结果一致。” (四)理解线段长短的符号表示及其他情况 “我们用‘<’表示线段AB比CD短,如果点B与点D重合,说明什么呢?”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点B在点D的右侧呢?” 教师总结:“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时,我们可以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通过目测能大致判断出线段的长短,但可能不够准确。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可能会说出“线段的一端要对准直尺的0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直尺垂直”等。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和比较结论。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根绳子先量出一条线段的长度,做好标记,再去比较另一条线段;也可能有学生不知道其他方法。 学生能观察到带铅笔芯的脚落在了D点的左边。 学生能说出“线段AB和线段CD一样长”,即AB=CD。 学生能说出“线段AB比线段CD长”,即AB>CD。 通过目测引发学生对准确性的思考,为引入更科学的比较方法做铺垫。 让学生掌握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并通过度量比较线段长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介绍并演示用绳子和圆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多种比较方法,重点掌握圆规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理解线段长短关系的符号表示,并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不同情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1题:“用圆规比一比下面每组中两条线段的长短。” 请大家拿出圆规,按照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比较这两组线段的长短,并在练习纸上记录结果(用>、<或=表示)。 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答案(如第一组AB>CD,第二组AB=CD)。 2.课件出示题目:“在直线l上画出长为3厘米的线段AB,再用圆规在直线l上做线段BC,使BC=AB。” “请大家先在练习纸的直线l上,用直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AB,然后用圆规画出线段BC,使BC的长度等于AB。想一想应该怎么做?” 教师示范画法:“先画线段AB,A点对准0刻度,B点在3厘米处。然后用圆规量取AB的长度(针尖在A,铅笔芯在B),再将针尖固定在B点,在直线l上画弧,与直线l的交点就是C点,线段BC就是我们要画的线段。”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检查,展示优秀作品。 3.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二第4题:“你能用圆规比较出哪只小蚂蚁爬行的路线比较长吗?” 两只小蚂蚁分别沿着①号和②号路线爬行,大家能用圆规比较出哪条路线长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方法。 教师提示:“①号路线是折线,可以把它分成几段,用圆规一段一段地量取,再和②号路线比较。” 4. 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二第5题:“看一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先目测一下图中线段的长短,然后再用直尺或圆规量一量,看看有什么发现。 5.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二第6题:“如下图所示,两根木条AC与BD重叠在一起。(1)如果AB=CD,那么AC____BD。(2)如果AB>CD,那么AC____BD。”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AC可以看成是AB加上BC,BD可以看成是CD加上BC。BC是它们的重叠部分,当比较AC和BD的长短时,重叠部分BC是相同的,所以只需要比较AB和CD的长短就可以了。” 教师补充类似题目进行巩固:“如下图,两根木条PR与QS重叠在一起。(1)如果PR=QS,那么PQ____RS。(2)如果PR<QS,那么PQ____RS。”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订正。 学生基本能按照步骤操作,但可能在调整圆规两脚距离时不够准确。 学生能先画出线段AB,在画BC时,会以B为端点,用圆规量取AB的长度,再在直线l上画出BC。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圆规将①号路线的每一小段依次量取并转移到②号路线上进行比较,也可能有学生想不到分段比较的方法。 学生分组操作,得出结论(如两条路线一样长)。 学生目测可能会觉得线段不等长,但实际测量后会发现它们是等长的。 学生操作后交流发现:“看似不等长的线段可能实际等长,用直尺或圆规比较比目测更可靠。 学生能理解“共同部分不用比,谁剩得多谁就长”,从而得出答案(AC=BD;AC>BD)。 学生思考后回答 巩固学生用圆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 综合运用直尺和圆规,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和对线段等长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学会用圆规比较折线和直线的长短,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目测的局限性,体会精确测量和工具比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分析复杂线段关系的能力,掌握比较有重叠部分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大家都掌握了哪些方法呢?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有很多,目测法简单但不够准确,度量法和用圆规比较更精确。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希望大家课后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学生会总结出可以用目测法、度量法(直尺)、叠合法(绳子、圆规)比较线段长短;知道了用“>”“<”“=”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认识到圆规不仅能画圆,还能比较线段长短等。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七、作业设计: 1.书面作业: 画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用测量法和叠合法分别比较它们的长短,记录过程与结果。 填空:已知线段MN和线段PQ,用圆规比较后发现点M与点P重合,点N在点Q左侧,那么 MN ( ) PQ(填“>”“<”或“=”)。 2.实践作业:在生活中找3组可以看作线段的物体(如筷子、铅笔、鞋带等),用本节课学的方法比较它们的长短,用文字或简单画图记录比较过程。
八、板书设计: 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1. 比较方法: 目测法(不够准确) 度量法:用直尺测量长度后比较(如AB=3cm,CD=5cm,则AB<CD) 工具法:用绳子、圆规(重点) 2.圆规使用步骤:①量取线段长度;②保持距离比较 符号表示:>、<、= 3. 要点: 测量时线段一端对准直尺0刻度 比较重叠线段:共同部分不用比,谁剩得多谁就长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用直尺测量、用圆规比较和画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知识。 不足之处:在使用圆规时,部分学生对调整两脚距离和保持距离不变的操作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和加强练习。 改进措施:针对圆规操作难点,设置专项练习环节,如开展“圆规操作小竞赛”,让学生反复练习量取线段、重合比较等操作,提升熟练程度;教师加强巡视指导,纠正不规范动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