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5.5 认识锐角和钝角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5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锐角和钝角是对角的进一步分类和认识。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锐角和钝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角的度量和几何图形的认识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但对于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他们喜欢动手操作,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用三角尺比一比、用活动角摆一摆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掌握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观察生活中不同的角(如少先队中队旗、红领巾上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差异,提出关于角的分类的问题,感受角的多样性及与生活的联系。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能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维与表达:在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清晰表达自己对锐角、钝角特征的理解及区分三种角的方法。 4.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角的分类、用活动角摆角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发现,反思分类标准的合理性,培养合作意识和反思能力。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掌握它们与直角的大小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能借助三角尺准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1.准确判断接近直角的锐角或钝角(如与直角差异较小的角)。 2.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本质特征(与直角的大小比较),而非仅凭直观感受。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还学会了用三角尺判断直角。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这些角(课件出示5个不同的角),找出其中的直角,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大家通过观察和用三角尺比对,找出了直角。剩下的角虽然不是直角,但它们和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认识锐角和钝角) 学生找出其中的直角,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能通过观察初步排除明显不是直角的角(如第一个和第三个),对剩余的角会用三角尺进行判断,可能会出现判断不准确的情况(如将接近直角的锐角或钝角误判为直角)。 通过复习直角的判断方法,自然过渡到对其他角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锐角和钝角奠定基础。教学环节二:新课探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一)认识锐角和钝角 请大家看这几个角(课件出示少先队中队旗、红领巾上的角),我们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将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和一条边与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 教师提问:“当我们把三角尺的顶点和一条直角边与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时,角的另一条边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教师讲解:“与三角尺另一条直角边重合的角是直角;另一条边在三角尺内侧的角,比直角小,我们把它叫做锐角;另一条边在三角尺外侧的角,比直角大,我们把它叫做钝角。”(板书:锐角<直角<钝角)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三角尺,找一找上面的锐角。”(学生操作后,教师强调:“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 (二)用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变化 我们可以用活动角来摆出不同的角。大家试试看,先摆出一个锐角,再慢慢变大,看能变成什么角,继续变大又会变成什么角。 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角,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请学生展示自己摆出的角,并说说摆的过程和发现,强调:“锐角张口最小,钝角张口最大,直角在中间。” (三)在生活中找角 锐角、直角和钝角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大家找一找周围物体的表面有哪些角,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角。(如课本的角是直角,剪刀张开的角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 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能发现三种情况:“与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重合”“在三角尺的内侧”“在三角尺的外侧”。 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尺,找一找上面的锐角。 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学生能摆出锐角,随着活动角张口变大,能依次摆出直角和钝角,直观感受“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变化过程。 学生展示自己摆出的角,并说说摆的过程和发现。 学生能找出身边的角,并尝试判断类型,可能会出现判断错误的情况(如将窗户的角误判为锐角),教师需及时纠正并引导用三角尺验证。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让学生直观感受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关系,明确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加深对三种角的认识。 通过活动角的操作,让学生动态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角的存在,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教材第68页“做一做”:“你周围物体的表面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中有哪些角?” 请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如课桌、黑板、三角尺等),说说它们的表面是什么图形,里面有哪些角(锐角、直角、钝角)。 2.教材第69页第3题:“连一连。”(将角与对应的类型连线:直角、锐角、钝角) 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角,判断它们分别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然后连到对应的类别上。 教师订正答案,强调判断的依据(与直角的大小比较)。 3.在点子图上画角:“在下面的点子图上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角。” 请大家在练习纸的点子图上,画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画完后和同桌说说你画的是什么角,为什么。 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强调画角时要用直尺,确保角的特征明显。 4.教材第69页第4题:“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 请大家观察这几个三角形,找出里面的直角、锐角和钝角,数一数每个三角形中各有几个,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总结:“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一个直角或钝角。” 5.判断钟面上的角:“先判断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请大家看钟面图(课件出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判断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然后连线。 6.用活动角探究角的数量:“用下面的活动角,能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锐角?直角呢?钝角呢?” 大家用活动角摆一摆,想一想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锐角、直角和钝角。 教师强调:“直角的大小是固定的,而锐角和钝角可以有无数个大小,但都要满足锐角<直角<钝角。” 7.用三角尺画角:“用一副三角尺你能画出哪些不同的角?” 请大家用自己的一副三角尺(两个不同的三角尺),拼一拼、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哪些角,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教师展示学生画出的角,引导学生分类并验证(如75°是锐角,120°是钝角)。 学生能说出长方形(如课桌)有4个直角,三角形(如三角尺)有1个直角和2个锐角,红领巾有2个锐角和1个钝角等。 学生能准确连线大部分角,但对于接近直角的锐角或钝角可能会出错,需提醒学生用三角尺验证。 学生能画出三种角,但可能存在角的边不直、大小不符合要求(如锐角画得比直角大)等问题,教师需巡视指导。 学生能找出三角形中的角,并发现“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钝角或直角,其余的是锐角”。 学生能根据钟面指针的位置判断角的类型,对于非整点时刻的角可能会判断不准确,可引导学生借助三角尺想象比对。 学生通过操作能发现“可以摆出无数个大小不同的锐角和钝角,只能摆出1个直角(因为所有直角大小相等)。 学生能通过直接画(如三角尺上的30°、45°、60°、90°角)和拼合画(如30°+45°=75°、30°+90°=120°等),得到多种锐角、直角和钝角。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提高角的识别能力。 通过连线练习,巩固学生对三种角的判断能力。 通过画图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种角的特征,提高动手画图能力。 通过在三角形中找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结合生活中的钟面,让学生感受角的应用,提高角的判断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直角的唯一性和锐角、钝角的多样性,加深对三种角的特征的理解。 通过拼合三角尺画角,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角的组合变化,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今天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总结:“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在生活中寻找这些角,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学生可能会总结出: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能借助三角尺区分三种角;生活中很多物体上都有这三种角等。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三种角的特征和关系,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七、作业设计: 1.书面作业:画一画直角、锐角、钝角各3个,并用不同颜色笔标注角的类型及直角符号(如有)。 2.实践作业: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记录5个含有直角、锐角或钝角的物体表面图形,简单描述角的位置和类型。八、板书设计: 认识锐角和钝角 1.三种角的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定义:①锐角:比直角小的角②直角:用直角符号“┐”表示③钝角:比直角大的角 3.三角尺:每个三角尺上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4.判断方法:用三角尺的直角比对(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位置)①重合→直角②内侧→锐角③外侧→钝角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让学生直观感知角的类型,多数学生能区分直角、锐角、钝角. 不足之处:在准确、快速判断较复杂图形中的角,以及用更规范数学语言描述角特征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改进措施:增加变式图形练习,强化特征理解;开展“角的描述”小组竞赛,提升数学表达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