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6.1 认识几分之一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6.1 认识几分之一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6.1 认识几分之一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起始内容。教材借助生活中“分月饼”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从整数过渡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简单加减运算及更复杂分数知识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整数知识和生活经验,但对分数这种新的数概念理解起来有难度。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平均分”的理解是学习分数的基础,而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能帮助他们建立分数的表象,逐步理解分数含义。不过,不同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教学中需关注个体,因材施教。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分月饼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一半”等概念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对分数的好奇心,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线、分母、分子)。 3.思维与表达:在动手操作(如折一折、涂一涂)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清晰表达自己对几分之一含义的理解。 4.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合作折分数、讨论分数意义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反思自己对分数的理解是否准确,培养合作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尤其是对“平均分”后每份与整体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同学们,学校组织了中秋主题活动,活动后要分月饼吃。看,这里有一个月饼(出示月饼模型),要分给两个同学吃,怎么分才公平呢? 大家都提到了‘平均分’,非常好。那什么是平均分呢?(引导学生说出“每人分得一样多”) 教师演示:“如果随便分(演示不平均分的情况),这样公平吗?”(学生回答:不公平)“只有像这样(演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一样多,才是平均分。” 那‘一半’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能表示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它就能表示‘一半’这样的量。” 学生可能会说“一人一半”“平均分”。 学生回答:不公平。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能。 从学生熟悉的分月饼情境入手,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一半”如何表示的思考,自然引入分数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环节二:新课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一半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就是. 教师讲解:“大家看这个数,中间的这条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2叫做分母,表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分数线上面的1叫做分子,表示我们取了其中的1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 读作‘二分之一’。谁来试着读一读?”(请几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请大家拿出一张圆形纸片,把它当作月饼,折一折,找出它的,并用彩笔涂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能将圆形纸片对折,涂出其中的一半,但可能有少数学生对折不整齐,导致分得的两部分不相等,教师需提醒其“平均分”。 教师展示几位学生的作品,提问:“这些同学折的方法不一样,为什么涂出的部分都是这个圆的呢?” (二)认识其他几分之一 如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引导学生思考) 非常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月饼的。(板书:) 请大家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把它平均分成4份,并用彩笔涂出其中的1份,也就是它的。看看谁的折法多。”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折。 学生可能会横向对折再纵向对折,或沿两条对角线对折,或沿同一方向连续对折两次等,都能得到。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不同的折法,并提问:“这些折法不同,为什么涂出的部分都是这个正方形的呢?” 那如果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平均分成5份呢?”(引导学生说出、)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拿出一张圆形纸片,把它当作月饼,折一折,找出它的,并用彩笔涂出来。 学生能说出“因为它们都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涂了其中的1份”。 学生可能会猜测是。 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把它平均分成4份,并用彩笔涂出其中的1份,也就是它的。 学生能总结出“因为都是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1份”。 学生说出、。 通过动手操作和教师讲解,让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其含义、读写方法及各部分名称,体会“平均分”是分数的核心。 通过迁移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及其他几分之一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教科书第75页做一做第1题:“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请你用分数表示出来。” 请大家看这几个图形,仔细观察涂色部分,想想它们分别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教师订正答案,强调“只有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用分数表示”。 2.想一想,填一填: (1)“喝了一杯果汁的,还剩下几分之几杯果汁。” 一杯果汁,喝了它的,剩下的是这杯果汁的几分之几呢?” (2)“把一盒棋平均分成5份,这里只有1份,是这盒棋的几分之几” 这盒棋平均分成了5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怎么表示? 教师提问:“这两个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学生可能会觉得一样,经教师引导后能明白:第一个表示的是一杯果汁的一半,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个在本题中未出现,若结合语境可能指具体的量,但此处重点是区分不同整体的所代表的实际量可能不同。 3.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出示较复杂的图形,如由多个小图形组成的整体,其中一个小图形被涂色) 大家看这些图形,它们都是由几个相同的小图形组成的,涂色的部分是其中一个小图形,想想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呢?” 4.看分数,涂颜色:(给出分数,如、,让学生在对应的图形中涂出相应的部分) 请大家根据给出的分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涂出它的几分之一。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平均分的准确性。 学生能正确写出、、、,但可能会有学生因未注意“平均分”而出现错误,如对不是平均分的图形也用分数表示。 学生能说出剩下。 学生能说出。 学生能数出整体包含的小图形数量,从而得出对应的分数,如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整体,涂色1个,就是。 学生能先将图形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再涂出其中的1份,但可能在平均分较多份数(如5份、6份)时出现不平均的情况。 巩固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平均分”是分数存在的前提。 通过填空题,进一步巩固几分之一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情境下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理解分数既表示关系也可表示具体数量(在特定情境下)。 拓展学生对“整体”的理解,整体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由多个相同物体组成的集合,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通过逆向练习,巩固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大家都学到了哪些关于分数的知识呢?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主要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了分数由分数线、分母、分子组成,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要记住,只有平均分的时候,才能用分数表示。希望大家课后能在生活中找找能用几分之一表示的事物。” 学生可能会说出认识了、等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分数,明白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等。 帮助学生构建对分数的初步认知体系,巩固重点内容,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七、作业设计: 1.实践作业: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物品的“几分之一” ,如家中的物品平均分后取一份的情况,用文字和简单画图记录,加深对分数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2.书面作业:完成教材配套练习册中相关几分之一的基础练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八、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1.的认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读作:二分之一 写法:(1:分子;—:分数线;2:分母) 2.其他几分之一: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读作:三分之一)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读作:四分之一) 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读作:五分之一) 3.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足之处:一是少数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仍不够深刻,在判断非平均分的图形时容易出错;二是在理解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关系时,对于整体是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情况,部分学生仍有困难;三是在动手折较多次数的平均分(如5份、6份)时,学生操作不够熟练,分得不够均匀。 改进措施:加强对“平均分”的强调和练习,可通过更多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对于整体的多样性,可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素材让学生辨析,逐步拓展学生对“整体”的认知。同时,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其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