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6.2 认识几分之几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6.2 认识几分之几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6.2 认识几分之几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几分之几》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已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是对分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简单加减运算及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通过具体生活情境(如量杯、分米尺、正方形纸等),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感知几分之几,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具体事物感兴趣。他们已认识简单的几分之一,有一定生活经验和操作能力,但对几分之几这样较复杂分数概念的理解,仍需借助直观材料。部分学生可能在区分分数的分子、分母含义,以及理解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关系上存在困难,教学中需通过丰富实例和操作活动帮助突破。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分饮料、分纸条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几份”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对几分之几的探究兴趣,培养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理解其含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能正确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关系(几分之几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 3.思维与表达: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清晰表达几分之几的含义及与几分之一的联系。 4.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合作折分数、讨论分数组成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对几分之几的理解,反思操作中的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掌握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清晰区分分数分子、分母的意义,深入理解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内在联系。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比如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如果我们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后,取其中的2份、3份,又该用什么分数表示呢?” 请大家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把它平均分成大小相同的4份,看看谁的折法多。 学生能想到多种折法(如横向对折两次、纵向对折两次、先横后纵对折等),顺利将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通过复习几分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在动手折纸的过程中回顾“平均分”的概念,为学习几分之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环节二:新课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认识几分之几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个水杯,它表面的刻度把它分成了几份呢? 非常正确,1份就是1杯的,也就是杯 那2份呢?3份?4份呢 预设1:1份就是1杯的,也就是杯 预设2:2份就是2个杯,也就是杯 预设3:3份就是3个杯,也就是杯 预设4:4份就是4个杯,也就是杯 学生操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是,取2份是,取3份是,取4份就是(也就是整个整体)。这里的分母5表示平均分成5份,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二)拓展认识其他几分之几(以1分米的纸条为例)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这是一张1分米长的纸条(出示纸条),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厘米。大家想想,1份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米呢? 那2份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米?3份呢?7份呢? 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它们和几分之一的区别在于,分子不再是1,而是表示取了多少份。 (三)几分之几的读法总结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几分之几的分数,大家发现它们的读法有什么规律吗?”(如读作五分之二,读作五分之三) 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几个分数,巩固读法。 学生数刻度,发现有4个刻度线,被分成了5份。 学生能说出1份是,是分米(结合长度单位理解)。 学生能依次说出分米、分米、分米),并理解它们分别是2个、3个、7个。 学生能总结出“先读分母,再读‘分之’,最后读分子”,与几分之一的读法一致。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直观认识、等分数,理解其含义、读写方法及与几分之一的关系,突出分子和分母的意义。 通过长度单位的具体情境,拓展学生对几分之几的认识,让学生结合实际量理解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巩固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通过总结读法,让学生掌握几分之几的统一读法,强化对分数各部分名称的记忆。
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教科书第76-77页做一做第1题:“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1份是它的,2份是它的,3份是它的。” 请大家按照题目要求折纸、涂色,然后填写对应的分数。 教师订正答案,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对应的分数表示”。 2.做一做第2题:“观察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想一想,填一填。” 请大家看这些图形,结合我们学过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关系,填写括号里的内容。 教师请学生说说填写理由,强调“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 3.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拓展学生对“整体”的理解(整体可以是多个相同物体的集合),巩固几分之几的含义。 4.涂一涂: 请大家根据给出的分数,在图形中涂出对应的份数,注意要先平均分哦。”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平均分”的准确性和涂色的规范性。 5.判断题: 大家来判断这些说法对不对,对的打‘√’,错的打‘×’,并说说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规范表述,强化“平均分”和分数组成的核心概念。 学生能快速填出、、,但可能有学生在折纸时未做到“平均分”,导致分数对应错误。 巩固学生对几分之几的认识,强化“平均分”与分数的对应关系。 学生能正确填写3个是,里面有4个等,但对于较复杂的关系。 学生能先将图形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如5份、6份),再涂出对应的份数(如2份、5份),但平均分较多份数时可能不够均匀。 学生能准确判断对错,对错误说法能指出原因(如未平均分),但表述可能不够严谨。 通过填空题,加深学生对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逆向练习,巩固学生对几分之几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判断题,查漏补缺,巩固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大家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教师总结:“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都是分数,它们的分母都表示平均分的总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希望大家课后能在生活中找找能用几分之几表示的事物,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学生可能会说出几分之几的含义(把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读写法、与几分之一的关系(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等。 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对几分之几的完整认知,巩固重点内容,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七、作业设计: 1.完成教材对应练习册上的几分之几相关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2.生活实践: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几分之几的例子,如家里的物品分割、食物分配等,用简单文字和分数记录下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八、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1.几分之几的含义: 水杯平均分成5份: 1份是它的2份是它的3份是它的4份是它的,即整体1) 2.分数各部分意义: 分母:表示平均分的总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3.读法:先读分母,再读“分之”,最后读分子(如读作五分之三) 4.与几分之一的关系:几分之几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如=3×)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水杯刻度线、分纸条等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辨一辨等活动,逐步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及与几分之一的关系。 不足之处:一是少数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仍不够深刻,在判断非平均分的图形时容易误用分数;二是在理解“整体”可以是多个物体的集合时,部分学生思维不够开阔,需要更多实例引导;三是对于分子和分母的意义,少数学生仍会混淆(如把分母说成取的份数)。 改进措施:加强对“平均分”的强调和练习,通过多样化的素材(如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物体)拓展学生对“整体”的认知,同时设计更多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分子和分母的意义。此外,增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互教互学中巩固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