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6.5 1减几分之几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5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中分数简单计算的拓展,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基础上,引入“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及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彩纸用去部分,求剩下部分”的生活情境,借助直观图形(彩纸分割图),将“1”转化为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如1=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是对分数概念和运算的深化,为解决更复杂分数实际问题奠定基础,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熟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对分数意义有一定理解,但将“1”转化为分数参与运算时,对算理的理解存在难度。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需借助图形、实例理解抽象的“1”与分数的转化。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因分析不清数量关系而出错,教学中需通过丰富情境、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升应用能力。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彩纸使用,引导学生发现“1减几分之几”的实际需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可以转化为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掌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先把1转化为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减法计算);能正确计算“1减几分之几”的题目,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3.思维与表达:在动手操作(涂一涂、算一算)和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转化思维,能清晰表达“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思路和依据。 4.交流与反思:通过分享计算方法、纠正错误过程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对“1减几分之几”的理解,反思转化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1”转化为分数的算理(如1= ),清晰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大家还记得计算方法吗?我们来做几道题检验一下(课件出示题目) 大家发现=1,这说明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时,这个分数就等于1。那如果我们遇到‘1减几分之几’的题目,该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1减几分之几) 学生能快速说出答案,并回忆起“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方法,能理解=1。 通过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特别是结果为1的情况,自然引出“1减几分之几”的问题,为学习“1可以转化为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做好铺垫。教学环节二:新课探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一)理解“1”可以转化为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请大家看教科书第82页的例2(课件出示情境图:一张彩纸,用去了它的,求还剩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大家想一想,这张彩纸的整体可以用什么表示? 要求还剩几分之几,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1减等于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长方形纸片来代替彩纸,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大家先把长方形纸片看作‘1’,然后涂出用去的,看看剩下的部分是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出3份,观察剩余1份)。 为什么1-=呢?这里的‘1’其实可以看作什么分数? 教师总结:“没错,1可以看作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这里减数是,分母是4,所以1可以看作。这样1-就转化成了-,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减,得到。” (二)总结“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谁能总结一下‘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1减几分之几:1→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减法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学生能说出用“1”表示。 学生能列出算式“1-”。 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 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剩下的部分是,即1-=。 学生可能会疑惑,经提示后能想到“1可以看作”,因为彩纸被平均分成4份,整体就是4份,即。 学生能总结出“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用分子相减,分母不变”。 通过动手操作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直观理解“1可以转化为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并掌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思路,突破难点。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计算方法,培养归纳能力,强化对方法的理解和记忆。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教科书第82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计算。” 请大家看这些图形,先说说‘1’可以转化成什么分数,再计算结果。 教师强调:“转化时一定要保证‘1’转化后的分数分母与减数的分母相同。” 2.解决实际问题:“这瓶果汁正好倒了5杯,3个孩子和2位老人每人喝了一杯。喝了这瓶果汁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大家先想想,这瓶果汁的整体可以用什么表示?一共有几杯?”(学生回答:1,5杯) 每人喝1杯,占这瓶果汁的几分之几?” 孩子们比老人们多喝了几瓶果汁。 说说‘1’可以转化成什么分数。 学生回答:1,5杯再计算结果。 (学生回答:) 学生能列出算式-=,或结合实际理解“正好喝完,没有剩余”。 通过图形直观巩固“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检验学生对转化过程的掌握。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1减几分之几”的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今天我们学习了‘1减几分之几’,大家掌握了哪些方法呢? 教师总结:“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关键是把‘1’转化为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希望大家课后多做练习,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学生能总结出“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用分子相减,分母不变”。 梳理本节课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巩固重点内容,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分数计算奠定基础。七、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对应练习册上“1减几分之几”及实际应用的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2.实践作业:用生活中的物品(如月饼、纸张),创造2个“1减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用画图和文字记录,明天和同学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八、板书设计: 1减几分之几 步骤1:把1转化为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 步骤2:按同分母分数减法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减)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彩纸使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可以转化为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掌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通过涂一涂、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突破“1的转化”这一难点。 不足之处:一是少数学生对“1为什么可以转化为”等问题理解不够深刻,仅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二是在转化过程中,部分学生容易将1转化为与减数分母不同的分数;三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于“整体为1”的理解不够灵活。 改进措施:加强对“1的转化”算理的讲解,通过更多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增加对比练习,强化“分母与减数一致”的意识;设计更多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后续学习分数知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