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6.7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7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中,对分数应用的深化拓展。通过“航模小组男女生人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意义与计算方法,是连接分数概念和复杂分数应用题的桥梁。教材依托“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流程,借助直观图示(分组圆片),帮助学生掌握“先平均分求一份量,再乘份数”的解题思路,为后续学习分数乘法、解决更复杂分数问题奠基。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分数意义,能进行简单分数加减,但对“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并据此计算具体数量”较陌生。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理解“几分之几对应几份”需借助实物、图示辅助。部分学生可能混淆“分数表示关系”与“具体数量计算”,教学需通过操作、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先分后乘”的解题模型,突破从概念到应用的转化难点。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班级学生分组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需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并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含义,掌握其计算方法(先求一份的数量,再求几份的数量);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和应用能力。 3.思维与表达:在动手操作(分一分、算一算)和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清晰表达“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和过程。 4.交流与反思:通过分享解题方法、验证答案正确性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对知识点的理解,反思解题过程中的不足,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即先平均分求一份量,再乘对应份数。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份数关系,清晰构建“整体-份数-部分量”的逻辑联系。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现在请大家看这些图形,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大家说得很好。如果我们知道整体的具体数量,怎么求其中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个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能正确写出分数,并回忆起“分母是平均分的份数,分子是所取的份数”。 通过复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表示方法,自然引出“求具体数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教学环节二:新课探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一)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请大家看教科书第87页的例3。大家先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是女生是什么意思呢? 那是男生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探究计算方法 我们先来求女生的人数。把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求1份是多少,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教师肯定并板书:12÷3=4(人),答:女生有4人。 那男生的人数该怎么求呢?男生占2份,我们已经知道1份是4人,2份是多少呢? 教师板书:4×2=8(人),答:男生有8人。 我们来验证一下,女生4人加男生8人,一共是12人,和题目中的总人数一致,说明我们算对了。” 教师引导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首先要把这个数平均分成分母那么多份,用除法求出1份的数量,再用乘法求出分子那么多份的数量。”(板书:总数÷分母=1份的数量;1份的数量×分子=所求数量) 学生能说出“已知有12名学生,女生占,男生占,要求女生和男生各有多少人”。 学生能理解“把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女生占其中的1份”。 学生能说出“把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男生占其中的2份”。 学生能想到用除法计算,12÷3=4(人),即1份是4人,所以女生有4人。 学生能想到用乘法计算,4×2=8(人),即男生有8人。 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其中几份的数量”,为后续计算奠定基础。 通过分步引导和验证,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课件出示:45本图书,其中是故事书,求故事书有多少本)。大家想想,是故事书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计算呢? 教师板书:45÷9×4=20(本),答:故事书有20本。 学生能理解“把45本图书平均分成9份,故事书占其中的4份”,并列出算式45÷9=5(本),5×4=20(本)。 通过另一个实例,让学生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用能力。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大家掌握了哪些方法呢? 教师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关键是要先找到1份的数量,再根据分子求出对应的份数。希望大家课后多做练习,熟练掌握这种方法,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能总结出“先把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再用1份的数量乘分子,得到几份的数量”。 梳理本节课的核心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强化解题思路,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分数应用问题奠定基础。七、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课本练习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题目,巩固解题方法。 2.实践作业:调查家里物品数量(如水果、文具),用分数表示部分数量并计算,如“20个橘子, 是甜橘,甜橘有几个”,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八、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计算方法: 步骤1:总数÷分母=1份的数量 步骤2:1份的数量×分子=所求数量 2.例3:12名学生,女生占,男生占。 女生:12÷3=4(人) 男生:4×2=8(人) 答:女生有4人,男生有8人。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掌握了“先求1份的数量,再求几份的数量”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在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中理解算理,突破难点。 不足之处:一是少数学生对“为什么要先除以分母”理解不够深刻,只是机械记忆步骤;二是在计算时,部分学生容易混淆分子和分母,导致用总数乘分母或除以分子的错误;三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于分数所表示的“平均分的份数”和“所取的份数”判断不够准确。 改进措施:加强对算理的讲解,通过更多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与“取份数”的关系;增加对比练习,强化学生对分子和分母意义的区分;设计更多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总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后续学习分数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