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7.1 数与运算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与关联”单元中“数与运算”板块,基于表内乘除法,对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认识及简单计算进行系统复习。知识结构图梳理清晰,串联起本学期数与运算核心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为后续数学学习筑牢根基,同时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混合运算、简单分数等知识,但在知识系统性、灵活运用及算理理解深度上有待提升。面对综合复习,部分学生可能对知识间关联梳理不清,计算时易因运算顺序、分数意义理解偏差出错。需借助复习,强化知识理解,提升运算准确性与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整理知识。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整理知识结构图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数与运算”领域的知识,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的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系统梳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笔算方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初步认识(意义、大小比较、简单计算)等知识;能熟练进行相关计算,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思维与表达:在整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计算思路和对知识的理解。 4.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讨论解题方法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对知识的认知,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培养合作意识和自我提升能力。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算理与算法,混合运算顺序,分数意义及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中进位处理,混合运算顺序的灵活运用,分数意义在实际问题中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知识梳理导入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在‘数与运算’方面学习了很多知识,比如多位数乘一位数、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等。课前老师让大家试着画了知识结构图,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说你整理了哪些内容? 教师展示小丽的知识结构图(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共同完善:“大家看小丽的整理,她把知识分为多位数乘一位数、混合运算、分数的认识及简单运算三大块,很清晰。我们今天就围绕这几块内容进行复习。” 2.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我们先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请大家口算300×4和32×3,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强调:“口算时,对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可先算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的0;对于两位数乘一位数,可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相乘后再相加。” 笔算:接下来复习笔算。请大家列竖式计算129×8、105×7、580×4,三名同学上台板演。 教师针对板演情况进行点评,强调笔算步骤:“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42-38+27、24÷6×5、35-14÷7、8×9+41、25+(32-27)、(3+5)×8。” 教师订正答案,再次强调运算顺序,并引导学生总结:“(1)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算;(2)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算乘、除法;(3)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意义: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大家看这些图形(课件出示平均分的图形),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说分数的意义。 教师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前提,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 分数的大小比较 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呢?请大家把各图中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再比较大小。 分数的简单计算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怎么算?请大家计算。 学生可能会零散地列出所学知识,知识结构图不够完善,对知识间的联系梳理不清。 学生能算出300×4=1200(3个百乘4是12个百),32×3=96(30×3=90,2×3=6,90+6=96),但表述可能不够规范。 学生在计算时,可能出现进位错误(如129×8中9×8=72,进位7后,2×8+7=23,容易忘记进位2)、中间有0的乘法漏乘(如105×7中0×7+3=3)、末尾有0的乘法积的末尾0的个数错误(如580×4漏写末尾的0)。 学生能说出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算,不同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但在计算35-14÷7时,可能会先算减法;计算有括号的算式时,可能会忘记算括号里的。 学生能正确写出分数,并说出“把一个(一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但对“一些物体”作为整体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 学生能正确比较,并总结出“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学生能算出结果,并说出“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通过展示学生的知识结构图,激发学生的整理意识,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为系统复习奠定基础。 通过典型题目,巩固口算方法,强调算理,提高口算准确性。 通过笔算练习,巩固笔算方法,重点关注进位、中间有0、末尾有0的特殊情况,提高笔算正确率。 通过不同类型的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巩固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结合图形,帮助学生回顾分数的意义,强化“平均分”的核心。 通过具体例子,巩固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复习分数简单计算的方法,强调算理。教学环节二:随堂练习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连一连,填一填 请大家快速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然后连线。 2.计算下面各题,能口算的用口算 这些题有的可以口算,有的需要笔算,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笔算的要注意格式。 3.估一估,连一连,再计算验证 先估算这些算式的结果,连到对应的近似值,再精确计算验证。 4.计算混合运算 请大家严格按照运算顺序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 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5.分数墙探究: (1)看‘分数墙’,你能找到哪些分数?把它们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哪些分数相加的和等于1? (3)请你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能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口算或笔算,笔算时注意进位和数位对齐。 学生能通过把多位数看成整十、整百数进行估算,但精确计算时可能出现错误。 学生能找到并按“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排列。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通过连线练习,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提高计算速度。 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通过“分数墙”这一直观工具,深化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培养探究精神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通过今天的复习,大家对‘数与运算’的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谁来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数与运算’是数学的重要基础,希望大家课后能运用今天复习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同时学会定期整理所学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生可能会从知识梳理、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等方面谈收获,如“更清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更深刻了”等。 梳理本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整理复习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七、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完成教材“数与运算”相关练习题(若有),或自编5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含进位)、3道混合运算、4道分数加减法题目,准确计算并写清算理。 用简洁语言和图示,重新整理“数与运算”知识结构图,标注关键知识点(如进位、运算顺序)。 2.实践作业: 周末和家人购物,记录3件商品价格(多位数),算算买这些商品一共花多少钱(多位数乘一位数或混合运算);用水果分一分,说说分数意义,再写2道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下节课分享。八、板书设计: 数与运算 1.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整十、整百数拆数算;两位数拆成整十和一位数。 笔算:从个位起,依次乘;满几十进几。 2.混合运算顺序 同级:从左往右。 不同级:先乘除,后加减。 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3.分数 意义:平均分,几分之一(份)、几分之几(几份)。 大小比较:分子是1看分母(大则小);同分母看分子(大则大)。 计算:同分母,分母不变,分子加减。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借助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小组交流,清晰构建数与运算知识体系,学生参与度高,对知识关联理解更深刻。 不足之处:拓展练习中,部分学生对“分数应用—求剩余几分之几”理解慢,说明对分数意义在实际问题中的渗透还可加强。 改进措施:针对分数应用难点,下次复习增加更多生活实例(如分披萨、分书本),强化“整体1”与分数减法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