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7.3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3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围绕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展开复习,涵盖观察物体、线与角的认识、长度单位的学习等内容。通过回顾整理,强化学生对图形特征和测量方法的理解,提升空间观念。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图形有一定认识,但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把握不足。在画知识结构图和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梳理。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如物体的面、线、角等),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与测量的实际意义,培养从生活中提取图形知识并解决测量问题的能力,感受图形与几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系统梳理线(线段、射线、直线)、角(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及关系;掌握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进率及换算;能正确观察物体、理解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培养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3.思维与表达:在梳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清晰表达图形的特征、测量的方法及解题思路。 4.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讨论图形特征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对图形与测量知识的理解,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线与角的特征及分类,长度单位的进率及换算及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区分射线与直线的无限延伸性,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大小有关,立体图形(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空间想象),解决与长度单位相关的复杂实际问题(如距离计算)。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知识梳理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导入:构建知识框架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图形的知识,比如线、角、长度单位、观察物体等。课前小红整理了一份知识结构图(课件出示),大家也试着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相关的内容? 教师引导梳理:“我们可以从‘图形的认识’(线、角、立体图形)和‘图形的测量’(长度单位)两方面整理,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内容复习。” 2.知识要点1: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例题1:“连一连(小红、小丽、小亮、小明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 观察物体时,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 例题2:“判断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小丽从上面、小明从侧面等)。” 教师强调:“观察时要先确定观察者的位置(如上面、侧面),再根据物体特征判断形状。” 3.知识要点2: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例题3:“下面哪个图形沿虚线折叠后不能围成长方体?” 长方体展开图有什么特点?(提示:有6个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且不相邻) 教师演示:用长方体模型展开验证,强调“长方体展开图有三组相同的面,每组两个面不相连”。 4.知识要点3:线段、射线和直线 例题4:“连一连(将线的特征与线段、射线、直线连线)。” 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端点、能否测量、延伸性分析) 教师举例:“拉紧的弦是线段,手电筒的光线是射线。” 5.知识要点4:两点间的距离 例题5:“李叔叔从邮局去学校,走哪条路最近?” 为什么中间的直路最近?这体现了线段的什么性质? 6.知识要点5: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例题6:“如何比较线段AB和CD的长短?” 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线段长短?(提示:工具辅助) 教师演示圆规比较法:“用圆规量出AB的长度,再与CD比对。” 7.知识要点6:角的认识与分类 例题7:“判断对错(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是角;角的两边越长,角越大;锐角比钝角小)。”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 教师强调:“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射线)组成的,分类依据是与直角的大小比较。” 8.知识要点7:画角 例题8:“分别以三个点为顶点,画锐角、直角、钝角。” 画直角时用什么工具?如何确保画出的是锐角或钝角? 学生动手画角,教师巡视指导(强调顶点和边的规范性)。 9.知识要点8:毫米、分米和千米 例题9:“填合适的长度单位(数学书厚6毫米、房间高3米等)。”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进率是多少?(提示: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10分米=1米,1000米=1千米)” 教师强调:“量短且精确的物体用毫米,较长路程用千米,结合实际选择单位。” 学生能零散说出“线段、角、米、千米、观察物体”等,难以形成系统框架。 学生能正确连线,并说出“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常常不同”。 学生能根据“相对的面不相邻”判断出选项B不能围成长方体。 学生能说出“都是直的;线段有2个端点,可测量;射线有1个端点,向一端延伸;直线无端点,向两端延伸”。 学生能说出“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中间的直路是线段。 学生能说出“用直尺量长度比较”“用圆规量取后比较”。 学生能纠正错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有关),说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能说出“用三角尺画直角;锐角张口比直角小,钝角张口比直角大”。 学生能正确填写单位,并说出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毫米-厘米-分米-米是10,米-千米是1000)。 通过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明确复习范围。 巩固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判断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展开图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对比,强化三种线的特征及区别。 巩固“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其实际应用。 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巩固角的概念、大小影响因素及分类,纠正常见错误认知。 巩固画角的方法,区分不同类型角的画法。 巩固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及进率,培养量感。教学环节二:随堂练习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题目1:“下面各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填序号(前面、右面、上面)。” 先确定观察位置(前面、右面、上面),再根据物体的特征(如正面有图案)判断。 2.题目2:“用圆规在直线l上作线段CD,使它的长度是线段AB的3倍。” 步骤:1.用圆规量出AB的长度;2.在直线l上从C点开始,以AB长度为单位,连续截取3次,终点即为D。 3.题目3:“单位换算(4千米=?米,5厘米=?毫米,70厘米=?分米)。” 换算时要记住进率: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4.题目4:“填合适的单位(北京到上海高铁长1318千米,手机厚7毫米)。” 结合物体实际长度选择单位,高铁路程长用‘千米’,手机厚度短用‘毫米’。 5.题目5:“距离计算(李老师家到学校4千米,到超市2500米;书店到学校2千米。(1)书店到超市多少米?(2)李老师每分钟骑220米,20分钟能到学校吗?)” 第(1)题:先统一单位(千米→米),再根据位置关系计算(提示:李老师家→学校→书店是2千米,李老师家→超市是2500米,学校到超市的距离=4000-2500=1500米,书店到超市=2000-1500=500米)。第(2)题:计算20分钟骑行的路程(220×20=4400米),与4000米比较。 6.题目6:“(1)图形中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2)画一条直线,使图形内的直角增加到3个。” 第(1)题:按顺序数角(4个),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左边2个)。第(2)题:尝试画水平、竖直或倾斜的直线,观察直角数量变化(提示:倾斜直线可能使直角增加到3个)。 学生能正确匹配序号,少数学生易混淆“右面”和“前面”。 学生能按步骤操作,部分学生截取时易偏离直线。 学生能正确换算,少数学生对“千米→米”的进率(1000)易与其他单位混淆。 学生能正确填写,体现量感的形成。 学生能掌握单位换算,第(1)题需引导分析位置关系,第(2)题易忽略单位统一。 学生能正确数角和判断直角,第(2)题需多次尝试,部分学生难以想到倾斜直线的画法。 强化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判断能力。 巩固用圆规量取和截取线段的方法,理解“几倍”的含义。 熟练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强化进率记忆。 巩固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培养量感。 解决与长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和计算能力。 巩固角的认识和画法,培养发散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通过今天的复习,大家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有了更系统的掌握,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的知识点? 教师总结:“图形的认识需要我们观察特征(如线的端点、角的张口),图形的测量要掌握单位进率和换算。希望大家课后能在生活中观察图形,巩固今天的知识。” 学生能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锐角比直角小”“1千米=1000米”等。 梳理复习的核心内容,强化知识的系统性,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1. 完成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包括观察物体、线与角、长度单位等方面的题目。2. 用三角尺和圆规分别画一个角和一条线段,并标注出相关信息。3. 找一找生活中运用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例子,记录下来并分析。拓展作业1. 思考:如果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有一些特殊情况,如何判断能否围成长方体?2. 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一个复杂的图形测量问题,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八、板书设计: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图形的认识: 线:线段(2个端点,可测量)、射线(1个端点,向一端延伸)、直线(无端点,向两端延伸) 角:顶点+两条边;锐角<直角<钝角(用三角尺判断) 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长方体展开图:6个面,相对的面不相邻 2.图形的测量: 长度单位: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 进率:10mm=1cm,10cm=1dm,10dm=1m,1000m=1km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系统梳理和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比(如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动手操作(如画角、用圆规量线段)和实际应用(如单位换算、距离计算)。 不足之处:一是对射线和直线的“无限延伸性”理解不够深刻;二是立体图形展开图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三是解决复杂距离问题时,难以理清位置关系。 改进措施:加强直观演示(如用手电筒演示射线的延伸)、增加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的实操活动、设计更多分层练习(基础换算+复杂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总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成复习目标,为学生后续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