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7.4 综合与实践 常见的量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7.4 综合与实践 常见的量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7.4 综合与实践 常见的量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4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聚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复习,涵盖质量单位和数字编码等知识。通过回顾整理,强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质量单位和数字编码有一定认识,但在知识的系统性和灵活运用上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在整理复习方法的掌握和实践活动的操作上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曹冲称象、质量单位应用、数字编码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从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思想(如曹冲称象的原理);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换算及应用;了解数字编码(公民身份号码、邮政编码)的基本规则,能进行简单的编码设计(如学号)。 3.思维与表达:在探究等量代换、单位换算、编码规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4.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研究成果(如生活中的质量单位、编码实例)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反思自己在知识应用中的不足,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等量代换的思想,掌握质量单位的换算及应用,了解数字编码的基本规则。 教学难点:运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尤其是复杂的复合运算,如含加减的换算),理解数字编码中各部分的具体含义及编制逻辑。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开展了一些综合与实践活动,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引导学生回忆) 今天我们就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看看大家能有哪些新的收获。”(板书课题:综合与实践) 学生能说出“曹冲称象”“质量单位”“数字编码”等。 通过回忆激活已有知识,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知识梳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知识要点1:等量代换 1.回顾曹冲称象 谁能给大家讲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并说说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质量的? 教师课件演示称象步骤:“赶大象上船并画线→赶大象下船,装石头至画线处→称石头总质量”,并提问:“为什么石头的总质量就是大象的质量?” 教师小结:“曹冲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想,把难称的大象质量换成了容易称的石头质量,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二)知识要点2:质量单位 1.单位的选择 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它们分别适用于计量什么物品? 教师出示实物或图片(如硬币、西瓜、卡车货物):“这些物品用什么质量单位合适?” 2.单位换算 这些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板书: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出示换算题:“8000千克=()吨,5千克=()克,3000克=()千克,4吨=()千克,4600千克-600千克=()吨,1500克+500克=()千克”。 换算时要注意什么?(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3.认读秤的示数 教师出示各种秤的图片(天平、台秤、电子秤):“这些秤上的示数是多少?” 4.生活中的质量单位 生活中除了克、千克、吨,还有哪些质量单位?(引导学生说出“斤、两”) 教师补充:“1公斤=1千克,1公斤=2斤,1斤=500克,1斤=10两”,并举例:“买2斤苹果,就是多少克?”(1000克) (三)知识要点3:数字编码 1.公民身份号码 大家收集的身份证号有多少位数字?它们各部分代表什么意思? 教师课件展示身份证号结构,举例解读。 2.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有几位数字?它有什么作用? 教师简要介绍:“前两位表示省,第三位表示市,第四位表示县,最后两位表示投递局。” 3.设计学号 我们也可以为自己设计学号,学号中可以包含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入学年份、年级、班级、性别、序号等) 学生分组设计学号,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能简述故事,说出“用石头的质量代替大象的质量”。 学生能理解“船下沉到同一位置,说明石头和大象的质量相等”,即“等量的等量相等”。 学生能说出“克(g)、千克(kg)、吨(t)”,并知道“克计量较轻物品,千克计量较重物品,吨计量很重或大宗物品”。 学生能正确选择(硬币用克,西瓜用千克,卡车货物用吨)。 学生能正确完成大部分换算,但对“4600千克-600千克”这类含加减的换算可能出错,需强调先统一单位或计算后再换算。 学生能读出“100克、2千克、30千克”等,注意单位的认读。 学生能说出“18位”,通过预习或资料收集,能了解“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知道第17位单数为男性,双数为女性。 学生能说出“6位”,知道用于定位邮寄地址。 学生能结合自身信息设计出合理的学号,并解释各部分含义。 通过经典故事,理解等量代换的本质,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培养量感。 熟练掌握质量单位的换算,提高计算准确性。 结合实际工具,巩固对质量的感知和读数能力。 拓展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了解身份证号的编码规则,感受编码的科学性。 了解邮政编码的基本规则,拓宽知识面。 通过实践操作,理解编码的意义,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填空题1:“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150克、4千克、450克、150吨)。” 结合物品的实际重量选择单位,想想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2.单位换算:“3千克=()克,4000千克=()吨,8000克=()千克,6吨=()千克,7000克-2千克=()千克。” 注意单位统一后再计算,7000克等于多少千克?(7千克) 3.等量代换问题:“一个乒乓球重8克,3个乒乓球和1个羽毛球同样重,一个羽毛球重多少克?” 这里谁和谁等量?(3个乒乓球的质量=1个羽毛球的质量) 4.复杂等量代换:(课件出示图形代换题,如1个西瓜=2个柚子,6个菠萝=4个柚子) 先找出中间量(柚子),再推算。 5.身份证号判断:“根据身份证号350582197701012041、350582195507153077、350582197612035095,判断分别是谁的(爸爸、妈妈、爷爷)。” 根据出生日期码判断年龄,根据第17位判断性别。 学 6.解决实际问题:“一辆货车载质量4吨,有6箱货物,每箱600千克,能一次运完吗?” 先算出货物总质量,再和货车载质量比较,注意单位统一。 7.思考题:“货架上大、中、小牙膏,小盒50克,每层总质量相同。求大、中盒各多少克?” 教师引导:“用符号代表大(□)、中(○)、小(△=50克),列出每层质量等式,再比较推算。” 8.拓展练习:(飞机相关问题) (1)填单位:机身长39(米),起飞质量72(吨),1小时飞行900(千米)。 (2)计算多飞距离:北京→广州→三亚比北京→三亚多飞多少千米? (3)估算载客量:5架飞机能否运走1000人? 结合行程问题和估算知识解决,注意审题。 学生能正确填写,巩固单位的实际应用。 学生能正确换算,少数学生可能在减法中忘记单位换算。 学生能列出8×3=24(克),理解简单的等量代换。 学生能通过出生日期(1955年最老为爷爷)和性别(2041的第17位是4为女性,即妈妈;5095的第17位是9为男性,即爸爸)正确判断。 学生能算出600×6=3600(千克)=3.6吨,3.6吨<4吨,得出能运完。 学生能列出等式后,通过对比得出○=100克,□=200克,少数学生需教师提示。 学生能正确填写单位,完成距离计算和估算。 强化对质量单位的感知和选择能力。 巩固单位换算及含加减的计算。 运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简单问题。 提高等量代换的应用难度,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巩固身份证号的解读方法。 运用质量单位知识解决实际运输问题,培养应用能力。 拓展等量代换的复杂应用,培养高级思维能力。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能力。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综合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大家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等量代换能帮我们解决复杂的称量问题,质量单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字编码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序。希望大家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发现更多数学的奥秘。” 学生能总结出“理解了等量代换”“会进行质量单位换算”“知道了身份证号的意义”等。 梳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强化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数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包括质量单位的填空、换算和数字编码的分析等题目。
2. 用自己设计的学号方案,为班级同学编写学号,并与同学交流。
3.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质量单位和数字编码,记录下来并分析。
拓展作业
1. 思考:如果一个质量问题中涉及多个等量关系,应该如何解决?
2. 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字编码问题,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
八、板书设计: 综合与实践 1.等量代换: 曹冲称象:石头质量=大象质量(等量的等量相等) 总量=各分量之和 2.质量单位: 克(g)、千克(kg)、吨(t)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生活:1斤=500克,1公斤=1千克 3.数字编码: 身份证号:18位(地址、生日、顺序、校验,第17位辨性别) 邮政编码:6位(定位地址) 学号设计:包含入学年份、年级、班级等信息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复习,整合了等量代换、质量单位、数字编码等知识。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故事、实物、实例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斤、两”等生活单位与国际单位的换算不够熟练,对身份证号各段的具体地域含义理解模糊。 改进措施:增加复杂等量代换的阶梯式练习,提供更多生活中的编码实例(如门牌号、快递单号)进行解读,强化生活单位与国际单位的联系。同时,多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总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成复习目标,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