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7.5 搭配问题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5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聚焦生活中的搭配问题,以小红一家去旅游的情境贯穿,涵盖出行方式、服装搭配、数字组合、比赛场次等内容。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搭配方案,掌握搭配方法,体会有序和符号化思想。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但逻辑思维尚不完善。他们对生活中的搭配现象有一定感知,但在系统探索搭配方案和总结规律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实践。三、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旅游出行方式选择、服装搭配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搭配问题的实际意义,培养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并转化为搭配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如固定法),能有序地找出所有搭配方案;理解“分步完成用乘法,分类完成用加法”的原理,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搭配总数;培养有序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维与表达:在探究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有序思考能力,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搭配思路和计算方法。 4.交流与反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搭配方案、分享思考过程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对搭配问题的理解,反思自己在搭配过程中的有序性,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的思维习惯。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如固定法),理解并运用“分步用乘法,分类用加法”计算搭配总数。 教学难点:理解“分步”与“分类”的区别,准确选择加法或乘法计算,在复杂情境中(如比赛场次、握手问题)应用有序搭配的思想解决问题。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知识梳理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情境引入:分类用加法 同学们,小红一家准备去A市旅游,从家到A市有2班飞机和3班高铁可以选择。大家想一想,小红一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出行方式?(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师小结:“像这样,完成一件事(从家到A市)可以分为几类(飞机、高铁),每类方法都能独立完成这件事,我们就用加法计算总方法数。” 2.核心探究:分步用乘法(服装搭配) 尝试搭配:小红要为旅行准备衣服,她带了2件上装和3件下装(课件出示图片),每次上装和下装只能各选1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大家拿出练习纸,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可以画图、连线或文字记录。 教师巡视,收集不同的搭配方法(无序、有序)。 探究有序搭配方法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无序搭配):“这位同学找到了几种搭配方法?有没有重复或漏掉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搭配呢?我们可以试试‘固定法’。比如先固定上装,用第一件上装分别和3件下装搭配,有几种?(3种)“再用第二件上装分别和3件下装搭配,又有几种?”(3种) 教师结合服装图片演示:“我们用○表示上装,□表示下装,或者直接用文字标注‘上1、上2、下1、下2、下3’,一一连线(课件演示固定上装的搭配过程)。” 教师提问:“除了固定上装,还可以固定什么?”(固定下装) 学生尝试固定下装搭配,教师巡视指导,课件演示:“每件下装和2件上装搭配,3件下装就是2+2+2=6种。” 列式计算与原理理解 我们能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搭配总数呢?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 反思:加法与乘法的区别 刚才的出行方式用加法,服装搭配用乘法,这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能说出“出行方式是两类,选一类就行;服装搭配要分两步,既要选上装也要选下装”。 教师总结:“完成一件事分几类,每类能独立完成,用加法;分几步,缺一不可,用乘法。” 学生能快速说出“2+3=5种”,理由是“飞机和高铁是两类,把两类的数量加起来”。 学生可能会无序搭配,出现重复或遗漏;少数学生能有序思考,一一列举。 学生能理解固定上装的方法,数出3+3=6种。 学生能根据“2个3”或“3个2”列出3×2=6或2×3=6。 学生能说出“因为每件上装都有3种搭配,2件上装就是2乘3”,理解“分步完成(先选上装,再选下装),每步的方法数相乘”。 通过简单的出行方式选择,引入“分类用加法”的思想,为后续对比“分步用乘法”做铺垫。 让学生自主尝试,感受无序搭配的弊端,激发对有序搭配的需求。 通过演示和操作,让学生掌握“固定法”,培养有序思维。 从加法过渡到乘法,理解“分步用乘法”的原理。 通过对比,明确加法和乘法的适用场景,突破难点。教学环节二:随堂练习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用数字组成两位数 用2、5、7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请大家用固定法试试,先固定十位,再固定个位。 2.足球比赛场次 三年级4个班进行足球比赛,每2个班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出示4个班级标签) 教师引导:“可以把每个班看作一个点,两个班踢一场就用一条线连接,数一数有几条线。” 3.握手问题 每两人握1次手,3人一共握几次手?(课件出示3人图) 4.饮品与主食搭配 从豆浆、牛奶2种饮品和发糕、包子、烧饼、馒头4种主食中各选1样,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5.午餐搭配 午餐要求1份素菜(4种)和1份主食(4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学生能固定十位(2、5、7),分别搭配个位上的另外两个数字,得到25、27、52、57、72、75,共6个,列式3×2=6。 学生能连线得出3+2+1=6场,理解这是“每两个组合一次”的搭配问题。 学生可能会误算3×2=6次,经提示后发现“甲与乙”和“乙与甲”是同一次握手,实际是3次。 学生能运用固定法,列式2×4=8种。 学生能快速列式4×4=16种。 巩固固定法和乘法计算,拓展搭配对象(数字)。 感受搭配问题的变式(无顺序的组合),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区分“有序排列”和“无序组合”,避免思维定势。 巩固分步用乘法的方法,贴近生活实际。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今天我们学习了搭配问题,大家掌握了哪些方法? 教师总结:“搭配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关键是要有序思考,分清是分类还是分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 学生能说出“固定法(固定一个,搭配另一个)”“分步用乘法,分类用加法”“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梳理本节课的核心方法,强化有序思维和方法选择的意识。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1. 完成《教材帮》练习课件中关于搭配问题的相关练习。2. 用自己的文具进行简单的搭配,如铅笔、橡皮、尺子,计算有多少种搭配方法。3.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搭配问题,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拓展作业1. 思考:如果有4件上装,4件下装,还有2双鞋子,每次上装、下装和鞋子各选1件,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2. 设计一个复杂的搭配问题,并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与同学交流。八、板书设计: 搭配问题 1.方法:有序搭配(固定法) 固定上装:上1→下1、下2、下3;上2→下1、下2、下3(3+3=6) 固定下装:下1→上1、上2;下2→上1、上2;下3→上1、上2(2+2+2=6) 2.计算: ①分步(缺一不可):用乘法(3×2=6)②分类(每类独立):用加法(如出行方式:2+3=5) 3.关键:不重复、不遗漏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了搭配问题的有序方法和计算原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尝试—发现—总结—应用”的过程,通过对比“分类”与“分步”,明确了加法和乘法的适用场景。 不足之处:在区分“有序排列”(如组成两位数)和“无序组合”(如握手、比赛场次)时仍有困难,部分学生容易混淆两者的计算方法。 改进措施:增加对比练习(如“3人互送礼物”与“3人握手”),帮助学生理解顺序对结果的影响;设计更多生活化的搭配问题(如路线选择、密码组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总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思维和逻辑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