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数学下册《质数和合数》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教材版本: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定位: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第 5 课时,是在因数、倍数、2/3/5 倍数特征基础上的数论知识延伸,为后续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奠定基础核心素养:通过分类思想发展数感,培养有序思考与逻辑推理能力二、大单元设计独特构想(主题式整合)单元主题“探秘整数的‘身份密码’—— 从因数特征到数的分类”整合框架情境启动:创设 “整数身份认证” 情境,提出 “如何给 1-100 的整数分类命名” 的核心问题分层探究:第一层次:基于 “是否为 2 的倍数”,区分奇数与偶数(基础分类)第二层次:基于 “因数个数”,区分质数、合数与 1(深度分类)第三层次:结合 2/3/5 倍数特征,解决 “特殊数的身份识别” 问题(综合应用)拓展延伸:链接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的研究,渗透数学文化,激发探究兴趣成果输出:制作 “整数身份手册”,整合所有分类标准与特征,形成单元知识体系三、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时以 “因数个数” 为分类标准,打破 “奇数 = 质数”“偶数 = 合数” 的常见误区,是单元中 “数的分类” 的关键进阶。教材通过列举 1-20 各数的因数,引导学生自主分类,明确质数、合数定义及 1 的特殊性,再通过 “筛法” 找出 100 以内质数,既体现 “观察 — 分类 — 归纳” 的思维路径,又为后续应用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已有基础:能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掌握 2/3/5 倍数特征,会区分奇数与偶数易混淆点:①认为 “奇数都是质数”(如 9、15 是奇数但为合数);②认为 “偶数都是合数”(如 2 是偶数却是质数);③忽略 “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突破方法:通过 “列举因数 — 对比分类 — 实例辨析” 的流程,结合反例强化认知,用 “筛法” 实操加深对质数特征的理解四、教学目标通过列举 1-20 各数的因数,自主分类并理解质数(只有 1 和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 1 和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 的定义,明确 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掌握 “筛法”,能找出 100 以内的质数,熟记 20 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能结合奇数、偶数概念,正确判断一个数的类别,解决 “组数”“猜数” 等实际问题,避免常见认知误区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定义,能根据因数个数判断数的类别掌握 “筛法”,找出 100 以内的质数教学难点区分 “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避免认知误区(如 9 是奇数但非质数,2 是偶数却是质数)理解 “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的特殊性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环节名:身份分类疑问)师:我们已经给整数按 “是否为 2 的倍数” 分了类,叫奇数和偶数。今天我们换个角度 —— 按 “因数的个数” 给 1-20 的整数分类,大家先独立写出 1-20 各数的因数,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独立列举,教师巡视,提醒 “有序找因数,不重复不遗漏”)师:谁来分享 1-10 各数的因数?生 1:1 的因数只有 1;2 的因数有 1、2;3 的因数有 1、3;4 的因数有 1、2、4;5 的因数有 1、5;6 的因数有 1、2、3、6;7 的因数有 1、7;8 的因数有 1、2、4、8;9 的因数有 1、3、9;10 的因数有 1、2、5、10。师:观察这些数的因数个数,能分成几类?小组讨论试试。设计意图:从已有分类经验切入,通过列举因数引发分类思考,自然导入新课。(二)探究定义,突破误区(环节名:定义探究)1. 分类讨论,明确定义师:哪个小组分享分类结果?生 2:我们分三类:①只有 1 个因数的:1;②有 2 个因数的:2、3、5、7;③有 2 个以上因数的:4、6、8、9、10。师:大家同意这个分类吗?再看看 11-20 的数,是否符合这个分类?生 3:11 的因数是 1、11(2 个),12 的因数是 1、2、3、4、6、12(2 个以上)……19 的因数是 1、19(2 个),20 的因数是 1、2、4、5、10、20(2 个以上),符合!师:数学中给这两类数起了名字:一个数,如果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 1 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那 1 呢?生 4:1 只有 1 个因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师:非常准确!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是它的特殊身份。2. 反例辨析,避免误区师:有同学认为 “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对吗?举例说说。生 5:不对!9 是奇数,但它的因数有 1、3、9,是合数;2 是偶数,因数只有 1、2,是质数!师:太关键了!奇数不一定是质数,偶数不一定是合数(2 是特殊的偶质数) (易错提示加粗),判断质数、合数只看 “因数个数”,和奇数、偶数的分类标准不同。设计意图:通过 “分类 — 命名 — 辨析”,让学生自主构建定义,结合反例突破认知误区。(三)掌握筛法,找出质数(环节名:筛法实操)师:如何快速找出 100 以内的质数?我们可以用 “筛法”:先把 1 划去(1 不是质数);再划去 2 的倍数(除 2 外,因为 2 是质数);接着划去 3 的倍数(除 3 外);然后划去 5 的倍数(除 5 外);最后划去 7 的倍数(除 7 外),剩下的就是质数。大家试着在 100 以内数表中操作。(学生独立实操,教师引导:“划到哪个数就不用再划了?”)生 6:划到 7 的倍数就够了!因为 11 的倍数已经被前面的数划过了(如 22 被 2 划去,33 被 3 划去)。师:没错!最后剩下的数就是 100 以内的质数,共 25 个,大家要熟记 20 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核心结论加粗)。设计意图:通过实操掌握筛法,明确 100 以内质数的筛选逻辑,强化记忆。(四)综合应用,巩固提升(环节名:应用练习)1. 基础判断师:判断下列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7、41、58、29。生 7:27 的因数有 1、3、9、27(合数);41 的因数有 1、41(质数);58 的因数有 1、2、29、58(合数);29 的因数有 1、29(质数)。2. 猜数游戏师:两个质数的和是 10,积是 21,这两个数是多少?生 8:先想 20 以内的质数,3+7=10,3×7=21,所以是 3 和 7!3. 密码破解师:密码各位依次是:①10 以内最大的偶质数;②最小的奇质数;③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④10 以内最大的质数。密码是多少?生 9:①2,②3,③1,④7,密码是 2317!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从基础判断到综合应用,巩固质数、合数的定义与特征。(五)总结梳理,链接文化(环节名:总结延伸)师:今天我们按 “因数个数” 给整数分了类,谁能说说分类标准?生 10: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只有 1 和本身两个因数的是质数;有 2 个以上因数的是合数。师:大家知道吗?有个著名的 “哥德巴赫猜想”—— 所有大于 2 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如 4=2+2,6=3+3),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深入了解。设计意图:梳理知识框架,渗透数学文化,激发探究兴趣。(六)课后作业基础题:在 1-30 中找出所有质数,写在练习本上综合题:用 1、2、3、5 组成两位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拓展题:验证 “哥德巴赫猜想”,写出 5 个大于 2 的偶数,并用两个质数表示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类探究、反例辨析,多数学生能掌握质数、合数定义,正确判断数的类别,但部分学生在综合应用时仍混淆 “奇数与质数”(如误判 9 为质数)。后续需增加 “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 的对比练习,强化分类标准的区分,提升知识应用准确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