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信息和信息工具》教案 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信息和信息工具》教案 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一册

资源简介

第 1 课《信息和信息工具》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信息技术入门课,围绕“认识信息→识别信息工具” 展开,核心内容直白(“我们身边的天气、上课铃声、家人的话都是信息”“电脑、手机、钟表能帮我们获取或传递信息,是信息工具”),教材配 “天气图标、电脑、手机” 彩色插图,无复杂术语,适合培智学生通过 “实物观察、场景联想” 建立 “信息与工具” 的基础认知。作为开篇课,教学需弱化技术原理,强化 “生活化认知”,结合 “校园 / 家庭常见场景”(如看天气穿衣服、用钟表看时间),落实 “信息意识” 核心素养,同时通过 “工具识别” 培养 “生活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学会 “发现身边的信息与工具”。
二、学情分析
1. 认知与操作基础
A 组(能力较强):能认读“天、气、手” 等常用词,可说出 “电脑能玩游戏”,但对 “‘信息’的定义”(如天气是信息)理解困难,无法区分 “普通工具与信息工具”(如玩具车 vs 手机);
B 组(能力中等):能指认“电脑、手机、钟表” 实物 / 图片,口语表达多为单字(如 “机、表”),需实物提示完成 “工具 - 用途” 匹配(如 “手机” 对应 “打电话图”),对 “信息” 的认知仅停留在 “听到 / 看到的事”;
C 组(能力较弱):以感官体验为主,仅能跟读“机、表、天” 等关键词,无法独立区分 “不同信息工具”,需通过触摸(如玩具手机模型)、模仿(如 “看钟表” 动作)参与活动。
1. 生活经验储备
90% 学生见过手机 / 电脑(家庭 / 校园),约 70% 学生知道 “用钟表看时间、用手机打电话”,但未关注 “这些工具的‘信息功能’”(如手机传递声音信息);仅 2-3 名学生能说出 “天气、铃声是信息”,对 “信息的作用”(如看天气穿衣服)无认知;全体学生对 “安全使用信息工具”(如不摔手机)不熟练,需专项引导。
1. 学习特点与障碍
注意力持续约 10-15 分钟,易被 “彩色实物、发声工具”(如会响的玩具手机)吸引,需用 “实物操作 + 游戏” 维持兴趣;
抽象概念(如“信息”)理解困难,需用 “生活案例”(如 “妈妈说‘吃饭了’是信息”)具象化;
手部精细动作差异大:A 组能握简单工具,B 组需辅助拿取,C 组仅能触摸 / 贴贴纸;
部分学生对“电子产品” 存在好奇但不敢操作,需用 “玩具模型” 降低心理负担。
三、教学目标
1. 信息意识(认知)
A 组:认读 “信息、工具、电脑、手机、天气” 等 8 个生字,用 “______是信息,______是信息工具” 句式说 2 句连贯的话(如 “天气是信息,手机是信息工具”),包含 1 个生活场景词(如 “家里、学校”);
B 组:在图片提示下认读 “信、机、表” 等 5 个生字,完成 “(天气)是信息,(手机)是信息工具” 填空,粘贴 3 个信息 / 工具贴纸;
C 组:跟读 “信、机、天” 等 3 个关键词,用动作(如指窗外表示 “天气”、摸手机模型表示 “工具”)或贴贴纸表达对 “信息 / 工具” 的认知。
1. 思维发展与提升
A 组:能按 “信息(天气、铃声)→工具(手机、钟表)” 的顺序观察实物 / 插图,说出 2 个信息的作用(如 “知道天气穿衣服、听到铃声上课”);
B 组:能指认 “天气图、手机图”2 张图片,匹配 “信息、工具” 卡片;
C 组:能参与 “找一找” 游戏(如从 “玩具车、手机” 中找 “信息工具”),指认 1 个工具。
1. 生活适应能力
A 组:能说出 “生活中获取信息的 2 个做法”(如 “看手机查天气、听妈妈说话”),模拟 “用钟表看时间” 流程;
B 组:在教师辅助下将 “信息” 贴纸贴到 “天气图” 旁,“工具” 贴纸贴到 “手机图” 旁,完成 “看→贴” 动作;
C 组:家长协助下触摸家中的信息工具(如钟表),指认 “工具”。
1. 安全素养
A 组:能说出 “使用信息工具的 1 个安全注意事项”(如 “不摔手机”);
B 组:能从 “摔手机、握手机” 图片中选出 “安全的”,并说 “好”;
C 组:能在教师引导下做 “轻握手机” 动作,表现出 “爱护” 的情绪。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物观察识别“信息” 与 “信息工具”,完成分层认知任务(A 组说定义、B 组贴贴纸、C 组做动作);
难点:A 组理解 “信息的作用”,B 组区分 “信息与信息工具”,C 组将 “感官体验” 转化为对 “信息 / 工具” 的简单认知。
五、教学过程(30 分钟,培智课缩短时长,强化互动)
(一)情境导入:找“身边的秘密”(5 分钟)
1. 实物 + 场景触发:
教师布置“迷你生活角”(摆放玩具手机、玩具钟表、天气卡片),播放 “上课铃声” 音频,提问:“我们听到了什么?看到天气卡片知道什么?这些都是‘信息’!用什么能帮我们看天气、听声音呢?”
分层互动:
A 组:说 “听到铃声,知道要上课;看天气卡知道穿衣服,用手机能看天气”;
B 组:指认 “手机模型”(工具);
C 组:触摸手机模型(光滑)、听铃声,教师引导说 “铃、机”。
1. 明确主题:出示课题“信息和信息工具”,教师领读(语气轻快),A 组独立读,B 组跟读,C 组模仿口型,强调 “今天我们找身边的信息和帮我们的信息工具”。
(二)新授:感知“信息与工具”(10 分钟)
1. 多感官认信息(5 分钟)
视觉 + 听觉实践:分组观察“迷你生活角”,结合场景认知信息:
① 信息举例:A 组说 “天气(看的)、铃声(听的)、妈妈的话(听的)都是信息”,指认 “天气卡、铃声播放机”;B 组贴 “信息” 贴纸到 “天气卡” 旁;C 组指认 “天气卡”,说 “天”。
② 信息作用:教师演示 “看天气卡选衣服”(拿薄衣服对应晴天卡),A 组说 “知道天气穿对衣服”;B 组指认 “薄衣服”;C 组摸薄衣服,说 “穿”。
安全提示:播放“听铃声上课” 动画(30 秒,画面:听到铃声进教室),A 组说 “听信息做对事”,B、C 组模仿 “进教室” 动作。
1. 多感官认工具(5 分钟)
教师用“实物演示” 介绍信息工具:
① 手机:“手机能打电话(传递声音信息)、看天气(获取天气信息)”,A 组跟读,摸玩具手机;
② 钟表:“钟表能看时间(获取时间信息),知道什么时候上课”,B 组指认 “钟表”,贴 “工具” 贴纸;
③ 电脑:“电脑能看动画片(获取画面信息)”,C 组摸玩具电脑,说 “脑”。
分层任务:
A 组:说出 “手机、钟表、电脑是信息工具”;
B 组:按 “工具→用途” 摆放卡片(手机卡→打电话卡、钟表卡→看时间卡);
C 组:教师举 “工具卡” 时摸对应实物,举 “信息卡” 时指对应图片。
(三)实践:分层完成“信息与工具任务”(10 分钟)
1. 分组准备:3 类简化素材(2 分钟)
提供素材:
素材 1:信息工具卡(空白卡,需贴 “信息 / 工具” 贴纸 + 写 1 句定义);
素材 2:匹配卡(信息图 + 工具图,需连线匹配);
素材 3:贴纸卡(仅贴 “信息 / 工具” 贴纸)。
1. 分层实践(8 分钟)
A 组(工具卡组):
任务:贴“天气(信息)、手机(工具)” 贴纸,写 “天气是信息,手机是工具”;
辅助:提供“词汇参考条”,教师巡回指导。
B 组(匹配卡组):
任务:将“天气图” 与 “手机图” 连线,“铃声图” 与 “手机图” 连线,贴 “对” 贴纸;
辅助:线框引导连线,教师辅助握笔。
C 组(贴纸卡组):
任务:在教师辅助下将“信息” 贴纸贴到 “天气卡” 旁,“工具” 贴纸贴到 “手机卡” 旁,做 “摸手机” 动作;
辅助:贴纸带背胶,教师定位提示。
(四)总结与作业(5 分钟)
1. 成果展示:“我的发现”(3 分钟)
分组展示作品,教师针对性评价:
A 组:“你能说出信息和工具的定义,还会写,真厉害!”;
B 组:“你连对了信息和工具,贴纸也贴得好!”;
C 组:“你摸工具的动作很认真,喜欢观察!”
集体齐说:“找信息,认工具,生活学习都帮助!”(A 组领说,B、C 组跟读)。
1. 分层作业(2 分钟)
A 组:与家长一起找 “家里的 1 个信息(如饭菜香)和 1 个工具(如手机)”,拍视频记录;
B 组:在家中找 “手机 / 钟表”,指认并说 “工具”,家长录音反馈;
C 组:家长协助下摸家中的信息工具,拍视频说 “摸、机”。
六、板书设计(图文结合,字体放大)
信息和信息工具【信息】(贴图片)天气、铃声、妈妈的话(贴天气卡、铃声图标)作用:知道穿衣服、上课、吃饭【信息工具】(贴实物模型)手机→打电话/看天气(贴手机图)钟表→看时间(贴钟表图)电脑→看动画(贴电脑图)【安全提示】(贴图标)轻握工具、不摔手机
七、教学反思
1. 优点:实物模型与场景布置有效提升参与度,A 组 80% 能说出 “信息 / 工具” 的简单定义,B 组 75% 完成匹配,C 组 100% 参与触摸互动;用 “玩具模型” 降低操作恐惧,无学生抵触;生活场景任务贴近日常,A 组有 3 名学生主动分享 “家里用手机看天气”。
2. 不足:部分 A 组学生对 “信息的抽象定义” 仍混淆,需用 “更多生活案例”(如 “饭菜香是信息,知道要吃饭”)强化;B 组连线时易连错,需用 “颜色对应”(信息卡红、工具卡蓝);C 组贴纸时易贴歪,需在素材上标 “贴这里” 浅痕。
改进方向:下次教学准备“生活信息案例卡”;用 “颜色卡” 区分信息与工具;素材印定位浅痕;课后发放 “信息观察本”,家长协助记录身边的信息与工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