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第3课 讲述互联网的故事 教案+课件+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第3课 讲述互联网的故事 教案+课件+练习

资源简介

《走进互联网》数字科普手册 · 第三篇章
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与价值
(小组手册创作模板)
封面 (请插入图片)
标题: 互联网:连接世界,改变生活
副标题: 走进互联网 · 第三篇章
小组名称: 【请填写你们的小组名】
小组成员: 【请写下所有成员姓名】
(此处可设计一幅简笔画或粘贴图片,表达“连接”或“改变”的概念)
一、生活大变身:互联网普及前后对比
我们的生活因互联网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根据探究,完成下表。
生活方面 互联网普及前 (爸爸妈妈的年代) 互联网普及后 (我们的时代)
学习途径 例:去图书馆查书 ________ ________
远程交流 例:写书信 ________ ________
购物方式 例:用现金购物 ________ ________
课外娱乐 例:跳皮筋 ________ ________
我们的发现:
互联网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 ________,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 ________。
总之,互联网让生活更 ________了!
二、闪耀的中国故事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奇迹。请写出三个关键词并配上简单事例。
关键词一: 【移动互联】
事例: 现在,我们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 ________(例如:扫码骑共享单车)。
关键词二: 【互联网巨头】
事例: 我们常用的 ________(填一个中国App,如微信、淘宝)就是一家强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发的。
关键词三: 【互联网+】
事例: “互联网+医疗”让我们可以 ________(例如:在网上预约挂号)。
三、人性的光芒:双闪车队案例
用一句话总结这个案例体现了互联网的什么价值:
互联网不仅能传递信息,更能 ________(例如:快速汇聚爱心,组织社会互助)。
四、我们是理性的数字公民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请分析其优缺点,并写下我们的“健康上网守则”。
线上社交优缺点分析
优点: 便捷快速、________、________
缺点: 信息难辨、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健康上网守则
我承诺:
善用资源: 优先选择 ________ 网站进行学习。
明辨真伪: 对可疑信息,会 ________。
控制时间: 每天非学习目的上网不超过 ________ 分钟。
文明发言: 在网上 ________。(共16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三课:讲述互联网的故事
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与价值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信息意识
识别互联网给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具体变化。
计算思维
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互联网技术系统性改变社会的方式。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小组合作,运用数字化工具完成《走进互联网》手册第三篇章的创作。
信息社会责任
辩证看待互联网的利弊,树立科学用网、文明上网的责任感。
假如世界断网了...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会遇到哪些"麻烦"?
请进行头脑风暴,畅所欲言,感受互联网已如水、电一样成为基础设施。
聚焦
《走进互联网》数字科普手册的前两个篇章已制作完成。未来,互联网上又会产生哪些新媒体、新社交、新资源 会对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让我们一起制作最后一个篇章——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与价值。
任务一:穿越调查·发现变化
请你思考以下几方面的关于互联网的应用,再通过搜索、询问及有证据的推测,了解互联网普及前的情形。分析互联网普及前后,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差异,填写下表。
互联网普及前
互联网普及后
学习途径
(学生思考填写)
(学生思考填写)
远程交流
(学生思考填写)
(学生思考填写)
购物方式
(学生思考填写)
(学生思考填写)
课外娱乐
(学生思考填写)
(学生思考填写)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在科普手册)。
请结合上表进行总结,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
我们的发现
学习途径
书本/课堂 → 在线教育平台、搜索引擎
远程交流
书信/电话 → 微信/视频通话
购物方式
现金/线下 → 电商/移动支付
课外娱乐
电视/户外 → 短视频/在线游戏
互联网让生活更便捷、高效、丰富了!
1.新媒体、新社交、新资源
互联网上的新媒体、新社交,如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新闻资讯类软件、社交聊天软件等,使信息传播更广泛,社交方式更便捷。如果让你把学到的知识或感兴趣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分享给同学或朋友,可以用什么样的新社交媒体呢
任务二:小组合作·深度剖析
挑战一:议一议 - 互联网的"双刃剑"
任务:你在使用互联网交流、分享信息时,使用了哪些新
媒体、新社交方式
线上的社交媒体和线下媒体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讨论后填写下表。讨论线上/线下社交的优缺点,并总结2条"健康上网守则"。
优点
缺点
线上
线下
议一议 - 互联网是"万能"的吗?
互联网存储着海量的信息和资源,如何科学合理地获取和利用呢 这些资源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优点
便捷高效
突破时空
资源丰富
缺点
信息真伪难辨
容易沉迷
网络隔阂
能量加油站 - 科学用网小贴士
官方渠道
获取可靠信息
学习平台
善用优质资源
专业咨询
请教专业人士
数字资源
利用身边工具
这是教材给我们的"行动指南",请将其精髓总结成"守则"填入科普手册。
2:互联网的中国故事
互联网给生产生活带来巨变。概括近年来互联网的中国故事,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移动互联”。随着移动网络、4G、5G等技术普及,网民不再依赖个人电脑,而是直接使用手机等移
动终端接入互联网。
第二个关键词是“互联网巨头公司”。中国上网人数居世界第一,多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已跻身全球十强,强大的网民基础和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第三个关键词是“互联网+”。我国各行各业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关键词1: 移动互联
案例: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移动导航
关键词2: 互联网巨头公司
案例:微信、淘宝、百度搜索
关键词3: 互联网+
案例:在线挂号、智能制造、智慧农业
3.案例:暴雨中的"双闪车队"
2012年夏季,北京遭遇特大暴雨,首都国际机场数百架航班取消延误,近八万人滞留。王璐通过社交媒体发出求助信息,寻求志愿接送被困旅客。
短短一小时内,这条信息被转发上万次。在约定地点,车队从最初二十多辆迅速壮大至百余辆。在暴雨中,这支“双闪车队”从凌晨至天亮,护送五百多名陌生旅客安全抵达目的地。
“双闪车队”不仅闪烁着车灯,更闪耀着人性的光
芒,展现了互联网新媒体和新社交在社会互助中
发挥的巨大作用。
议一议:这个案例,体现了互联网除了技术以外的什么价值?
答案提示:社会动员价值、人文关怀价值、正能量传播价值
任务二:小组合作·深度剖析
挑战二:设计与实现 - 创作手册
任务:根据发放的《科普手册模板》,小组合作完成内容
创作与美化。
快问快答·巩固新知
1
选择题
下列哪项不是"互联网+"的典型应用?
A. 网上挂号就医
B. 扫码骑共享单车
C. 使用在线翻译软件
D. 用算盘计算账目
答案:D(解析:D选项是传统方式,未与互联网结合)
2
判断题
互联网上的信息都是真实的,我们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答案:错误(解析:网络信息需要甄别,要选择官方、可靠的信源)
3
情景题
你想了解"人工智能"的知识,你会通过哪些科学合理的途径?
参考答案:①访问权威科普网站;②在学校数字图书馆检索电子书。
课后任务
必做
完成小组《走进互联网》科普手册,将第一、二课的科普手册与第三课合并整合。
选做(发现身边的"互联网+")
观察生活,找一个有趣的"互联网+"应用(如智能垃圾桶、快递柜),思考它如何便利生活,下节课分享。
课堂总结
互联网影响与价值
课堂总结:回顾重点并强调社会责任
中国互联网故事
移动互联网、巨头、互联网+发展
社会责任
利弊并存→健康使用规则
生活变化
学习、沟通、购物、娱乐对比
人文之光
险情车队互助的爱心案例第一单元第三课:讲述互联网的故事
一、选择题 (共5题)
(容易)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以下哪种行为是互联网普及后典型的“学习途径”?
A. 去图书馆借阅纸质书籍
B. 和同学在操场上踢足球
C. 使用在线教育平台观看名师网课
D. 用现金在超市购买零食
答案:C
解析: A、B、D选项中的行为在互联网普及前就已广泛存在。C选项是典型的依托互联网产生的新学习途径。
(容易)
2. “双闪车队”的案例生动地体现了互联网的哪一方面的价值?
A. 推动了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
B. 能够快速汇聚信息,组织社会互助
C. 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短视频
D. 使网购成为了最主要的购物方式
答案:B
解析: “双闪车队”案例的核心是陌生人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快速组织起来进行爱心救援,体现了互联网在社会动员与组织互助方面的巨大价值。
(中等难度)
3.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下哪一组关键词最能概括“互联网的中国故事”?
A. 线下购物、书信交流、电视娱乐
B. 移动互联、互联网巨头、互联网+
C. 信息真伪、网络沉迷、网络隔阂
D. 书本学习、实体店、户外运动
答案:B
解析: 此题为教材内容直接复现。A、D选项是互联网普及前的生活方式,C选项是互联网的潜在缺点。B选项准确概括了教材中提到的三个关键词。
(中等难度)
4. 小华想深入了解“嫦娥探月工程”的最新科学发现,下列哪种做法是最科学合理的?
A. 在短视频平台浏览所有相关视频
B. 在陌生网友的博客里查看其个人观点
C. 访问国家航天局官方网站或权威新闻媒体网站
D. 只相信班级微信群里转发的文章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能量加油站”中“通过官方网站获取可靠资源”的要求。官方网站和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经过严格审核,最为可靠。
(较难)
5. “互联网+”的深刻内涵在于它能够?
A. 完全取代所有传统的行业和生活方式。
B. 通过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升级,创造新生态。
C. 让人们更加依赖线下的人际交往和实体体验。
D. 导致信息泛滥,使人们无法获取任何有用资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互联网+”核心概念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替代或加法,而是通过技术融合,催生创新,重塑产业模式(如智慧医疗、在线教育),构建新生态。
判断题 (共5题,请判断对错)
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且获取方便,因此我们可以不加甄别地直接使用所有网上看到的信息。
答案:错误
解析: 错误。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存在大量不实和虚假信息。我们必须培养信息甄别能力,通过官方渠道、权威媒体等可靠信源进行交叉验证,不能直接使用所有信息。
“移动互联”主要是指使用台式电脑连接网线上网。
答案:错误
解析: 错误。“移动互联”的核心在于“移动”,指的是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4G/5G等移动通信技术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
线上社交(如微信)和线下社交(如面对面交谈)各有优缺点。
答案:正确
解析: 正确。线上社交优点是便捷、突破地域限制;缺点是可能缺乏情感深度。线下社交优点是交流更深入真实;缺点是受时间地点限制。二者是互补关系。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其结果仅仅是简单相加,不会产生新的变化。
答案:错误
解析: 错误。“互联网+”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催生创新,从而重塑产业链、升级商业模式。
“双闪车队”的故事说明,互联网技术本身是冰冷的,其最终价值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答案:正确
解析: 正确。这个案例的核心观点。互联网是工具,其价值导向由人决定。志愿者们利用互联网践行了社会责任与人间大爱,彰显了科技向善的力量。教学教案设计
总第 03 课时
课 题 名 称 讲述互联网的故事
学习目标 (包含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能识别互联网对学习与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理解信息传播与获取的新方式。 计算思维:能通过比较与分析,理解互联网技术如何系统性改变社会结构与资源分配。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合作学习与内容创作,完成数字科普手册的设计与制作。 信息社会责任:能讨论互联网在社会互助、资源合理使用等方面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问 题 类 型 学生问题 互联网普及前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到底有哪些具体不同? 使用线上社交媒体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为什么能成为互联网的中国故事关键词?
学科问题 互联网如何通过新媒体、新社交和新资源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方式? 互联网技术(如移动互联、大数据)如何推动社会产业结构升级与社会治理创新? 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避免信息过载或误导?
教师问题 你能举例说明互联网在你的学习或生活中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吗? 如果我们没有互联网,你会用什么方式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方式有什么局限?
问题系统 (星号标出核心问题) 1.互联网如何通过新媒体、新社交和新资源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方式? 2.互联网技术(如移动互联、大数据)如何推动社会产业结构升级与社会治理创新? 3.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避免信息过载或误导?
问题探究流程 导(问题引导)、学(自主探究)、探(合作探究)、测(课堂检测)、拓(知识拓展)
导(问题引导): 情境设置: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快节奏的混剪视频,内容包含:古老的图书馆查阅卡片、写信、线下排队购票,与现在的搜索引擎、视频通话、在线购票、刷短视频等场景进行强烈对比。 教师提问(承接视频): “同学们,刚才的视频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是什么力量在短短几十年间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预设学生回答:互联网)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突然断网,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畅所欲言,感受互联网的不可或缺性) 聚焦主题:教师引出本节课主题——“互联网的故事”,并明确本课终极任务:小组合作,制作《走进互联网》数字科普手册的第三篇章《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与价值》。 学(自主探究): 任务一:穿越调查 活动设计: 任务驱动:教师发布“穿越调查”任务单(即教材P15中的“写一写”表格)。 核心问题:“互联网普及前后,中学生在学习途径、远程交流、购物方式、课外娱乐上有哪些天壤之别?” 探究方式: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搜索、讨论、查阅资料(可视为一种简单的“线下搜索”)所得的信息填写“互联网普及前”一栏。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填写“互联网普及后”一栏。 互联网普及前互联网普及后学习途径教材、教辅、课堂、图书馆在线教育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搜索引擎、知识分享网站(如知乎、B站)、网课远程交流书信、固定电话、电报即时通讯软件(微信、QQ)、视频通话、社交媒体评论互动购物方式线下实体店、现金支付电子商务平台(淘宝、京东)、直播带货、移动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课外娱乐看电视、听收音机、户外游戏、看书在线视频(爱奇艺、腾讯视频)、短视频(抖音、快手)、网络游戏、在线音乐(QQ音乐)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不同的应用场景。 探(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学生分为4-5人小组,完成以下两个层层递进的挑战任务。 任务一:议一议——互联网的“双刃剑” 问题:“线上的新媒体社交(如微信、抖音)和线下交流相比,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我们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 过程:小组讨论,完成教材中的优缺点对比表,并结合“能量加油站”的提示,总结出2-3条健康上网的“黄金法则”。 知识点与答案指引: 优点(线上):便捷高效、突破时空限制、信息丰富多元、资源共享。 缺点(线上):信息真伪难辨、容易沉迷、缺乏面对面情感交流、可能存在网络暴力。 优点(线下):交流更深入真实、情感体验更丰富、安全性高。 缺点(线下):受时间地点限制、成本可能更高。 “黄金法则”:①甄别信息:通过官方渠道核查信源;②善用资源:利用优质平台学习;③控制时间:合理安排使用时长;④文明上网:尊重他人,拒绝暴力。 任务二:设计与实现——手册创作 问题:“如何将我们刚才探讨的‘互联网的影响与价值’生动地呈现出来,完成手册第三篇章的制作?” 过程: 内容策划:小组需从三个角度组织内容: 生活之变:将自主探究的表格转化为图文并茂的对比图。 中国之力:提炼教材中“互联网的中国故事”的三个关键词(移动互联、互联网巨头、互联网+),并分别找一个简单案例(如:用手机扫码支付说明“移动互联”;用“双闪车队”案例说明互联网赋能的社会互助价值)。 未来之思:写一句小组对“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倡议。 形式选择:小组可选择制作图文作为手册成果。 教师角色: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帮助学生聚焦主题,提炼观点。 四(课堂检测): 检测题目: 1.选择题:下列哪项不是“互联网+”的典型应用?( D ) A. 网上挂号就医 B. 扫码骑共享单车 C. 使用在线翻译软件 D. 用算盘计算账目 2.判断题:互联网上的信息都是真实的,我们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错误 ) 3.情景题:你想了解“人工智能”的知识,你会通过哪些科学合理的途径来获取?(至少写出两点) (参考答案:①访问权威科普网站或官方机构发布的文章;②在学校提供的数字图书馆中检索相关电子书籍。) 五、拓(知识拓展): 活动一(必做):完成小组的数字科普手册第三篇章的最终制作。 活动二(选做):“发现身边的‘互联网+’”:观察你的日常生活,找出一个你认为最有趣的“互联网+”应用(例如:智能垃圾桶、社区的智能快递柜、医院的自动报告打印机等),并思考它是如何结合互联网技术让生活更便利的,下节课分享。
板 书 设 计 讲述互联网的故事
生活之变(对比) 核心价值 移动互联 → 便捷生活 互联 + → 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智造) 新社交/媒体 → 社会互助新形态 (案例:双闪车队) 信息社会责任 (双刃剑) 优点: 便捷、丰富、共享 缺点: 真伪、沉迷、隔阂 → 科学利 :甄别信息、善 资源、控制时间、 明上网
教 学 反 思
核心素养有效落地:本节课成功地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融入到了“自主探究”、“合作辨析”和“手册创作”等多个环节中。 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了解了互联网的影响,更在能力层面锻炼了信息比较、合作探究和数字化表达的能力,在价值观层面加深了对网络社会责任的理解。 案例深度可再挖掘:对于“互联网+”等宏观概念,部分学生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未来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案例(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在课堂上进行简短分享,使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化、生活化,从而加深理解。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