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厘米和米第1课时 认识厘米【教学内容】教材第55~57页相关内容。【核心素养目标】1.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活动,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4.感受长度单位和测量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很久以前,人们是怎么量长度的呢?请大家看一看书本第55页的内容,然后说一说。学生自主阅读,然后举手汇报:他们用庹(tuǒ)、拃(zhǎ)等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教师利用课件配合演示。)二、探究新知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师: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学生动手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师:谁来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几拃长?预设1:有5拃长。预设2:4拃长再多一点。……师:老师也测量了一下你们课桌的长度,是3拃长。想一想:量的是相同的长度,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预设:因为有的人手大,有的人手小,所以1拃的长是不一样的。师:要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呢?学生交流讨论后,共同总结:测量时需要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2.认识厘米。师介绍:“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表示。下图是一把尺子的一部分,每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课件出示】师:请你们拿出尺子,比画一下1厘米的长度。学生动手比画,体会1厘米的长短。在学生充分体验后,师小结: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师: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思考、观察,然后举手汇报:预设1:食指宽大约1厘米。预设2:某种便利贴宽大约1厘米。……师小结:像这样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3.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课件出示】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纸条,动手量一量长度,然后交流测量方法及结果。学生动手尝试测量,教师巡视,并挑选典型作品展示:师:哪种测量是正确的?预设1:第一位同学测量时,尺子的刻度0没对准纸条的左端。预设2:第二位同学的方法是对的。在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时,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5,所以纸条的长度就是5厘米。预设3:第三位同学的方法是对的,但是结果不应该是6厘米,因为是以尺子的刻度1作为起点的,从刻度1到刻度6之间有5个1厘米,所以是5厘米。在学生充分交流完后,教师再次利用课件演示两种测量的方法,并小结:在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注意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如果不是从刻度0起量纸条的长度,要看纸条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对着几,用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三、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认识厘米长度单位: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注意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先借助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学习资料让学生了解1庹、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以“拃”为单位测量身边所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以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顺利引出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并且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节课设计上环环紧扣,学生学习兴趣也很浓厚,整节课下来,所教知识基本都已掌握,只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需多多实践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