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1~6的表内除法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3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43~44页相关内容。【核心素养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根据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2.通过画图、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对比、分析中,体会两种平均分活动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平均分以及除法含义的理解,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重点难点】重点:根据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难点:通过画图、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师:读一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预设:一个水杯5元,买了3个同样的水杯,问题是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3个5元是多少,用乘法计算。5×3=15(元)二、探究新知1.解决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问题一】(1)阅读理解。师:读一读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用15元买了3个同样的水杯,问题是每个多少钱。(2)分析解答。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先画图分析条件和问题,再算一算。学生尝试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画的图?预设:题中提到15元买了3个同样的水杯,那每个水杯花的钱就是一样的,根据这些信息我画出了这样的图。师:这个图大家能看懂吗?还有不明白的吗?接下来,我们继续请这位同学说一说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预设:根据这幅图,可以知道要求每个水杯多少钱,就是把“15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元”,用除法计算。15÷3=5(元)2.解决把一些物品按几个为一份分,能分成几份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问题二】(1)阅读理解。师:读一读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一个水杯5元,问题是用15元能买几个水杯。师: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描述?预设:用15元买5元一个的水杯,能买几个?(2)分析解答。师:请你像刚才一样先画图分析条件和问题,再算一算。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优秀作品展示、讲解:师:谁来说一说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预设:求能买几个水杯,要知道总钱数和每个的钱数。总钱数是15元,每个水杯是5元,所以这问题也就是求“15元里面有几个5元”,用除法计算。15÷5=3(个)3.回顾反思,对比总结。师:这两个问题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呢?预设:3个水杯,每个5元,5×3=15,两题解答都正确。师:回顾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过程,然后举手汇报:预设1:都是用除法解决的。预设2:在知道总钱数的前提下,如果知道份数,可以求出每份的钱;如果知道每份的钱数,可以求出份数。师:比较这两道题,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学生对比、分析,然后举手汇报:预设1:这两道题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答。预设2:第1题是把15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第2题把15元按每5元为一份来分,求可以分成几份。师:大家分析得很透彻,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三、巩固应用1.(1)12筒茶叶,每盒放6筒,要用几个盒子?(2)把12筒茶叶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盒放几筒?2.完成教材第44页“做一做”。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左边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出除法算式,明确选用除法计算的道理。接着,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右边的题目,给予了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去思考、交流,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弄清楚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两题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总体上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用图示来分析右边的题目,这也说明学生无法结合具体问题灵活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只能生搬硬套,这是在后续教学中要注意的,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对学生合理的方法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第三单元 1~6的表内除法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1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教学内容】教材第41~42页相关内容。【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经历自主探究、交流研讨求商的过程,体验求商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运算能力与推理意识。3.初步体验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体验探索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难点:初步体验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师:谁来说一说答案?学生举手发言。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1】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师:读一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已知一共有12个桃,要分给小猴们吃,每只小猴分3个,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师:应该怎样列式呢?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思考,然后举手汇报: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求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就是看12里面有几个3,是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2÷3。(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意义相关知识。)2.探究求商方法。师:“12÷3”的结果是多少呢?想办法算一算,并与同伴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并与同伴交流方法。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预设:我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了分,得出12÷3=4。(课件配合演示。)师:如果不操作,怎样计算出商呢?预设1:我是这样想的。第一只分3个,12-3=9;第二只分3个,9-3=6;第三只分3个,6-3=3;第四只分3个,正好分完。预设2:我跟你的思路是一样的,我用了一个连减算式,12-3-3-3-3=0,一共减了4个3,所以12÷3=4。预设3:我是这样思考的。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6个;几只小猴分12个呢?这就是想:3和几相乘得12?三四十二,所以12÷3=4。师:这种方法大家能看懂吗?(如果有学生看不懂,教师要及时指导。)师:对比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学生对比发现:用乘法口诀计算更简便。3.自主迁移,加深认识。【课件出示】师:12÷4的商是几?你会计算吗?预设: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想:几和4相乘得12?三四十二,所以12÷4=3。师: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吗?接下来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如何快速用乘法口诀求商吧!三、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以及第42页上面的第2题。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12÷3=43×(4)=12三(四)十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这节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外,还要注意让学生经历除法的求商过程,并能从多种方法中找到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也就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意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在不断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波浪式前进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优化学习材料,通过合理的复习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单元 1~6的表内除法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2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相关内容。【核心素养目标】1.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提升运算能力。2.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含义的理解。3.在对比、分析中,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体验探索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难点: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情境图】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有24个包子,放在了6个笼屉里,每屉放了4个。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1.根据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师:从中任选两个信息,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在练习本上写出问题。师:谁来说一说你提的是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预设1:每屉放4个包子,放了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这里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就是求6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4×6,根据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可以得出积是24。4×6=24预设2:有24个包子,每屉放4个,可以放几屉?这里要求可以放几屉,就是求24里有几个4,是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4÷4,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6。24÷4=6预设3:有24个包子,平均放在6个笼屉里,每屉放了几个?这个也是平均分的问题,也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4÷6,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4。24÷6=42.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求商方法。【课件出示】师:结合上面的过程,说一说:怎样利用口诀求商?学生观察交流后,明确: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再看被除数是几,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3.观察比较,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师:观察列的3道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举手汇报:预设1:都有24、4、6这三个数,只是位置不同。预设2:计算时都用到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预设3:根据乘法算式,可以直接写出下面2道除法算式的商。师小结: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是有联系的,根据一句乘法口诀或一道乘法算式一般是可以求得2道除法算式的商。三、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4×6=2424÷4=624÷6=4口诀:四六二十四【教学反思】借助教材中包子的情境图导入,贴近生活且直观形象,迅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学生能快速从情境中读取数学信息,提出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的问题,并顺利列出乘除法算式,为后续总结求商方法及探究乘除法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算式归纳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发展了学生的运算能力。接着,让学生观察列出的乘、除法算式,通过观察、交流,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乘除法的关系。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能紧紧跟随老师的问题深入思考和探究,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docx 第2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docx 第3课时 解决问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