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共4份打包)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共4份打包)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1~6的表内除法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4课时 除 法(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相关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进一步深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简洁性,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描述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
师:看一看,填一填,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举手汇报。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4】
1.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读一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问每盘放几个。
师:这个问题你有办法解决吗?在学习卡片上圈一圈,分一分,
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试着列算式解决,并与同伴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预设1:先拿出3个竹笋,每个盘子放1个;再拿出3个竹笋,每个盘子放1个……最后剩下3个竹笋,每个盘子放1个,正好分完。现在每盘都是放了5个。
预设2:我根据操作过程,列了一个连减的算式,15-3-3-3-3-3=0,一共减了5个3,所以每盘能放5个。
师:这个减法算式大家能看懂吗?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列。
预设:因为每盘放1个,每次就分了3个。所以用15去减3,连续减了5个3才减完,这也说明一共分了5次,那每盘就是5个。
师:现在大家理解了吗?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列的减法算式,我们知道“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1个,每次分3个。一共要分5次,最后每盘是放了5个。”
2.用除法算式表征,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师:除了列减法算式,还可以怎样表示?
预设:还可以用除法表示。这里减数相同,都是3,我们可以根据减法算式列出一个除法算式,15÷3=5。
师:减法算式中没有“5”,除法算式中的“5”从哪儿来的?
预设:除法算式中的“5”表示15里面有5个3。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那你知道15、3、5在这个算式中的名称吗?
预设:不知道。
师介绍:15是被除数,3是除数,5是商。
师:结合题目说一说,算式里的15、3、5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然后举手发言:15表示有15个竹笋,3表示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5表示最后每盘放了5个。
3.对比分析,加深对除法的认识。
师:对比例3和例4两次分竹笋的过程,说说为什么两次分竹笋都能用除法来表示呢?
预设:两次分竹笋分的结果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所以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师小结:把一些物品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时,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时,每份分得也是同样多,也是平均分,所以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 法(2)
【教学反思】
有了前面几节课的基础,在出示问题情境后,学生都能借助已有经验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列减法算式,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里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过程来理解减法算式的含义,帮助学生突破第一个难关。在学生对减法算式理解透彻后,鼓励学生尝试列出除法算式,个别学生迁移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列出了除法算式,但是大部分学生列不出来,这也说明学生对于除法问题的本质理解不够透彻,这是后续要注意引导的,要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第三单元 1~6的表内除法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平均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2页相关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能将物品按指定的每份数量进行平均分,并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观察和
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能将物品按指定的每份数量进行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主题图】
师:图中的同学在做什么?
预设:这个班的同学明天要去秋游,他们准备了一些吃的、喝的,正准备分给班上的同学们。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均分。
【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用手上的圆片代替糖,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伴交流。
师:大家都分好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预设1:我分成了这样的3份。
预设2:我是1份1块,1份2块,1份3块。
预设3:我分成了3份,每份都是2块。
师:哪种分法公平?为什么?
预设:第3种分法公平,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
师小结:我们在分物品的时候,可以每份分得不同样多,也可以每份分得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平均分。
2.按每份数量进行平均分。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1】
师:读一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有8袋饼干,每2袋一份,问能分成几份。
师:“每2袋一份”是什么意思?
预设:意思就是2袋2袋地分,每份都要有2袋。
师:请大家在书本上圈一圈,并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伴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分成了几份?
预设:每2袋一份,分了这样的4份,正好分完。
师:大家都是这么分的吗?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每份都是2袋,这样是平均分。
【课件出示】
师:在书本上圈一圈,然后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伴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圈的?分成了几份?
预设:题目提到“每3袋一份”就是3袋3袋地圈。
12袋饼干,每3袋一份,能分成4份。
师: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吗?这里分成了4份,每份是多少?你有什么感悟?
预设:每份都是3袋,这样就是平均分。
师:是的,像这样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接下来,我们做几道题,看看大家对“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得怎么样?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分(1)
8袋饼干,每2袋一份,能分成4份。
12袋饼干,每3袋一份,能分成4份。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教学反思】
以“外出秋游”的情境引出分糖需求,一方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顺利过渡到新课。在问题出示后,我鼓励学生借助圆片摆一摆,并通过对比不同分法,直观地理解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内涵,从而引出了“平均分”。在学生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分饼干的过程,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这种多次亲身体验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也为后续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三单元 1~6的表内除法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平均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相关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1.能把一些物品按指定份数进行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会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
3.经历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把一些物品按指定份数进行平均分。
难点:会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
师:说一说,这几种分法中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学生举手回答。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2】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几个。
师:说一说,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
预设:把18个橘子放进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橘子的数量同样多。
师:应该怎样分呢?试着画一画,说一说。
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预设:每份先各放1个,分掉6个。(教师利用课件配合演示。)
每份再各放1个,又分掉6个。
最后每份再各放1个,正好分完。
分了3次,每份都是3个。
师:你们都是这么做的吗?(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对比最后的结果都是每份3个。)
师:对比一下,这节课的分橘子和上节课的分饼干有什么区别?
预设:分橘子是按指定份数平均分;分饼干是按指定每份数量平均分。
师小结:虽然平均分的方法不同,用图表示的过程也不同,但分的结果都是每份分得的数量同样多,都是在平均分。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分(2)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对按份数平均分的概念有了直观且深刻的理解。在汇报交流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展示、交流,允许多种方法的存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第三单元 1~6的表内除法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3课时 除 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页相关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1.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通过分竹笋等具体操作活动和观察思考,经历从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简洁性,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过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大熊猫爱吃什么?
预设:竹子。
【课件出示】
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竹笋?
预设:12个。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例3】
1.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读一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问能放几盘。
师:这个问题你有办法解决吗?在学习卡片上圈一圈,算一算,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试着列算式解决,并与同伴交流。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做的?
预设1:每4个一圈,这样就圈了3次,也就说明能放3盘。
预设2:我列了一个连减的算式,12-4-4-4=0,一共减了3个4,所以能放3盘。
师:无论是圈一圈,还是列减法算式,我们都可以得出“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3盘。”
2.引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含义。
师:刚才这位同学列的是连减算式,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减数相同,都是4。
师:那你能用一个简单的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然后举手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结束后介绍:可以用除法表示:12÷4=3,“÷”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师:结合图示和减法算式说一说,算式里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然后举手发言:12表示有12个竹笋,4表示每盘放4个,3表示放了3盘。
师:减法算式中没有“3”,除法算式中的“3”从哪儿来的?
预设:除法算式中的“3”表示12里面有3个4。
师:除号表示什么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40页“你知道吗”的内容,然后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自行阅读,明确:“÷”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 法(1)
【教学反思】
利用大熊猫吃竹笋的情境导入,生动有趣且贴近学生认知,成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问题出示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利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在给予了他们充分的时间交流后,我以减法算式和得出的结论为切入点,提醒学生是否还有更简单的算式来表示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引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结合图示和减法算式思考12、4、3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