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备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3.1 平均分(一)(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备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3.1 平均分(一)(教案)

资源简介

【任务型备课】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任务型备课】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任务型备课】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3.1 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30~32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编排来看,它是表内除法的第一课。平均分的意义,位于“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层次,也是小学六个年级除法的第一课。这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会直接影响到各个学段除法知识。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引入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圈一圈”的形式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初步渗透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等分和包含,从而理解平均分的本质即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编排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又促进学生
对除法产生“亲切感”,使后面对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比较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学生借助分物的操作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比较辨析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平均分,正确辨别平均分。
3.体会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分物的活动经验,体会到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情境与问题
1.我们班明天要去秋游。把东西分一分吧。
提问:为了秋游,大家准备了哪些东西?
预设1:有饼干、橘子、糖……
预设2:还有矿泉水、牛奶、牛肉干和香蕉。
2.导言:这节课学均分(一)》。
第二部分 探究与发现
1.分糖活动引入
请大家用学具袋里的6颗糖卡片,试着分成3份。动手分一分,看看有几种分法。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分法,收集不同分法的学具卡)
预设1:分成1块、1块、4块。
预设2:分成1块、2块、3块。
预设3:分成2块、2块、2块。
2.对比分法理解平均分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种分法(展示学生分法)。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预设1:第一种和第二种每份数量不一样,第三种每份都是2块。
预设2:第三种分法每份同样多,这样更公平。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3.圈一圈体验平均分
(出示PPT:8袋饼干,每2袋一份)
这里有8袋饼干,如果每2袋装成一份,能分成几份呢?请大家用铅笔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学生操作后展示)
预设:每2袋圈一组,分成4份,每份都是2袋,是平均分。
(继续出示PPT:12袋饼干,每3袋一份)
4.现在有12袋饼干,每3袋一份,能分成几份?
预设:每3袋圈一份,分成4份,每份3袋,是平均分。
(再出示PPT:12袋饼干,每4袋一份)
如果每4袋一份呢?
预设:每4袋圈一份,分成3份,每份4袋,也是平均分。
总结:不管是每2袋、每3袋还是每4袋分一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第三部分 巩固与提升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3.教材第32页“做一做”第3题。
4.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1题。
5.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2题。
6.拓展提升:你能想办法把它变成平均分吗?添一添、去一去或者移一移。
第四部分 总结与评价
1.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是怎么学会的?
2.学习评价
3.课后作业:完成分成作业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3.1 平均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2颗。
8袋饼干每2袋1份,能分成4份。
12袋饼干每3袋1份,能分成4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于同样多有非常充分的认知基础,所以判断是否是平均分的题基本不会出错。但是平均分除了需要关注每份是否同样多,更重要的还需要关注“份数”和“每份的数量”。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抽象出“份”的概念,像分给几人、分成几盘、需要几个包装盒等都是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几份”,像每人2个,每盘4个,每组3人等都是指的每份的数量。当然,这些抽象概念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大量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对于理解力稍微弱点的同学,可以借助实物来摆一摆、分一分。同时也需要教师建立平均分的过程模型,为后续符号化这一过程,也就是学习除法做准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