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任务型备课】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任务型备课】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任务型备课】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3 除法的含义【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37页内容。【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认识除法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对除法含义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也是在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例题引导学生联系“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的分法并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除法的含义。例3呈现分竹笋的情境图:“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平均分的经验,通过学具操作或结合问题情境进行直观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由此引出除法算式,并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对应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求分成了多少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教学目标】1.经历从平均分问题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根据除法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画图表征、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解决实际问题。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建模意识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表示。【教学过程】第一部分 情境与问题1.分一分,填一填。(1)15朵花,平均分成5份,每份( )朵。(2)15朵花,每5朵一份,可以分( )份。强调:无论是平均分成几份,还是每几个一份,都是平均分。2.导言:这节课学习《除法的含义》。第二部分 探究与发现1.情境引入(例3)PPT呈现: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提问:“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分法?预设:每盘必须放4个,不能多也不能少。可以用学具分,或者用减法算。2.动手操作与分法展示学具操作:发放12个圆片代替竹笋,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收集不同分法。方法汇报:提问:谁来演示分的过程?预设:方法1:每次拿4个放一盘,拿3次刚好用完,能放3盘。方法2:3个盘子同时放,每次每盘放1个,放4次后每盘4个。3.连减表征:提问:用连减算式怎么记录分的过程?预设:12-4=8(第1盘)→8-4=4(第2盘)→4-4=0(第3盘),减3次分完。4.除法算式抽象符号引入:讲解:数学中用“÷”表示平均分,12个竹笋每4个分一份,能分3份,写成:提问:这个符号叫什么?算式怎么读?预设:是除号,读作“除以”,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意义对应:提问:12、4、3在分竹笋中各表示什么?预设:12是总数,4是每盘的个数(每份数),3是盘数(份数)。5.对比总结:提问:除法算式和连减算式有什么联系?预设:除法是连减的简便写法,都表示按4个分,分了3次。6.除号文化拓展除号“÷”由17世纪数学家发明,横线表示平均分,圆点表示分开的两份。提问:除号的样子和平均分有什么关联?预设:像把物品从中间平均分开,很形象。第三部分 巩固与提升1.教材第37页“做一做”第1题。2.教材第37页“做一做”第2题。3.先动手摆一摆,再填算式。(1)10个,每份2个,可以分( )份。(2)10个,每份5个,正好分( )份。4.看图写算式。(1)每 3 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可以拼( )个长方体。每 5 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可以拼( )个长方体。6.有10条小鱼,每5条小鱼放在1个鱼缸里,需要( )个鱼缸。7.教材第46页“你知道吗”。8.拓展提升: 里应该填几?第四部分 总结与评价1.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是怎么学会的?2.学习评价3.课后作业:完成分成作业对应练习。【板书设计】3.3 除法的含义把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3 )盘。12里面有( 3 )个4。12-4-4-4=012÷4=3(盘)读作:12除以4等于3。【教学反思】1.重视数学语言的发展,呈现多元表征融合的统一化。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不仅仅是对题目中条件的重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图形、动作、语言等多元表征的统一化,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本节课的教学将具体的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让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并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选择算法的道理,在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更有效地升华对除法算式含义的理解。2.建构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复杂的数学问题模型化。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教学的本质是建模,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多个建模的过程。“包含”模型的建立基于情境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依托概念教学拉长从算式到意义的建构过程。借助图示、算式、语言等多种表征活动实现“图形直观-语言表征-算式抽象”之间的转换。对一组除法算式的对比观察、反复思辨,有助于学生发展概括与综合、抽象与建模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