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乘除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会运用数描述生活情境中事物的特征,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总价=单价×数量;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计算两位数乘除三位数。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能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常见数量关系,感悟利用常见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聚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是整数乘法运算的基础内容。教材以校园生活场景(打军体拳、操场跑步、乒乓球数量、客车载客等)为依托,从“0 和任何数相乘”的特殊情况入手,逐步展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含进位、连续进位),以及乘法在实际问题(会议室座位、铺地砖、垃圾分类建设等)中的应用。通过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探究(如加法推导、数的组成拆解、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算理,掌握算法,培养运算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多位数乘法学习奠定基础。(三)学生认知情况学生已掌握表内乘法,对乘法意义有基本理解,但面对“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拓展(如涉及0的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存在算理理解和算法运用的挑战。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整十数乘一位数,可借助数的组成理解,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易出现数位对齐错误、进位遗漏等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提升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运算方法的能力,需通过丰富实例与练习,逐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的运算与应用能力提升。二、单元目标拟定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规律,能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理解算理。2.掌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3.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确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策略。4.通过操作、讨论、推导等活动,经历乘法算理探究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发展运算思维。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提取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建模思想。6.感受乘法在校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规律。2.熟练运用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列竖式计算。3.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准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计算策略。(二)教学难点1.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确保计算准确。2.解决复杂实际问题时,灵活提取信息、分析关系,选择最优解法。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2022版数学新课标》提出:“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特点如下:1.情境串联,贴近生活以“校园生活”为主线,串联打军体拳、操场跑步、乒乓球计数、客车载客、会议室座位、铺地砖、垃圾分类建设等场景,将乘法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环境,让数学学习具有现实意义,便于理解乘法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动力。2.算理直观,方法多元注重通过直观手段理解算理: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时,呈现“20×4= 20+20+20+20”“2个十×4=8个十”;笔算时,展示“12×4拆分为2×4和10×4再相加”的过程。提供多样化算法,尊重学生差异,助力构建个性化运算体系。3.梯度递进,螺旋上升知识编排从简单到复杂:先特殊乘法,再整十、整百数口算,接着两位数、三位数笔算,最后综合实际问题。逐步拓展运算难度与应用场景,契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实现能力螺旋提升。4.问题驱动,思维拓展设置“问题提出——解决——变式”链条,引导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分析关系——选择方法——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全过程,培养问题意识与思维深度,强化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单元数量 1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数与代数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有关0的乘法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应用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1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1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1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1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1乘加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铺地砖 1解决乡村建设中的问题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1.1《有关0的乘法》 目标: 熟练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准确进行相关乘法运算,提升运算准确性。 探究1:探究0的加法与乘法 → 探究2:0与数相乘 → 探究3:灵活应用 → 1.能通过加法算式过渡到乘法算式,理解求几个0相加的和是0。 2.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乘法,并总结出0和任何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能反向验证发现的规律。1.2《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目标: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准确进行计算,提升运算的速度与准确性。 探究1:探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 探究2:试一试 → 探究3:课堂活动 → 探究4:生活应用 → 1.能用数的组成和乘法口诀等多种方法计算20×4。 2.能计算“试一试”中的三道题,并发现“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共性。 3.能按要求完成课堂活动中的问题,强化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4.能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3《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应用》 目标: 熟练运用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解决“能否跑完一圈”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探究1:解决“小兰5分能否跑完一圈” → 探究2:解决“小东5分能否跑完一圈” → 探究3:生活应用 → 1.能用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算小兰跑的总路程,再比较判断能否跑完一圈。 2.能用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算小东跑的总路程,再比较判断能否跑完一圈。 3.能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4《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目标: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探究1:探究12×4的计算方法 → 探究2:试一试 → 探究3:课堂活动 → 探究4:灵活应用 → 1.能用拆分法、竖式等多种方法计算12×4。 2.能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3.能用竖式计算3×32,知道乘法竖式中乘数的书写规范以及乘法竖式和加法竖式的注意事项。 4.能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灵活解决实际问题。1.5《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目标: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准确处理进位,提升运算准确性、速度。 探究1:探究38×2的计算方法 → 探究2:试一试 → 探究3:课堂活动 → 探究4:灵活应用 → 1.能用拆分法、竖式等多种方法计算38×2。 2.能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 3.能按要求完成课堂活动习题,会用拆分法、竖式计算。 4.能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灵活解决实际问题。1.6《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目标: 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准确、规范进行计算。 探究1:探究598×4的计算方法 → 探究2:试一试 → 探究3:课堂活动 → 探究4:灵活应用 → 1.能用拆分法、竖式等多种方法计算598×4。 2.能用连续进位乘法解决买乒乓球的问题,并说出连续进位注意事项。 3.能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乘法。 4.能利用连续进位乘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1.7《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目标: 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准确、规范进行计算,尤其是中间0参与运算的步骤。 探究1:探究102×3的计算方法 → 探究2:试一试 → 探究3:课堂活动 → 探究4:灵活应用 → 1.能用拆分法、竖式等多种方法计算102×3。 2.能用竖式计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3.能运用知识找错、析因,并改正。 4.能利用学习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1.8《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目标: 熟练掌握乘数是一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快速地进行竖式计算。 探究1:120×9计算方法 → 探究2:试一试 → 探究3:课堂活动 → 探究4:灵活应用 → 1.能用拆分整十数、竖式计算120×9。 2.能用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交流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的方法。 3.能计算对比算式,并通过讨论总结出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4.能利用学习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1.9《乘加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 经历“搜索——提问——解决——变式”全流程,学会用乘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1:会议室座位问题 → 探究2:三年级座位够坐吗 → 探究3:课堂活动 → 1.能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分步求出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2.能利用先求总量、再比较判断三年级座位够坐吗。 3.能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集邮册、营养早餐问题。1.10《铺地砖》 目标: 运用估算、乘加运算解决“地砖够不够”“总费用”等实际问题,掌握“往大估”的估算方法。 探究1:探究“1600块地砖够铺5间会议室吗”→ 探究2:探究“铺5间会议室的总费用大约是多少” → 探究3:灵活应用 → 1.能用估算解决问题,理解“往大估”的合理性。 2.能用估算和精确计算解决问题,并正确区分精确与估算的应用场景。 3.能利用学习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1.11《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目标: 能根据实际问题,运用乘法运算解决垃圾分类收集点垃圾桶购买费用、卫生公厕外墙粉刷费用等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探究1:探索“垃圾分类收集点”相关数学问题 → 探究2:探究“公厕外墙粉刷”数学问题 → 探究3:灵活应用 → 1.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垃圾分类收集点的问题。 2.能用三位数乘一位数解决公厕外墙粉刷的问题。 3.能利用学习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乘加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课题 《乘加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 一课时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会议室座位情境,理解乘加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列式计算。经历“搜索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与逻辑思维,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乘加运算解决“座位够不够”等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与数据分析观念。教材分析 教材以“会议室座位”为载体,呈现“主席台上人数+台下人数=总人数”的问题,涉及 9×13(台下人数)与 117+6(总人数)的乘加运算;通过“变式问题”延伸到“座位是否够坐” 的比较,是乘法、加法运算的综合应用,强化“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在编排上遵循“情境导入→问题解决→方法提炼→变式拓展”路径。先以真实场景(会议室)引导学生分步解决“总人数”问题(先算台下,再算台上+台下);再通过“变式”,让学生用乘加运算结果与座位数比较,巩固运算同时提升应用能力,体现知识的实用性与迁移性。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及百以内加法运算,对“分步解决问题”有初步经验,但将“两步运算”整合为“乘加混合运算”,并理解运算顺序,仍需引导。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但在“搜索信息——关联问题——选择运算”的完整逻辑链中,易出现信息遗漏或运算顺序错误;通过情境模拟与步骤分解,可逐步掌握问题解决方法。学生对“会议室座位”生活情境感兴趣,喜欢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但在规范表述“解题思路”时,需教师示范与训练,以提升数学表达能力。核心素养目标 1.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与百以内加法运算,掌握乘加混合运算顺序,提升运算准确性。2.经历“搜索——提问——解决——变式”全流程,学会用乘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与应用能力。3.在“座位够不够”问题中,对比“总人数”与“座位数”,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体会数学决策价值。4.从分步计算推导乘加混合运算的合理性,理解“先乘后加”的逻辑,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乘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列式解决“会议室总座位数”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步计算”推导“乘加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我来点蜡烛。2.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咱们学校经常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像班会、演讲比赛……,都需要用到会议室。课件出示: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间会议室,看看里面藏着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了解。 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会议室”及“班会、演讲比赛”等日常活动为切入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会议室座位问题师:仔细观察,会议室有主席台和台下座位。课件出示:师:从图里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先自己找一找,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师:谁来分享你的发现?师:真厉害,捕捉信息很全面!根据获取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解决的会议室座位问题。大家准备好当“数学小管家”,算出总人数了吗?师:先看第一个问题。课件出示:(1)主席台下可以坐多少人?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师: 已知台下有13排,每排9人,怎么算?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算一算,想想为什么这么算。师巡视,然后提问:谁来说说你的方法?展示:13×9=117(人)师:对啦!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咱们一起验证下。验证:9×10 = 90,9×3 = 27,90 + 27 = 117。师:结果对的!所以主席台下可以坐117人。下面请看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师: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分组交流。师巡视,然后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师:接着呢?师:现在你能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展示:(1)先算主席台下可以坐的人数。13×9=117(人)(2)再求会议室一共可以坐的人数。117+6 =12(人)答:会议室一共可以坐123人。师:太对啦!求总数,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咱们再梳理下步骤:先算台下人数(乘法),再算总人数(加法),两步解决问题,清晰吧? 学生观察、交流。学生1:主席台上坐6人。学生2:主席台下有13排座位,每排坐9人!学生1:主席台下可以坐多少人?学生2: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学生:准备好了。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主席台下有13排座位,每排坐9人!学生自主计算。学生:要求主席台下可以坐多少人,就是求13个9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13×9=117(人)。学生跟着老师一起验证答案。学生分组交流。学生:先算主席台下坐的人数。学生:主席台上坐的人数加台下坐的人数就是总人数。学生独自完成,然后展示反馈。学生:清晰了。 通过展示会议室情境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同桌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分享发现,强化对“主席台上人数、台下排数与每排人数”等信息的捕捉,为后续解决问题奠基。接着启发学生基于信息提问,聚焦核心问题“总人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明确学习任务。明确问题所需信息,让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结合巡视了解学情。通过展示算式、竖式,讲解乘法意义,并借助拆分验证,深化学生对乘法算理的理解,掌握台下人数计算方法。引导分组交流解决思路,明确“先算台下人数,再算总人数” 的两步解决法。学生列式计算后,梳理步骤,强调乘法与加法的应用,让学生掌握 “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用加法”,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逻辑。探究2:三年级座位够坐吗师:接下来挑战变式问题。课件出示: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42人,主席台下的座位够坐吗?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师参与,然后提问:哪个小组来分享?师:思路太清晰了!先求总人数,再比大小,就能判断够不够。 小组讨论。学生:先算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3个班,每班 42人,用乘法计算,3×42 = 126(人)。然后比较126和117,126>117,所以座位不够坐! 提出问题后,组织小组讨论解决步骤,聚焦“先算三年级总人数,再与台下座位数比较”。通过小组分享,强化“先求总量、再比较判断”的解题思路,巩固乘法计算与数的大小比较知识,提升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课堂活动师:同学们,有没有喜欢集邮的呀?集邮册就像一个“小天地”,能把漂亮的邮票整整齐齐收起来!今天,咱们就跟着两位小朋友,一起研究集邮册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1.议一议。师:仔细看这幅图,从图里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和同桌说一说,看谁找得又准又全!师:信息找得又准又全!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师:要解决“能不能放完” 这个问题,第一步先算什么? 师:对啦!1本放48张,8本就是8个48,用乘法计算,列式为48×8。大家在练习本上算算。师:现在知道8本集邮册能放384张,要放500张,能放完吗?怎么比?师:那还剩多少张邮票没地方放呢?师:对啦,求剩余用减法,在练习本上算算。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8本集邮册不能放完 500 张邮票,还剩116张。接下来看营养早餐的情境。课件出示:2.营养早餐。师:谁来大声说说从图里知道了什么信息?师:根据获取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吗?课件出示——小组活动: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选出你们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并解答。师:你们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师: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师:大家还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师:你是怎么解决的?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生活问题,大家想想,解决这类问题有什么共同的步骤?和小组同学议一议,总结总结!师参与,然后提问:哪个小组来分享?师:总结得太棒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通常要经历“搜集信息→提出问题→选择运算(乘法、减法等)→计算解答” 的过程。 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问题是:能不能放完,不能的话还剩多少张?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先算8本集邮册一共能放多少张邮票,算式是48×8。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展示反馈:48×8=384(张)。 学生:比较384和500,384<500,所以不能放完!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用总数500减去能放的384,500-384!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展示反馈:500-384=116(张)。 学生独自阅读,然后自由说说。学生思考、交流、解答。学生:我们提的问题是:已领了多少份营养早餐?学生:已知每班领45份,领了6个班,就是求6个 45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45×6=270(份),已领了270份营养早餐。学生:我提出的问题是还剩多少份营养早餐?学生自由说说:先算出已领了多少份营养早餐,45×6=270(份);再用总数减去已经领的数量就可求出还剩的数量,400-270=130(份),还剩130份营养早餐。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我们发现,不管是集邮册还是营养早餐的问题,都要先提取图里的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用乘法算总数、用减法算剩余,最后得出答案! 展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自主找信息、同桌交流,强化信息收集习惯。解决“能不能放完”问题时,引导学生明确“先算8本集邮册容量”,接着比较容量与500张,判断能否放完;再用减法算剩余,让学生掌握 “先乘后比再减” 的解题流程,深化乘、减法与数的比较的综合应用。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小组交流筛选,培养问题意识与合作能力。解决“已领份数、剩余份数”问题时,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已领、减法算剩余,强化“根据问题选运算”的思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组织小组议一议解决问题的共同步骤,通过分享提炼出“搜集信息→提出问题→选择运算→计算解答”流程,帮助学生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通用模型,提升归纳总结与方法迁移能力。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学校小会议室,主席台上坐4人,台下有10排座位,每排坐 8人,小会议室一共能坐多少人? 2.学校图书馆有2层书架,每层放35本书,又新买了12本,现在一共有多少本书?3.1个笔筒能放12支笔,有5个这样的笔筒,要放70支笔,能放完吗?不能的话剩多少支?4.1个盒子能装36个鸡蛋,有7个这样的盒子,要装260个鸡蛋,能装完吗?剩多少个?5.营养早餐配送点,第一天准备360份,第二天准备400份,每班每天领42份,某学校6个班连续领2天,一共领走多少份?配送点两天准备的早餐剩余多少份?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这些方法能帮咱们解决生活里好多数学题,课后也要多用用,当生活中的“数学小能手”! 学生1:我学会用 “先乘后加” 解决两部分求和的问题了。 学生2:我还知道了解决座位够不够坐的问题,需要 “先算总量再比较”。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板书设计 乘加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13×9=117(人) 3×42 = 126(人)117+6 =12(人) 126>117答:会议室一共可以坐123人。 答:座位不够坐。 先找信息→提问题→选方法计算→得出结果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阶梯教室主席台上有5个座位,台下有12排,每排11个座位,阶梯教室总共可坐多少人?2.1本集邮册能放36张邮票,7本这样的集邮册,能放完260张邮票吗?若不能,剩多少张?3.共有300份早餐,每班领32份,领了7个班后,还剩多少份?能力提升:1.会议室举办活动,主席台上坐的人数增加到8人,台下座位不变(13排,每排9人 ),现在会议室一共能坐多少人?新增加的人数比原来主席台上多几人?2.集邮爱好者有2种集邮册,A种1本放45张,B种1本放55张,各买6本,一共能放多少张邮票?若要放600张邮票,这些集邮册够吗?拓展迁移:结合“会议室、集邮册、营养早餐”场景,自己编一道两步计算的数学题并解答,题目中要包含乘法和加法/减法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会议室、集邮册、营养早餐等生活情境串联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高。解决每个问题时,都注重让学生经历“找信息、提问题、选方法、计算”的过程,尤其是两步解决问题的逻辑,通过自主思考、交流分享,学生理解扎实,掌握较好。最后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帮助学生构建通用解题模型,提升知识迁移能力,为后续解决复杂问题奠定基础。但是在小组交流时,部分基础薄弱学生的思考过程未能充分展现,对他们的个性化指导不够,可能导致这部分学生对复杂步骤理解不深。在方法总结后,未设计更具挑战性的拓展题,对学有余力学生的提升作用不足,课堂层次性有待加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西师大版三上1.9《乘加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案).doc 西师大版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