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讲义(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讲义(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十四章 全等三角形
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讲义)
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事实: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以及推论角角边(AAS)。
能够运用这些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在探索和运用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知识点梳理
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思考: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但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这么多条件呢?
判定方法一:边边边(SSS)
文字语言: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符号语言: 已知在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中, AB = DE, BC = EF, AC = DF, 所以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SSS)。
图形语言提示: 想象两个三角形,它们的三条边长度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能完全重合。
判定方法二:边角边(SAS)
文字语言: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符号语言: 已知在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中, AB = DE, 角A = 角D, AC = DF, 所以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SAS)。
图形语言提示: 注意这里的角是“夹角”,即夹在两条已知边中间的那个角。例如,边AB和边AC的夹角是角A。
判定方法三:角边角(ASA)
文字语言: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符号语言: 已知在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中, 角A = 角D, AB = DE, 角B = 角E, 所以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ASA)。
图形语言提示: 这里的边是“夹边”,即夹在两个已知角中间的那条边。例如,角A和角B的夹边是AB。
判定方法四:角角边(AAS)
文字语言: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符号语言: 已知在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中, 角A = 角D, 角B = 角E, BC = EF, 所以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AAS)。
图形语言提示: 这里的边是其中一个已知角的“对边”,即不是夹在两个角中间的边。例如,角A的对边是BC,角B的对边是AC。
三角形全等判定的书写注意事项
在书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对应关系。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需要列出三个条件,并且这三个条件必须是对应相等的。
易错点提醒
对“SAS”中“夹角”的理解错误: 容易误将“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即“SSA”)当作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实际上“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一定要注意是“夹”在两条边中间的角。
对“ASA”和“AAS”中“夹边”和“对边”的混淆: “ASA”是两角夹一边,“AAS”是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要注意区分边的位置。
忽略对应关系: 在找对应边和对应角时,要仔细观察图形,或者根据已知条件中的字母顺序来确定对应关系,不能随意搭配。
证明条件不充分: 判定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不能只找到两个条件就下结论。
书写不规范: 全等符号的使用,以及对应顶点字母的顺序要正确。
知识点总结
本小节主要学习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方法:
SSS(边边边): 三边对应相等。
SAS(边角边):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
ASA(角边角):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
AAS(角角边):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这些方法是判断三角形全等的依据,它们都只需三个元素对应相等(但必须满足特定位置关系),就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比用全等三角形定义(六对元素对应相等)简便得多。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每个方法的条件,特别是角和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规范书写证明过程。
预习建议
认真阅读教材: 仔细阅读课本中关于这四种判定方法的内容,包括文字描述、图形示例和例题。
动手画图操作: 对于每种判定方法,可以尝试自己画出满足条件的两个三角形,看看它们是否一定全等,特别是对比“SSA”的情况,加深理解。
结合图形记忆: 在记忆四种判定方法时,最好结合简单的图形在脑海中形成印象,理解每种方法的构成要素。
尝试做课后简单练习: 看完知识点后,可以尝试做几道教材上的基础练习题,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发现疑问。
记录疑问: 将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或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上向老师请教。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 已知 与 相交于点 . 只添加一个条件, 能判定 的是( )
A. B. C. D.
2.如图,BC=BE,∠C=∠E,∠CBE=∠ABD,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A=∠D B.BF=BG C.AC=DE D.BA=BD
3. 如图,在△ABC 中,∠ACB=90°,D 是 AC上的一点,且AD=BC,DE⊥AC于点 D,连接AE,AB=AE.若DE=8,BC=6,则CD的长为 ( )
A.1 B.2 C.3 D.4
4.已知线段a,b和m,求作△ABC,使BC=a,AC=b,BC边上的中线AD=m,作法合理的顺序依次为(  )
①延长CD到B,使BD=CD;②连接AB;③作△ADC,使DC=a,AC=b,AD=m.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5. 如图是作的作图痕迹,则此作图的已知条件为(  )
A.已知两角及夹边 B.已知三边
C.已知两边及夹角 D.已知两边及一边夹角
6.请仔细观察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画出的依据是(  )
A.SAS B.ASA C.AAS D.SSS
7.亮亮的直角三角板被折断一部分,留下的部分如图所示,很快他就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一个与原三角板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其依据是(  )
A. B. C. D.
8.如图,工人师傅设计了一种测零件内径的卡钳,卡钳交叉点O为、的中点,只要量出的长度,就可以知道该零件内径的长度.依据的数学基本事实是(  )
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9.如图,Rt△ACB中,∠ACB=90°,△ABC的角平分线AD、BE相交于点P,过P作PF⊥AD交BC的延长线于点F,交AC于点H,则下列结论:①∠APB=135°;②PF=PA;③AH+BD=AB;④S四边形ABDE=S△ABP,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
二、填空题
10.如图,∠EAD为锐角,C是射线AE上一点,点B在射线AD上运动(点A与点B不重合),设点C到AD的距离为d,BC长度为a,AC长度为b,在点B运动过程中,b、d保持不变,当a满足   条件时,△ABC唯一确定.
11. 如图,在△ABC中,D为AC的中点,以点A 为圆心,AE长为半径作弧,交AB 于点 E,交AC于点 F,再以点 C 为圆心,AE长为半径作弧,交AC于点 G,再以点G为圆心,EF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 H,连接 CH 并延长至点M,连接MD并延长交AB 于点 N.若 BN=3,CM=11,则AB 的长为   .
12.如图,坐标平面上,,若A点的坐标为,轴,B点的坐标为,D,E两点在y轴上,则F点到y轴的距离为   .
13.如图,点在同一直线上,,添加条件:   ,则可用证明.
14.如图,已知平分,添加一个条件后能够运用“”的方法判定,则这个条件是   
15.如图所示,已知,现按照以下步骤作图:①在OA,OB上分别截取线段OD、OE,使;②分别以D、E为圆心,以DE长为半径画弧,在内两弧交于点C;③作射线OC;④连接DC、EC.则的度数为   .
16.如图所示,在平面坐标系中B(3,1),AB=OB,∠ABO=90°,则点A的坐标是   .
17.和中,,,,、分别为、边的高,且,则的度数为   .
18.如图,在四边形中:,,于点,于点,、分别是、上的点,且,下列说法:①.②.③平分;④平分;⑤;⑥.其中正确的是:   (填写正确的序号)
19.如图,AE⊥AB且AE=AB,BC⊥CD且BC=CD,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是   
三、解答题
20.如图,点 在一条直线上, .
(1)求证: ;
(2)若 ,求 的大小.
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中,,,,.
(1)如图,若,求的面积;
(2)如图,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连接,,求证:;
(3)如图,在的条件下,若以为直角顶点,为腰作等腰,连接,求证:.
2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点B为x轴正半轴上一个动点,以为边作,使,且点C在第一象限内.
(1)如图1,若,求点C的坐标.
(2)如图2,过点B向x轴上方作,且,在点B的运动过程中,探究点C,D之间的距离是否为定值.若为定值,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如图3,过点B向x轴下方作,且,连结交x轴于点E,当的面积是的面积的2倍时,求的长.
参考答案
1.B
2.B
3.B
4.A
5.A
6.D
7.C
8.B
9.C
10.a=d或a≥b
11.14
12.4
13.∠B=∠D
14.
15.
16.(2,4)
17.50°或130°
18.③⑤⑥
19.18
20.(1)证明:∵BE=CF, 点 在一条直线上
∴BE+EC=CF+EC,即BC=EF,
∵AB=DE,AC=DF,BC=EF,
∴ (SSS)。
(2)解:根据(1)题的证明结果,
∴∠ACE=∠F,
∵ 点 在一条直线上 ,∴AC∥DF,
∴∠EGC=∠D=45°。
21.(1)解:,
,,
解得,,,
,,
,,
的面积;
(2)证明:作平分交于点,
,,



在和中,

≌,

在和中,

≌,
(3)证明:作平分交于点,
,,



在和中,

≌,

在和中,

≌,
22.(1)解:如图:过点C作轴于点D,
∵B(2,0),A(0,4),
∴OA=4,OB=2,


又∵,

在和中,
,,

,.

∴点C的坐标为(6,2);
(2)解:点C,D之间的距离是为定值,理由如下:
如图:
连结CD,
∵∠OBA+∠ABD=90°,∠DBC+∠ABD=90°,
∴∠OBA=∠DBC.
在△OAB和△DCB中,
∴△OAB≌△DCB(SAS).
∴DC=AO=4;
(3)解:如图:
过点C作轴于点F,由(1)可知,,
∴,.
又∵,
∴,
又∵,,
∴,
∴.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