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0 第几》教学设计课题 第几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到“小动物运动会”“看图填数”以及“课堂活动”三方面的内容。小动物运动会以生动的运动会场景为依托,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一方面,要求学生确定不同小动物的名次,这涉及到序数的概念,即让学生明白数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顺序;另一方面,让学生计算某一动物前后的运动员数量以及场上运动员总数 ,这又与基数概念相关,也就是数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多少。通过这种情境式教学,帮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区分和运用基数与序数。看图填数借助数轴(虽未明确提及数轴概念,但呈现形式类似)这一工具,给出部分数字,让学生根据数的顺序规律填空。同时,设定“从小到大数,‘0’排第 1,‘5’是第几个数”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序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在序列中的位置关系。课堂活动:“我来说,你来找”,以灯笼为载体,通过“从这边起,第3个灯笼在哪儿”的指令,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对序数的认识,将序数概念应用到具体场景中,提升学生对位置的判断和识别能力。“我来摆,你来猜”:利用数字卡片,要求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找出前3个数。这不仅考查学生对数序的掌握程度,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排序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数的大小和顺序的理解。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理解“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会区分“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2.学习内容分析:在“小动物运动会”中,学生先通过观察确定小动物数量(基数),再根据比赛排名确定名次(序数),从不同角度认识数的功能。这两种数的概念相互依存,基数是序数的基础,没有对数量的认知,就难以准确理解顺序;而序数又丰富了对数的应用理解,让学生明白数不仅能表示多少,还能表示先后顺序。“看图填数” 和课堂活动中对数序的学习,为后续加减法运算做准备。学生在理解数序过程中,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字之间的间隔和增减关系,比如在数轴上相邻数字的顺序和差值,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加减法时,理解数字的变化规律,如加法是数序的正向延伸,减法是数序的逆向回溯。当前教材内容与后续数学知识呈现螺旋上升的关系。从这里对数序、基数、序数的初步认识,到后续学习整数的大小比较、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再到有理数、实数的顺序和运算等,知识不断拓展和深化。每一次进阶都建立在之前对数的概念理解基础之上,逐步构建起学生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经历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的数学过程,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一年级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看(数学眼光)、想(数学思维)、说(数学语言)的能力。重点 理解“第几”的含义。难点 能区分“几”和“第几”,会用较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数字,还知道了它们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课件出示:师:那大家还记得怎么用这些数字来数数吗?课件出示:数一数,画圆圈,并写数。师:今天呀,这些数字要派上大用场啦!课件出示:师: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来啦,它们要在这片绿色的草地上一决高下。小鹿、小兔、小老虎等都摩拳擦掌,准备争夺冠军呢。我们要用学过的数字来给它们确定名次,看看谁跑在第1,谁跑在第2……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精彩的运动会,帮小动物们排排名次,看看谁更厉害! 学生独自认一认。 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集体反馈。 通过回顾已认识的数字及数数方法,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快速进入数学学习情境,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陌生感和难度。展示小动物运动会的场景,以充满趣味性和故事性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讲授新课 任务一:认识第几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看看,现在谁跑得最快?请给它排一排名次。师:那这里的“第1”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呀?引导学生回答出“第1”是表示小鹿在这场比赛中的顺序。师:那小兔是第几名呢?师追问:这个“第2”又说明了什么?师:我们再看看其他小动物是第几名?师:像第1、第2……是表示顺序的数,叫序数。如果小老虎再快一点,超过了小兔,那小老虎是第几名啦!师:小老虎的位置变了,它的名次也发生了变化,看来序数会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刚刚我们知道了小动物们的名次,那现在数一数,熊猫的前面有几个运动员?师:它的后面呢?师:那么场上共有几个运动员?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有9个运动员参加比赛,从前往后数,乌龟排在第9个。那同样都是“9”,这两个“9”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大家先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师巡视了解交流的情况,然后提问:你们是怎么理解的?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用一个蓝色的圈把所有动物都圈起来。师:这里的“9只”表示的是小动物的数量,这就是基数。第9 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用一个红色的圈把小乌龟圈起来。师:非常棒!大家理解得很到位。原来呀,“几”用来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少,像这里运动员的总个数;而“第几”则是表示事物排列的顺序和位置,就像乌龟在队伍中的排序,指的是其中特定的一个。大家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基数,哪些地方会用到序数吗?引导学生举例,如班级里的座位号是序数,班级里同学的人数是基数等。 学生:小鹿跑得最快,它在最前面,是第1名。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小兔是第2名。学生自由说说:“第2”也是表示小兔在比赛中的顺序。学生1:我看到小猫跑在第3,小松鼠跑在第4,山羊跑在第5。学生2:我看到跑在第6的是小熊,跑在第7的是小猪,跑在第8的是大熊猫, 跑在第9的是乌龟。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第2名。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回答:有7个运动员。学生自数一数,然后回答:有1个运动员。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回答:共有9个运动员。学生独自想一想,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有9个运动员,这里的“9”表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总数,也就是一共有9个运动员。学生:乌龟排第9,这里的“第9”代表乌龟在队伍里的顺序和位置,指的是乌龟这一个运动员。 通过观察小动物比赛场景确定名次,以小鹿 “第1”、小兔 “第2”等为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序数概念,让学生直观感知序数表示事物顺序。追问名次含义,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对序数意义的理解。设置小老虎名次变化情境,让学生明白序数随位置改变而变化,加深对序数动态性的认知。引导其数出熊猫前后动物数量及场上动物总数,自然引出基数概念。通过对比“9个运动员” 和 “乌龟排在第9个” 中 “9” 的不同意义,借助课件圈画演示,让学生清晰区分基数表示数量、序数表示顺序位置,最后联系生活举例,帮助学生巩固概念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任务二:看图填数师:小朋友们看,这里有一条特殊的线,上面有一些数字,从小到大排列着。大家能按照顺序读一读这些数字吗?课件出示:师指着数字0,提问:小女孩说从小到大数,“0”排第1,那为什么不是1排第1呢?师随机指着线上的数字,如 3、7等,提问学生它们的位置,巩固学生对数序的初步认识。师指着图中第一个空缺方框,提问:这个方框在1和3之间,按照我们学过的数序,这里应该填什么数字?师追问:为什么是2?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引导学生填出另外两个空缺方框里的数字6和9。过程中多提问学生,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要填这个数字,强化对数序的理解。师:小男孩问“5”是第几个数,大家一起数一数。师改变提问方式问:从大到小数,“8”是第几个数?“3”是第几个数? 让学生通过正序数、倒序数等不同方式,确定数字在数序中的位置,加深对数序和数字位置关系的理解。 学生依次读出数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在从小到大的顺序里,0是起始数字,所以排在第1位。学生回答:2。学生:因为2在1和3中间,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应该填2。学生跟着老师从0开始数,数到5,得出“5”是第6个数。 呈现按从小到大排列数字的特殊线,让学生读数,初步感知数序。针对“0排第1而非1排第1”设疑,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数序起始,随机提问数字位置,巩固对数序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根据数序填数,追问原因,促使学生运用数序知识思考,强化对数序的理解与运用。通过不同方式确定数字位置,如正序数、倒序数,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数序和数字位置关系,深化认知。任务三:课堂活动课件出示:我来说,你来找师:这幅图里有一排漂亮的灯笼。小女孩想找到从左边起,第3个灯笼,你们能快速的找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圈出小女孩找到的灯笼。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了吗?师:同桌两人相互玩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个小朋友像图里的小女孩一样,告诉另一个小朋友从哪边开始数,是第几个灯笼,然后另一个小朋友要快速找到对应的灯笼。师:每个小朋友都要轮流说指令和找灯笼哦。老师会下来看看大家做得怎么样。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各小组活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师:小朋友们,我们继续下一个活动。看这张图,这里有好多写着数字的卡片。课件出示:我来摆,你来猜师:这个活动怎么玩呢?老师先给大家演示一下。课件出示:师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卡片。师:大家看,老师排好啦!课件出示: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前3个是哪些数?师:对啦,是0、1、2。还可以怎么摆?师:现在大家两人一组,用课前准备的数字卡片来进行这个活动。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摆卡片和猜数字。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位小朋友把这些数字卡片按照一定的顺序摆好,然后告诉另一个小朋友 “前几个是哪些数”,另一个小朋友要快速回答出来。师:每个小朋友都要轮流说指令和找数字哟!在活动过程中,大家可以互相交流,看看怎么能又快又准地完成。师巡视,观察小组活动,适时给予启发和引导,如:老师看到大家都玩得很开心,也掌握得不错。那现在我们来拓展一下,除了问前3个数,还可以怎么问呀?引导学生提出如 “第5个数是多少”“从大到小排,前3个数是哪些”等不同问题,并让小组继续按照新问题进行活动。 学生跟着老师从左往右数,1,2。学生点头。同桌两人相互玩游戏。学生:0、1、2。学生:还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摆。同桌两人相互玩游戏。 以找灯笼游戏为载体,先示范引导学生明确规则,再让同桌互动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反馈,此过程锻炼学生对序数的应用能力,提升根据指令确定位置的能力,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教师先示范数字卡片排序及问答过程,让学生清晰了解规则。小组活动时,鼓励学生参与摆卡和猜数,教师巡视启发拓展提问方式,丰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序知识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合作学习效果。课堂练习 1.从前往后数,其他人分别排第几呢?填一填。2.想一想,填一填。 (1)从前往后数,玲玲排第( ),玲玲的后面有( )个人。(2)从后往前数,玲玲排第( )。3.从左边涂起。4.根据描述排一排。从前往后数,1号苹果排第4,2号苹果排第1,3号苹果排第5,4号苹果排第2,5号苹果排第3。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说。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板书 第 几 第9 9个 ↓ ↓ 位置 数量 只有1个 多个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 【课后提升类作业】 1.数一数,填一填。(1)从右数,排第( ),它的左边还有( )个水果。(2)从左数,排第( ),它的左边还有( )个水果。2.比赛开始了。(1)上面一共有( )辆车。(2)1号车排第( ),3号车排第( ),( )号车排第4。3.小明在队伍中从前往后数是第3个,他后面还有3个人,那么队伍中总共有多少人。4.根据“小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创编一个新的故事,故事中要包含至少5个小动物的名次信息,如“在这次运动会的接力比赛中,小鹿还是第1名,小兔努力追赶成了第3名……”,并为故事配上简单插图。【综合实践类作业】乘坐电梯时,记录从自己所在楼层上升或下降到目标楼层经过的楼层数,用“第几层”来描述过程,如“我从第3层出发,上升到第5层,经过了第4层”。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0~9的认识》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0~9的认识》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了解符号<,=,>的含义,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0~9的认识展开,涵盖数字的含义、读写、数序、大小比较以及数的分与合等内容。从认识1开始,逐步拓展到2~5、6~9 ,最后认识0 ,并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第几”等内容深化对数字的理解,以课堂活动和练习巩固所学。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起始单元,为后续学习加减法运算、10以内数的应用等奠定基础。数字的认识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石,数的分与合是理解加减法算理的关键,大小比较则是数的基本性质认知,这些内容层层递进,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打基础。(三)学生认知情况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具体的情境感兴趣,但抽象概括能力较弱。在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对0~9这些数字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能数出少量物体个数、认识数字外形等,但对数字的本质含义、数序、分合等数学概念缺乏系统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在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数的分合规律等方面存在困难。二、单元目标拟定1.学生能准确认、读、写0~9各数,理解每个数字的含义,能用这些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和顺序。2.掌握0~9的数序,能比较它们的大小,正确运用 “>”“<”“=”表示数的大小关系。3.理解数的分与合,熟练掌握5以内数的分合,了解6~9各数的分合情况。4.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概括能力。5.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理解0~9各数的含义,正确认、读、写数字。2.掌握0~9的数序和大小比较方法。3.理解数的分与合,尤其是5以内数的分合。(二)教学重难点1.区分基数和序数的概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2.理解数的分合规律,并能灵活运用数的分合解决加减法相关问题。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尝试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教材编排特点:1.教材通过小动物运动会、生活场景图、课堂活动等多种情境,将数字知识融入其中,使抽象的数字变得生动具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字概念。2.编排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认识 1 开始,逐步扩展到其他数字,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认识单个数字的含义,再学习数序、大小比较和数的分合,层层递进,便于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数字认知体系。3.教材设置了大量如摆一摆、分一分、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来理解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感知数字的变化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4.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字、用数字描述生活现象等方式,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单元数量 1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数与代数 0~9的认识 1的认识 1认识2~5 12~5的分与合 1认识6~9 1拨一拨,说一说 16~9的分与合 1认识0 1比较 1比大小 1第几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1.1《1的认识》 目标: 能够准确认识数字“1”,理解“1”在不同情境下表示一个物体或数量为一的概念;学会用数字“1”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具备初步的数感。 任务一:认识“1” → 任务二:找一找身边的“1” → 任务三:想一想生活中的 “1” → 1.能借助熟悉的物品感知数量为1的事物,能用动作和点子图表示 “1”,并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数字“1”。 2.能在图片中寻找数量为1的事物,知道1不仅能表示单个个体,还能表示由多个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3.能用“1”表示生活中的事物以及身体动作、声音。1.2《认识2~5》 目标: 能够准确认识2~5这几个数字,理解其表示的数量含义。掌握2~5数字的形成,知晓相邻数字间的递增关系,能规范在田字格中书写2~5。 任务一:认识2~5 → 任务二:书写数字 → 1.能从图片中发现2 、4等数字,并能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2”“3”“4”“5”。 2.能用手指和画圈表示数字,掌握规范书写每个数字。1.3《2~5的分与合》 目标: 能理解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能熟练说出其分与合的情况。 任务一:5的分与合 → 任务二:2、3、4的分与合 → 1.能用小棒代替桃子进行分一分、摆一摆,并用分解式呈现5的分与合。 2.能通过摆三角形、圆片以及小棒等操作活动,知道2、3、4的分与合。1.4《认识6~9》 目标: 结合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6~9各数的过程,感知并掌握不同的数数方法,认识、会读、会写6~9各数并掌握顺序。 任务一:认识6~9 → 任务二:书写数字 → 1.能从不同方向以及不同方式去数小动物数量,并应用数字6、7、8、9表示。 2.能借助手指、圆等直观方式表示数字,并能规范书写数字6~9。1.5《拨一拨,说一说》 目标: 能够借助计数器,清晰理解5~9各数依次递增1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对6~9的认识。准确掌握6~9的数序,能熟练说出相邻数。 任务一:理解5~9各数依次递增1的关系 → 任务二:课堂活动 → 1.能在计数器上从5颗珠子依次拨到9颗珠子,感知5~9各数依次递增1的关系。 2.能分享生活中数字的应用和分小组合作摆图形并数数。1.6《6~9的分与合》 目标: 能够熟练掌握6~9的分解与组成,理解数的分合关系,为后续10以内加减法运算奠定基础。 任务一:6的分与合 → 任务二:8和7的分与合→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把6根小棒分成两部分,说出6的组成与分解。 2.能把8根、7根小棒分成两部分,说出8和7的组成与分解。 3.能动手摆9根小棒并表述其组成与分解;根据规则玩“看卡片,对口令”的游戏。1.7《认识0》 目标: 能准确理解0的两种含义,即表示没有和起点;能规范读写 0 ,并能在生活中识别和0有关的应用。 任务一:认识0 → 任务二:课堂活动 → 1.知道0表示没有和起点,并能规范书写数字0。 2.能说一说图片上0的作用,并能在生活中找一找能看到0的地方。1.8《比较》 目标: 能够准确数出图中物体(蜜蜂、蜻蜓、花朵)的数量,认识“=” “<”“>”符号,理解其含义,能正确读写并运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任务一:认识同样多 → 任务二:认识多与少 → 1.能用“=”表示蜜蜂和花朵同样多,认识等于号及其读法、含义。 2.能用“<”“>”符号表示蜜蜂、蜻蜓的多、少关系,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及其读法、含义。1.9《比大小》 目标: 进一步巩固对“=”“<”“>”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够规范、正确地书写这些符号;掌握多种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任务一:摆一摆,填一填 → 任务二:写一写 →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用“<”“>”符号表示两种图形的多、少关系。 2.能在描红和书写练习中掌握“=”“<”“>”的规范写法。 3.能通过摆一摆和数的分解比较6和9比较大小,还能分小组交流寻找其他比较方法。1.10《第几》 目标: 理解“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会区分“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任务一:认识第几 → 任务二:看图填数 →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说出所有小动物的名次,并数出熊猫前后动物数量及场上动物总数。 2.能根据数序填数,并说出各数排在第几。 3.明确游戏规则,能与同伴玩“我来说,你来找”和“我来摆,你来猜”。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西师大版一上1.10《第几》(教案).doc 西师大版一上数学第一单元《0~9的认识》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