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0~9的认识》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0~9的认识》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了解符号<,=,>的含义,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0~9的认识展开,涵盖数字的含义、读写、数序、大小比较以及数的分与合等内容。从认识1开始,逐步拓展到2~5、6~9 ,最后认识0 ,并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第几”等内容深化对数字的理解,以课堂活动和练习巩固所学。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起始单元,为后续学习加减法运算、10以内数的应用等奠定基础。数字的认识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石,数的分与合是理解加减法算理的关键,大小比较则是数的基本性质认知,这些内容层层递进,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打基础。(三)学生认知情况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具体的情境感兴趣,但抽象概括能力较弱。在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对0~9这些数字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能数出少量物体个数、认识数字外形等,但对数字的本质含义、数序、分合等数学概念缺乏系统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在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数的分合规律等方面存在困难。二、单元目标拟定1.学生能准确认、读、写0~9各数,理解每个数字的含义,能用这些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和顺序。2.掌握0~9的数序,能比较它们的大小,正确运用 “>”“<”“=”表示数的大小关系。3.理解数的分与合,熟练掌握5以内数的分合,了解6~9各数的分合情况。4.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概括能力。5.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理解0~9各数的含义,正确认、读、写数字。2.掌握0~9的数序和大小比较方法。3.理解数的分与合,尤其是5以内数的分合。(二)教学重难点1.区分基数和序数的概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2.理解数的分合规律,并能灵活运用数的分合解决加减法相关问题。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尝试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教材编排特点:1.教材通过小动物运动会、生活场景图、课堂活动等多种情境,将数字知识融入其中,使抽象的数字变得生动具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字概念。2.编排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认识 1 开始,逐步扩展到其他数字,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认识单个数字的含义,再学习数序、大小比较和数的分合,层层递进,便于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数字认知体系。3.教材设置了大量如摆一摆、分一分、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来理解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感知数字的变化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4.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字、用数字描述生活现象等方式,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单元数量 1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数与代数 0~9的认识 1的认识 1认识2~5 12~5的分与合 1认识6~9 1拨一拨,说一说 16~9的分与合 1认识0 1比较 1比大小 1第几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1.1《1的认识》 目标: 能够准确认识数字“1”,理解“1”在不同情境下表示一个物体或数量为一的概念;学会用数字“1”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具备初步的数感。 任务一:认识“1” → 任务二:找一找身边的“1” → 任务三:想一想生活中的 “1” → 1.能借助熟悉的物品感知数量为1的事物,能用动作和点子图表示 “1”,并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数字“1”。 2.能在图片中寻找数量为1的事物,知道1不仅能表示单个个体,还能表示由多个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3.能用“1”表示生活中的事物以及身体动作、声音。1.2《认识2~5》 目标: 能够准确认识2~5这几个数字,理解其表示的数量含义。掌握2~5数字的形成,知晓相邻数字间的递增关系,能规范在田字格中书写2~5。 任务一:认识2~5 → 任务二:书写数字 → 1.能从图片中发现2 、4等数字,并能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2”“3”“4”“5”。 2.能用手指和画圈表示数字,掌握规范书写每个数字。1.3《2~5的分与合》 目标: 能理解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能熟练说出其分与合的情况。 任务一:5的分与合 → 任务二:2、3、4的分与合 → 1.能用小棒代替桃子进行分一分、摆一摆,并用分解式呈现5的分与合。 2.能通过摆三角形、圆片以及小棒等操作活动,知道2、3、4的分与合。1.4《认识6~9》 目标: 结合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6~9各数的过程,感知并掌握不同的数数方法,认识、会读、会写6~9各数并掌握顺序。 任务一:认识6~9 → 任务二:书写数字 → 1.能从不同方向以及不同方式去数小动物数量,并应用数字6、7、8、9表示。 2.能借助手指、圆等直观方式表示数字,并能规范书写数字6~9。1.5《拨一拨,说一说》 目标: 能够借助计数器,清晰理解5~9各数依次递增1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对6~9的认识。准确掌握6~9的数序,能熟练说出相邻数。 任务一:理解5~9各数依次递增1的关系 → 任务二:课堂活动 → 1.能在计数器上从5颗珠子依次拨到9颗珠子,感知5~9各数依次递增1的关系。 2.能分享生活中数字的应用和分小组合作摆图形并数数。1.6《6~9的分与合》 目标: 能够熟练掌握6~9的分解与组成,理解数的分合关系,为后续10以内加减法运算奠定基础。 任务一:6的分与合 → 任务二:8和7的分与合→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把6根小棒分成两部分,说出6的组成与分解。 2.能把8根、7根小棒分成两部分,说出8和7的组成与分解。 3.能动手摆9根小棒并表述其组成与分解;根据规则玩“看卡片,对口令”的游戏。1.7《认识0》 目标: 能准确理解0的两种含义,即表示没有和起点;能规范读写 0 ,并能在生活中识别和0有关的应用。 任务一:认识0 → 任务二:课堂活动 → 1.知道0表示没有和起点,并能规范书写数字0。 2.能说一说图片上0的作用,并能在生活中找一找能看到0的地方。1.8《比较》 目标: 能够准确数出图中物体(蜜蜂、蜻蜓、花朵)的数量,认识“=” “<”“>”符号,理解其含义,能正确读写并运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任务一:认识同样多 → 任务二:认识多与少 → 1.能用“=”表示蜜蜂和花朵同样多,认识等于号及其读法、含义。 2.能用“<”“>”符号表示蜜蜂、蜻蜓的多、少关系,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及其读法、含义。1.9《比大小》 目标: 进一步巩固对“=”“<”“>”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够规范、正确地书写这些符号;掌握多种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任务一:摆一摆,填一填 → 任务二:写一写 →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用“<”“>”符号表示两种图形的多、少关系。 2.能在描红和书写练习中掌握“=”“<”“>”的规范写法。 3.能通过摆一摆和数的分解比较6和9比较大小,还能分小组交流寻找其他比较方法。1.10《第几》 目标: 理解“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会区分“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任务一:认识第几 → 任务二:看图填数 → 任务三:课堂活动 → 1.能说出所有小动物的名次,并数出熊猫前后动物数量及场上动物总数。 2.能根据数序填数,并说出各数排在第几。 3.明确游戏规则,能与同伴玩“我来说,你来找”和“我来摆,你来猜”。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8 比较》教学设计课题 比较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教材分析 该部分教材通过生动的花园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数出蜜蜂、蜻蜓、花朵的数量,分别为3只、4只、3朵。在此基础上,借助一一对应的方法,直观呈现数量间的关系:蜜蜂和花朵数量同样多,用“3=3”表示,认识 “=”(等号)及读法;蜻蜓比蜜蜂多,用“4>3”表示,认识“>”(大于号)及读法;蜜蜂比蜻蜓少,用“3<4”表示,认识“<”(小于号)及读法。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此内容处于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的关键节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数和掌握数数技能后,对数概念的进一步深化拓展,为后续学习加减法运算、数的顺序、更大数的比较等知识奠定重要基础。在数的认知发展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构建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重要基石 。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学生能够准确数出图中物体(蜜蜂、蜻蜓、花朵)的数量,认识“=”“<”“>”符号,理解其含义,能正确读写并运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2.学习内容分析:紧密依托学生已有的数数和简单数量感知经验。学生此前能数出物体个数,本课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关注不同物体数量间的对比关系,是对数量认知从单一到多元比较的延伸。例如,学生先学会数出蜜蜂、蜻蜓、花朵的数量,进而比较它们数量的多少,深化对数量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加减法运算教学提供关键支撑。加减法本质是数量的变化和比较,理解数的大小关系有助于学生在加减法学习中明晰数量的增减变化。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更大数的大小比较、数的顺序等知识构建思维框架。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观察情境图、操作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数量,理解“=”“<”“>”符号的含义,掌握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难点 准确区分“<”和“>”符号,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理解数的大小比较的相对性。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1)数一数,填一填。(2)把相同数量的物体连一连。2.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开启一场奇妙的魔法花园之旅!在这个神秘的花园里,藏着好多有趣的小秘密呢。课件出示:师:在这个魔法花园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精灵。有一天,小精灵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聚会。蜜蜂小精灵们忙着采花蜜,蜻蜓小精灵们在空中欢快地飞舞,花朵小精灵们也绽放出美丽的笑脸。可是呀,小精灵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它们不知道到底是蜜蜂来得多,还是蜻蜓来得多,花朵的数量和蜜蜂比起来又怎么样呢。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精灵们解决这个难题吗?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魔法花园,仔细瞧一瞧,数一数,比一比,看看谁能最快帮小精灵们弄清楚数量的关系!板书课题:比较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学生:愿意。 通过此练习,能有效唤醒学生对数数这一基础技能的记忆,巩固学生对数量的直观感知,同时也为后续理解 “=” 符号所代表的数量相等关系做好铺垫。借助小精灵遇到数量比较难题的情节设置问题,将数学问题巧妙融入生动的故事场景,让学生产生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的意愿,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 “比较” 的主题。讲授新课 任务一:认识同样多师:小朋友们,让我们像数小棒一样,一个一个地数蜜蜂,看看有几只?课件出示:师:哪位勇敢的小朋友愿意来告诉大家,你数出蜜蜂有几只呀?师:你能数数蜻蜓和花朵各有多少吗?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看看蜜蜂和花朵,它们的数量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呢?师:你怎么知道蜜蜂和花朵同样多呢?请拿出课前准备的蜜蜂、花朵学具摆一摆,再跟同桌说一说。师巡视指导,并提问:怎样摆放才能方便比较?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观察上图,比一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一只蜜蜂对应一朵花,一个对一个,刚好对应完,不多也不少。师揭示:这时我们就可以说蜜蜂和花朵同样多。像这样一个对一个,对得整整齐齐的,这种方法叫作“一一对应”,在数学中会经常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比较物体的多少。有没有一种更简单的表示方法,让人一看就知道蜜蜂和花朵同样多?师:是的,在数学中,为了简明,常常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某些意思。“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写成 3 = 3,读作3等于3。课件出示:3=3 读作:3等于3师:这个符合叫做等于号,它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表示“同样多”,表示两边相等的意思,请跟老师一起读一读“3等于3”。 师:什么样的两个数比大小,我们可以用等号?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学生独自数一数。学生:蜜蜂有3只。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回答:蜻蜓有4只,花有3朵。学生:蜜蜂和花朵同样多。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摆一摆。学生:一只蜜蜂对应一朵花,一只蜜蜂对应一朵花……学生:可以用“=”。学生齐读:3等于3。学生:前后两个数相同。 引导学生像数小棒一样数蜜蜂数量,借助熟悉的数数方式,巩固数数技能,为后续比较数量关系奠定基础。让学生自主数出蜜蜂、蜻蜓和花朵数量,培养观察和数数能力,同时激发参与积极性。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蜜蜂和花朵数量关系,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并交流,培养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能力。强调“怎样摆放方便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引出“一一对应”思想,使学生直观理解同样多的概念。介绍用 “=” 表示同样多,符合数学简洁性要求。让学生认识等于号及其读法、含义,将直观数量关系抽象为数学符号表达,初步建立符号意识,为后续学习数的大小比较符号做铺垫。 任务二:认识多与少师:那蜻蜓和蜜蜂比,谁多谁少呢?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展示: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得出:一只蜻蜓对一只蜜蜂,一只蜻蜓对一只蜜蜂,一只蜻蜓对一只蜜蜂,一一对应后,蜻蜓有剩余,所以蜻蜓比蜜蜂多。师:你能像刚才学“同样多”那样,用简洁的方式来表示吗?师:因为蜻蜓比蜜蜂多,在数学里,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4只蜻蜓比3只蜜蜂多,就写成 4 > 3,读作4大于3。这个符合叫做大于号。课件出示:师:大家看,大于号开口朝着4,尖尖朝着3,开口朝着的数大,尖尖对着的数小。课件出示:师:请跟老师一起读一读“4大于3”。师:蜻蜓比蜜蜂多,还可以怎么说?课件出示:师:观察顺序不一样,表述也不一样。课件出示:师:你能用简洁的方式来表示蜜蜂比蜻蜓少吗? 师:对啦,蜜蜂比蜻蜓少,我们就用“<”表示,写成3 < 4,读作3小于4。这个符合叫做小于号。课件出示:师:“<”和“>”长得很像,可别弄混啦,开口朝着大的数,尖尖对着小的数。课件出示:师:请跟老师一起读一读“3小于4”。师:请小朋友们观察3=3、4>3、3<4,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师:生活中的物体有不相等的吗?你能像“____比____多”或“____比____少”这样说一说吗?并尝试用“=”“<”“>”表示。 学生独自摆一摆,然后展示反馈:蜻蜓多,蜜蜂少。学生自由说说。学生:可以用“>”。学生齐读:4大于3。学生:蜜蜂比蜻蜓少。学生:可以用“<”。学生齐读:3小于4。学生1:3=3表示的是相等关系,即两边数量一样多。学生2:4 >3表示的是大于关系,4的数量比3多。学生3:3<4表示的是小于关系,3的数量比4少。学生自由说说。 让学生用“一一对应”方法摆一摆蜻蜓和蜜蜂,自主探究数量差异,培养自主探索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表达发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对“一一对应”比较方法的运用。 依次介绍“>”“<”符号表示多与少的关系,结合具体数量说明符号写法、读法及含义。通过形象描述符号特征(开口朝大数,尖尖对小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突破区分和运用符号的难点。 让学生观察式子找不同,加深对三种符号及数量关系的理解。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不相等物体并表达,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练习 1.小兔的只数和哪堆萝卜同样多,圈出来。2.在( )里填上“多”“少”或“同样多”。3.填一填,比一比。4.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说。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板书 比 较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 【课后提升类作业】 1.一只松鼠一个松果,松果够吗?2.比一比,填一填。3.数一数,比一比,填一填。4.比一比,写一写(1)画○,使○和△同样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画□,使□比☆少2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实践类作业】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找一找生活中可以用“=”“<”“>”表示大小关系的例子,比如家里不同水果的数量比较,第二天来和同学们分享。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西师大版一上1.8《比较》(教案).doc 西师大版一上数学第一单元《0~9的认识》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