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人教版(2024) 三年级上册(2024) 三 毫米、分米和千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 人教版(2024) 三年级上册(2024) 三 毫米、分米和千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教案

资源简介

《分米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是介于米和厘米之间的长度单位,认识分米能完善学生的长度单位体系,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千米等知识奠定基础,也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认识厘米、米和毫米,能借助手势表示其长度。但建立分米的表象仍需直观操作和体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易混淆。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分米的实际意义。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发现厘米与米之间的单位差异,提出使用分米的需求。
2. 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明确分米与厘米、米的位置关系。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分米产生的意义,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分米作单位更合适。
2. 思考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分米的长度,以及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2. 能够清晰地表达用分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明确分米在长度单位体系中的地位。
2. 掌握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熟练进行换算。
3. 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物体长度的测量。
难点
1.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准确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2. 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和表示物体长度。
3. 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能灵活运用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1分米长的纸条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与问题 复习导入
(1)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题目“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香皂盒长约1( )”,提问学生:“同学们,思考一下应该填什么长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
(2) 当学生发现1米太长,1厘米又太短时,教师进一步提问:“那有没有一个合适的长度单位可以用来表示香皂盒的长度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3) 教师展示一些长度在米和厘米之间的物体图片,如铅笔、文具盒等,让学生再次感受用米或厘米表示这些物体长度的不便。
(4) 教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在米和厘米之间的长度单位——分米。”在黑板上写下课题。
(5) 教师提问:“大家之前听说过分米吗?能说一说你对分米的了解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分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7) 教师展示一些用分米作单位的实际例子,如书桌的高度、窗户的宽度等,让学生对分米有初步的印象。
(8)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可能用分米作单位的物体,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1. 思考并回答长度单位填空问题。
2. 观察图片,感受用米或厘米表示物体长度的不便。
3. 分享对分米的了解。
4. 观察生活实例,初步认识分米。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
问题思考:☆☆☆
兴趣激发:☆☆☆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和实际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引入分米的概念,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与发现 引出分米的概念 概念讲解
(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的内容,提问:“你们听说过分米吗?知道什么时候用分米吗?”引导学生交流。
(2)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趁机指出:“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并在黑板上写下“分米(dm)”。
(3) 教师展示一些用分米作单位的测量工具,如分米尺,让学生直观认识。
(4) 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能会用到分米作单位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加深对分米应用的理解。
(5)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分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6) 教师展示一些用分米表示长度的物体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长度是否适合用分米作单位,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师总结分米的概念和应用范围,强调分米是一个重要的长度单位。
(8) 教师鼓励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积极探索分米的更多知识。 1. 交流对分米的了解和使用场景。
2. 观察分米尺,直观认识分米。
3. 思考并回答生活中用分米作单位的地方。
4. 判断图片中物体长度是否适合用分米作单位。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
应用思考:☆☆☆
判断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分米的概念和产生背景,明确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奠定基础。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直观感受
(1) 教师说:“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吗?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让学生动手操作。
(2) 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趁机指出:“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1分米=10厘米。”在黑板上写下“1分米=10厘米”。
(3) 教师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0厘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4) 教师说:“现在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引导学生借助直尺,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
(5)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手势表示情况,对不准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
(6) 教师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势,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比较,进一步明确1分米的长度。
(7) 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8)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展示一些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实物,如粉笔、手机等,让学生再次感受1分米的长度。 1. 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
2. 用手指比划和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3. 小组讨论并汇报生活中约1分米长的物体。
4. 观察实物,感受1分米的长度。
评价任务 操作准确:☆☆☆
手势表达:☆☆☆
实例列举:☆☆☆
设计意图 通过在直尺上找、用手指比划、手势表示和列举生活实例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1分米的长度,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米和分米的进率 探究推理
(1) 教师提问:“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让学生先自己猜想、推理。
(2) 教师说:“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直尺测量1米的长度,看看里面有几个1分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3)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操作情况,观察学生的测量方法和讨论过程,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4) 教师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的验证结果和推理过程。预设学生回答:“因为1米=100厘米,100厘米中有10个10厘米,也就是10个1分米,是10分米。”
(5)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演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6)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米=10分米”,并强调这是长度单位之间的重要换算关系。
(7) 教师提问:“现在大家能理解为什么1米等于10分米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交流。
(8) 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总结米和分米的进率关系,强调在换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1. 猜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并推理。
2. 小组合作,用直尺测量验证猜想。
3. 代表小组汇报验证结果和推理过程。
4. 观看课件演示,理解米和分米的进率。
评价任务 猜想推理:☆☆☆
合作验证:☆☆☆
理解掌握:☆☆☆
设计意图 通过猜想、推理和小组合作验证,让学生自主探究米和分米的进率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能力。
简单的单位换算 练习巩固
(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例1的题目,说:“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这些题目,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
(2)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做题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的进率进行换算。
(3) 教师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预设学生回答:“1厘米是10毫米,3厘米是3个10毫米,所以3厘米=30毫米。”“10厘米是1分米,70厘米里面有7个10厘米,所以70厘米=7分米。”
(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讲解,强调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步骤,如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要乘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要除以进率。
(5) 教师出示一些类似的单位换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6) 教师再次巡视,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对仍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 教师请学生汇报练习结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8) 教师总结单位换算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强调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进行单位换算。 1. 独立完成单位换算题目。
2. 展示答案和解题思路。
3. 完成巩固练习。
4. 汇报练习结果,接受教师评价。
评价任务 练习准确:☆☆☆
思路清晰:☆☆☆
巩固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和交流,让学生掌握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系统归纳
(1) 教师说:“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2)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交流情况,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教师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预设学生回答:“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4) 教师在黑板上整理并写下这些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换算体系。
(5) 教师说:“把‘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把‘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的末尾去掉几个0。”总结单位换算的简便方法。
(6) 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如3米等于多少分米、50毫米等于多少厘米等,让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进行换算练习。
(7)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强调在换算时要注意进率和小数点的位置。
(8) 教师再次强调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准确运用这些关系。 1. 思考并小组交流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 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 运用方法进行换算练习。
4. 接受教师评价和反馈。
评价任务 关系总结:☆☆☆
方法掌握:☆☆☆
练习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交流和总结,让学生系统地归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掌握单位换算的简便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巩固与应用 课堂练习 综合巩固
(1) 教师布置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2题,说:“同学们,完成这些单位换算题目,检验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做题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变化。
(3) 教师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进行全班交流,然后进行评价和讲解,强调正确的换算方法。
(4) 教师布置“做一做”第3题,说:“这是一个实际问题,需要大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5) 教师再次巡视,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解题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引导。
(6) 教师请学生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分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7) 教师出示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5题,让学生按要求画线段,巩固用分米测量和表示长度的技能。
(8) 教师对学生的线段绘制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表扬绘制准确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提高绘图能力。 1. 独立完成单位换算题目。
2. 思考并解答实际问题。
3. 按要求画线段。
4. 接受教师评价和鼓励。
评价任务 换算准确:☆☆☆
解题合理:☆☆☆
绘图规范:☆☆☆
设计意图 通过有层次的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分米的认识、单位换算和测量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与评价 课堂总结
(1) 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 当学生回答学会了分米的认识、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用分米测量物体长度等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
(3)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从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小组合作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4)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记录下来,并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
(5) 教师再次强调分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测量,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6) 教师宣布下课,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7)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8) 教师整理教学资料,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 回顾本节课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倾听教师总结和评价。
3. 记录课后作业。
4. 接受教师的鼓励和要求。
评价任务 知识总结:☆☆☆
表现评价:☆☆☆
作业接受:☆☆☆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4题和第23页“练习五”第6 - 8题。
2. 测量家中3种不同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记录下来,并换算成厘米和米。
3. 填空:4分米=( )厘米,90分米=( )米。
拓展作业
1.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米作单位,并记录下来,思考为什么用分米作单位更合适。
2. 尝试用分米制作一个简单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分米尺,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分米(dm)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长度单位换算:大单位化小添0,小单位化大去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引入分米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让学生通过在直尺上找、用手势表示、小组合作验证等活动,亲身体验和探究,较好地建立了1分米的长度观念,理解了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观念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感知不够准确。
2. 在单位换算教学中,少数学生对大单位和小单位的换算方法理解不够透彻,容易出现错误。
3.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拓展作业的交流和展示时间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