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分米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2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是介于米和厘米之间的长度单位,认识分米能完善学生的长度单位体系,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千米等知识奠定基础,也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认识厘米、米和毫米,能借助手势表示其长度。但建立分米的表象仍需直观操作和体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易混淆。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分米的实际意义。课时教学目标观察现实世界1. 观察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发现厘米与米之间的单位差异,提出使用分米的需求。2. 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明确分米与厘米、米的位置关系。思考现实世界1. 思考分米产生的意义,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分米作单位更合适。2. 思考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表达现实世界1.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分米的长度,以及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2. 能够清晰地表达用分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明确分米在长度单位体系中的地位。2. 掌握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熟练进行换算。3. 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物体长度的测量。难点1.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准确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2. 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和表示物体长度。3. 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能灵活运用换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1分米长的纸条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境与问题 复习导入(1)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题目“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香皂盒长约1( )”,提问学生:“同学们,思考一下应该填什么长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2) 当学生发现1米太长,1厘米又太短时,教师进一步提问:“那有没有一个合适的长度单位可以用来表示香皂盒的长度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3) 教师展示一些长度在米和厘米之间的物体图片,如铅笔、文具盒等,让学生再次感受用米或厘米表示这些物体长度的不便。(4) 教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在米和厘米之间的长度单位——分米。”在黑板上写下课题。(5) 教师提问:“大家之前听说过分米吗?能说一说你对分米的了解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分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7) 教师展示一些用分米作单位的实际例子,如书桌的高度、窗户的宽度等,让学生对分米有初步的印象。(8)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可能用分米作单位的物体,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1. 思考并回答长度单位填空问题。2. 观察图片,感受用米或厘米表示物体长度的不便。3. 分享对分米的了解。4. 观察生活实例,初步认识分米。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问题思考:☆☆☆兴趣激发:☆☆☆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和实际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引入分米的概念,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探究与发现 引出分米的概念 概念讲解(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的内容,提问:“你们听说过分米吗?知道什么时候用分米吗?”引导学生交流。(2)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趁机指出:“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并在黑板上写下“分米(dm)”。(3) 教师展示一些用分米作单位的测量工具,如分米尺,让学生直观认识。(4) 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能会用到分米作单位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加深对分米应用的理解。(5)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分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6) 教师展示一些用分米表示长度的物体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长度是否适合用分米作单位,巩固所学知识。(7) 教师总结分米的概念和应用范围,强调分米是一个重要的长度单位。(8) 教师鼓励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积极探索分米的更多知识。 1. 交流对分米的了解和使用场景。2. 观察分米尺,直观认识分米。3. 思考并回答生活中用分米作单位的地方。4. 判断图片中物体长度是否适合用分米作单位。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应用思考:☆☆☆判断准确:☆☆☆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分米的概念和产生背景,明确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奠定基础。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直观感受(1) 教师说:“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吗?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让学生动手操作。(2) 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趁机指出:“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1分米=10厘米。”在黑板上写下“1分米=10厘米”。(3) 教师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0厘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4) 教师说:“现在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引导学生借助直尺,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5)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手势表示情况,对不准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6) 教师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势,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比较,进一步明确1分米的长度。(7) 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汇报。(8)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展示一些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实物,如粉笔、手机等,让学生再次感受1分米的长度。 1. 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2. 用手指比划和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3. 小组讨论并汇报生活中约1分米长的物体。4. 观察实物,感受1分米的长度。评价任务 操作准确:☆☆☆手势表达:☆☆☆实例列举:☆☆☆设计意图 通过在直尺上找、用手指比划、手势表示和列举生活实例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1分米的长度,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米和分米的进率 探究推理(1) 教师提问:“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让学生先自己猜想、推理。(2) 教师说:“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直尺测量1米的长度,看看里面有几个1分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3)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操作情况,观察学生的测量方法和讨论过程,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4) 教师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的验证结果和推理过程。预设学生回答:“因为1米=100厘米,100厘米中有10个10厘米,也就是10个1分米,是10分米。”(5)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演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6)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米=10分米”,并强调这是长度单位之间的重要换算关系。(7) 教师提问:“现在大家能理解为什么1米等于10分米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交流。(8) 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总结米和分米的进率关系,强调在换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1. 猜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并推理。2. 小组合作,用直尺测量验证猜想。3. 代表小组汇报验证结果和推理过程。4. 观看课件演示,理解米和分米的进率。评价任务 猜想推理:☆☆☆合作验证:☆☆☆理解掌握:☆☆☆设计意图 通过猜想、推理和小组合作验证,让学生自主探究米和分米的进率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能力。简单的单位换算 练习巩固(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例1的题目,说:“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这些题目,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2)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做题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的进率进行换算。(3) 教师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预设学生回答:“1厘米是10毫米,3厘米是3个10毫米,所以3厘米=30毫米。”“10厘米是1分米,70厘米里面有7个10厘米,所以70厘米=7分米。”(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讲解,强调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步骤,如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要乘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要除以进率。(5) 教师出示一些类似的单位换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6) 教师再次巡视,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对仍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 教师请学生汇报练习结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8) 教师总结单位换算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强调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进行单位换算。 1. 独立完成单位换算题目。2. 展示答案和解题思路。3. 完成巩固练习。4. 汇报练习结果,接受教师评价。评价任务 练习准确:☆☆☆思路清晰:☆☆☆巩固效果:☆☆☆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和交流,让学生掌握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系统归纳(1) 教师说:“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2)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交流情况,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 教师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预设学生回答:“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4) 教师在黑板上整理并写下这些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换算体系。(5) 教师说:“把‘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把‘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的末尾去掉几个0。”总结单位换算的简便方法。(6) 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如3米等于多少分米、50毫米等于多少厘米等,让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进行换算练习。(7)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强调在换算时要注意进率和小数点的位置。(8) 教师再次强调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准确运用这些关系。 1. 思考并小组交流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2. 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3. 运用方法进行换算练习。4. 接受教师评价和反馈。评价任务 关系总结:☆☆☆方法掌握:☆☆☆练习应用:☆☆☆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交流和总结,让学生系统地归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掌握单位换算的简便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巩固与应用 课堂练习 综合巩固(1) 教师布置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2题,说:“同学们,完成这些单位换算题目,检验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2)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做题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变化。(3) 教师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进行全班交流,然后进行评价和讲解,强调正确的换算方法。(4) 教师布置“做一做”第3题,说:“这是一个实际问题,需要大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让学生思考并解答。(5) 教师再次巡视,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解题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引导。(6) 教师请学生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分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7) 教师出示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5题,让学生按要求画线段,巩固用分米测量和表示长度的技能。(8) 教师对学生的线段绘制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表扬绘制准确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提高绘图能力。 1. 独立完成单位换算题目。2. 思考并解答实际问题。3. 按要求画线段。4. 接受教师评价和鼓励。评价任务 换算准确:☆☆☆解题合理:☆☆☆绘图规范:☆☆☆设计意图 通过有层次的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分米的认识、单位换算和测量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与评价 课堂总结(1) 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 当学生回答学会了分米的认识、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用分米测量物体长度等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3)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从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小组合作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4)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记录下来,并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5) 教师再次强调分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测量,提高数学应用能力。(6) 教师宣布下课,结束本节课的教学。(7)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8) 教师整理教学资料,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 回顾本节课内容,分享学习收获。2. 倾听教师总结和评价。3. 记录课后作业。4. 接受教师的鼓励和要求。评价任务 知识总结:☆☆☆表现评价:☆☆☆作业接受:☆☆☆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4题和第23页“练习五”第6 - 8题。2. 测量家中3种不同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记录下来,并换算成厘米和米。3. 填空:4分米=( )厘米,90分米=( )米。拓展作业1.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米作单位,并记录下来,思考为什么用分米作单位更合适。2. 尝试用分米制作一个简单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分米尺,并与同学交流分享。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分米(dm)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长度单位换算:大单位化小添0,小单位化大去0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引入分米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让学生通过在直尺上找、用手势表示、小组合作验证等活动,亲身体验和探究,较好地建立了1分米的长度观念,理解了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1. 在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观念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感知不够准确。2. 在单位换算教学中,少数学生对大单位和小单位的换算方法理解不够透彻,容易出现错误。3.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拓展作业的交流和展示时间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