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5 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5 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教案

资源简介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5章 一次函数
5.5 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包括通过实验数据判断两个变量是否近似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并求出函数表达式;利用一次函数图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相遇问题等;以及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如运费最小化、温度单位换算等。
内容解析
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应用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与科学实验中。本节课通过多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函数关系,建立模型,并运用图像与代数方法进行分析与求解。重点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 目标
能通过实验数据判断两个变量是否近似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并求出函数表达式。
能利用一次函数图像解决最值问题、相遇问题等实际应用问题。
能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如最小运费、最优选择等。
2. 目标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提取数据,通过描点、观察图像判断函数类型,并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表达式。学生将进一步掌握如何利用函数图像分析问题,如求交点、最值等,并能将几何问题与函数图像结合,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最终,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建模与应用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判断函数类型的困难:学生可能难以从散点图中准确判断是否满足一次函数关系,需通过多组数据训练其观察与判断能力。
待定系数法的运用不熟练:部分学生在代入点求 时容易出错,需加强计算训练。
图像与代数方法结合不灵活:学生可能习惯于代数计算,忽视图像直观性,需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其综合运用两种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二)合作探究1
探究1: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函数类型并建立模型
教师出示生物学家测量的7条成熟雄性鲸的吻尖到喷水孔的长度x(m)与全长y(m)的数据:
x(m) 1.78 1.91 2.06 2.32 2.59 2.82 2.95
y(m) 10.00 10.25 10.72 11.52 12.50 13.16 13.90
问题提出:
"同学们,观察这组数据,你们认为x和y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函数关系?"
学生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坐标系中描出各点(1.78,10.00)、(1.91,10.25)、(2.06,10.72)、(2.32,11.52)、(2.59,12.50)、(2.82,13.16)、(2.95,13.90)。
追问1:
"观察这些点的分布,它们呈现出什么特征?是否近似在一条直线上?"
预期回答: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说明x和y之间可能近似满足一次函数关系。
追问2:
"如果这是一次函数关系,我们应该如何求出这个函数表达式?"
预期回答:
学生回忆待定系数法,知道需要选择两个点来建立方程组。
深入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选择哪两个点来确定这条直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
有些学生可能选择第一个点和最后一个点,有些可能选择中间的点。教师引导比较不同选择对结果的影响。
教师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选择分布较为均匀、能够代表整体趋势的点。比如点(1.91,10.25)和(2.59,12.50),它们的位置大致在数据范围的中间区域。"
计算过程:
设函数为 ,代入点(1.91,10.25)和(2.59,12.50):
解得:
所以函数表达式为:
验证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他点的x值代入函数表达式,计算理论值并与实际值比较:
"当x=2.82时,y=3.31×2.82+3.93≈9.34+3.93=13.27,与实际值13.16相差0.11"
"这说明用一次函数来刻画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近似的,在实际应用中这种近似是允许的。"
设计意图:
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强调"近似"概念,让学生理解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对应目标1:能通过实验数据判断两个变量是否近似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并求出函数表达式。
(四)合作探究2
探究2:利用一次函数解决优化问题
呈现实际问题:"要从甲、乙两仓库向A、B工地运送水泥。已知甲仓库可运出100吨水泥,乙仓库可运出80吨水泥;A工地需70吨水泥,B工地需110吨水泥。两仓库到两工地的路程和运费如下表:"
工地 甲仓库路程(km) 乙仓库路程(km) 甲仓库运费(元/吨·km) 乙仓库运费(元/吨·km)
A 20 15 1.2 1.2
B 25 20 1.0 0.8
问题提出:
"设甲仓库运往A工地水泥x吨,请建立总运费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分步引导:
"甲仓库运往A工地x吨,那么甲仓库运往B工地多少吨?"
(100 - x)吨
"A工地需要70吨,甲仓库已经供应了x吨,那么乙仓库需要向A工地供应多少吨?"
(70 - x)吨
"乙仓库总共可运出80吨,已经向A工地供应了(70 - x)吨,那么向B工地供应多少吨?"
[80 - (70 - x)] = (10 + x) 吨
"现在请计算各段的运费:"
甲→A:1.2 × 20 × x = 24x
甲→B:1.0 × 25 × (100 - x) = 2500 - 25x
乙→A:1.2 × 15 × (70 - x) = 1260 - 18x
乙→B:0.8 × 20 × (10 + x) = 160 + 16x
"总运费y是多少?"
追问1:
"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需要考虑哪些约束条件?"
学生思考:
甲仓库运往A工地的量x ≥ 0
甲仓库运往B工地的量100 - x ≥ 0 x ≤ 100
乙仓库运往A工地的量70 - x ≥ 0 x ≤ 70
乙仓库运往B工地的量10 + x ≥ 0 x ≥ -10(自然满足)
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0 ≤ x ≤ 70
追问2:
"观察函数y = -3x + 3920,这是一个什么函数?它的增减性如何?"
预期回答:
这是一次函数,k = -3 < 0,所以y随x的增大而减小。
追问3:
"那么,当x取什么值时,总运费y最小?最小运费是多少?"
预期回答:
因为y随x增大而减小,所以当x取最大值70时,y最小。
y = -3 × 70 + 3920 = -210 + 3920 = 3710(元)
验证与反思:
"请说明此时各仓库向各工地的运输方案:"
甲仓库:运往A工地70吨,运往B工地30吨
乙仓库:运往A工地0吨,运往B工地80吨
"这个方案是否满足所有工地的需求?"
A工地:70 + 0 = 70吨(满足)
B工地:30 + 80 = 110吨(满足)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解问题背景、定义变量、建立函数模型、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利用函数性质求最优解、验证解的合理性等。对应目标2和3:能利用一次函数图像解决最值问题,能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其他教学环节保持不变,以下部分与之前相同)
(三)巩固练习1
练习1
通过实验获得u, v两个变量的各对应值如下表:
u 0 0.5 1 1.5 2 2.5 3 4
v 50 100 155 207 260 290 365 470
判断变量u, v是否满足或近似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式。如果是,求v关于u的函数式。
答案:
近似满足一次函数关系,v = 105u + 50
练习2
利用上面得到的函数式,求当u = 2.2时函数v的值。
答案:
v = 105 × 2.2 + 50 = 281
(五)典例分析
例1
小聪和小慧分别从古刹和塔林出发,相约在飞瀑见面。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车速为30 km/h;小慧骑电动自行车从塔林出发,车速为20 km/h。小慧出发时离古刹10 km。
求:(1)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草甸在古刹35 km处)
(2)当小聪到达飞瀑时(飞瀑在古刹45 km处),小慧离飞瀑还有多少千米?
解:
设经过t小时,小聪离古刹的距离为s = 30t,小慧离古刹的距离为s = 20t + 10。
(1)联立方程:
因为30 < 35,所以还未过草甸。
(2)小聪到达飞瀑时,s = 45,代入s = 30t得t = 1.5
此时s = 20 × 1.5 + 10 = 40
所以小慧离飞瀑还有45 - 40 = 5 km
设计意图:
通过行程问题培养学生利用函数图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数形结合思想,对应目标2。
(六)巩固练习
求方程组
的解。
答案:x = -2, y = 4
某公司推销员月报酬方案如下:
A方案:每月3280元基本工资,另加销售额的2%作为奖金
B方案:每月2840元基本工资,另加销售额的4%作为奖金
请问销售额为多少时,两种方案报酬相同?
答案:
设销售额为x元,
3280 + 0.02x = 2840 + 0.04x
解得x = 22000元
某商场要印制商品宣传材料,甲印刷厂的收费标准是:每份材料收1元印制费,另收1500元制版费;乙印刷厂的收费标准是:每份材料收2.5元印制费,不收制版费。
(1)分别写出两厂的收费y(元)与印制数量x(份)之间的关系式。
(2)印制800份宣传材料时,选择哪一家印刷厂比较合算?
(3)商场计划花费3000元用于印刷宣传材料,找哪一家印刷厂能印制宣传材料多一些?
答案:
(1)甲厂:y = x + 1500;乙厂:y = 2.5x
(2)甲厂:800 + 1500 = 2300元;乙厂:2.5 × 800 = 2000元,选择乙厂
(3)甲厂:3000 = x + 1500 x = 1500份;乙厂:3000 = 2.5x x = 1200份,选择甲厂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类型的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建立函数模型、求最值、解方程组的综合能力,对应目标3。
(七)归纳总结
知识点 方法说明
判断一次函数关系 描点观察是否近似直线
求函数表达式 待定系数法
利用图像求交点 解方程组或观察图像交点
求最值 分析函数增减性或图像趋势
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 确定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
(八)感受中考
(2024·浙江) 某快递公司收费标准为:首重1kg内10元,每续重1kg加2元。写出收费y(元)与重量x(kg)的函数关系式。
答案:
(2024·杭州) 直线y = 2x - 3与y = -x + 6的交点坐标为______。
答案:(3, 3)
(2025·宁波) 某商品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为每件60元,每天可售出100件。若每降价1元,每天多售出10件。求日利润y与降价x元的函数关系式。
答案:
(2025·温州) 某温度计显示摄氏温度C与华氏温度F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已知0°C = 32°F,100°C = 212°F,求F关于C的函数表达式。
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中考真题训练,帮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提升应考能力,增强学习动力。
(九)小结梳理
知识点 关联内容
一次函数的判断与求解 描点法、待定系数法
函数图像的应用 交点、最值、行程问题
实际问题的建模与优化 运费、报酬、印刷成本等问题
数形结合思想 图像与代数方法互补
(十)布置作业
必做题
教材P183 作业题A组第1、2题
教材P187 作业题B组第4题
选做题
教材P188 探索题:弹簧测力计实验报告
自学"摄氏与华氏温度转换"的历史背景,写一篇数学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
(课后填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