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5.2 认识函数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5.2 认识函数 教案

资源简介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一次函数》
5.2 认识函数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认识函数",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以及函数值的求法和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并初步掌握函数的表示与简单应用。
内容解析
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跳远距离与助跑速度、报酬与工作时间、气温与时间等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关系,进而抽象出函数的定义。教学中强调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后续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打下基础。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理解函数的定义,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能根据函数表达式求函数值,并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目标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识别生活中的函数关系,理解"唯一确定"的含义,能通过解析式、表格或图象表示函数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函数值计算和自变量范围分析。教学中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函数概念理解困难:学生容易将"变量关系"与"函数关系"混淆,需通过多个实例对比强化"唯一确定"这一核心特征。
自变量取值范围忽略:学生在求函数值时容易忽略自变量的实际意义,导致取值范围错误。
图象法理解不深:学生可能难以从图象中准确读取函数值,需加强图象与实际情境的关联训练。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跳远的距离公式为 (),其中 随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公式,思考跳远距离 是由哪个量决定的?
生: 是由助跑速度 决定的。
师:很好!那么当 变化时, 会怎样变化?
生: 也会随着变化。
问题2
小明哥哥工作 小时,报酬 元,填写下表并回答 是否随 变化?
工作时间 时 6 8 12 16 24 ... t ...
报酬 / 元 120 160 240 320 480 ... 20t ...
师:请同学们计算并填写表格,观察 和 之间的关系。
生: 总是 的20倍。
师:那么 是否随 的变化而变化?
生:是的, 越大, 也越大。
问题3
图5-3是杭州市某天气温变化图,气温 是否随时间 变化?为什么?
师:观察这个气温图,你能说出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的气温吗?
生:比如在16时,气温是36℃。
师:那么对于每一个时间点,气温是否都有唯一确定的值?
生:是的,从图象可以看出每个时间点对应一个气温值。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不同背景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初步感知"函数"的特征。问题1从物理公式引入,问题2从经济问题展开,问题3通过图象分析,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为后续定义函数做铺垫,对应目标1。
(二)合作探究1
(二)合作探究1
探究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辨析
教师出示以下函数表达式:
问题:请判断这些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预期回答:
:是正比例函数,也是特殊的一次函数(),比例系数 。
:是一次函数,,,但不是正比例函数(因为 )。
:不是一次函数,因为自变量 在分母上,不满足 的形式。
:可化简为 ,是一次函数,,,不是正比例函数。
:不是一次函数,因为含有 项。
追问1:
正比例函数是否一定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是否一定是正比例函数?
引导学生归纳:
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当 时),但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当 时)。
追问2:
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中,为什么要求 ?若 ,函数变成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
若 ,则 ,是常函数,不再具有“变化”的特征,因此不属于一次函数。
(三)巩固练习1
某市水费为2.9元/立方米,用水量 立方米,水费 元,写出函数表达式并求 时的函数值。
答:, 元
知识点:解析法表示函数关系
骑自行车30分钟,热量消耗 与体重 的关系如图,求 和 时的 值。
答:从图象可得, 时 焦; 时 焦
知识点: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
(四)合作探究2
探究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一次函数模型
问题1:
某农场每平方米种植玉米6株。设种植面积为 (m ),玉米株数为 (株),你能写出 与 的关系式吗?它是函数吗?属于哪一类函数?
学生回答:
,是函数,且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2:
正方形的周长 与面积 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若是,是否为一次函数?
引导学生分析:
设边长为 ,则 ,。
由 ,代入得 。
∴ 是 的函数,但不是一次函数(是二次函数)。
问题3:
等腰三角形 的周长为16 cm,腰长为 cm,底边长为 cm。写出 关于 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其类型。
学生尝试:
由周长公式:,得 。
∴ 是 的一次函数,但不是正比例函数。
追问:
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
研究3:归纳一次函数的建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识别问题中的变量与常量;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式;
将等式化为 的形式;
判断是否为一次函数,并确定 和 的值;
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要符合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函数模型,理解一次函数的本质特征,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同时强化对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识,对应目标1、2。
(五)典例分析
例1
潮汐高度 与时间 的函数图象如图5-4所示:
(1)判断 是否为 的函数;
(2)求 时的函数值;
(3)一天内潮高为200 cm的次数。
解:
(1)在 的范围内,任意取一个 的值 时,过点 作 轴的垂线,垂线和图象有唯一的公共点 ,也就是潮高 有唯一的确定值 ,所以潮高 是时间 的函数。
(2)过点 作 轴的垂线,交图象于点 。所以当 时,函数值为 cm。
(3)过点 作垂直于 轴的直线,交图象于 三点,所以一天内有3次潮高为200 cm。
设计意图
通过图象分析强化函数定义的理解和图象法的应用。培养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对应目标3。
(六)巩固练习
电费 (元),求 时的 值。
答: 元
知识点:函数值的计算
求 在 时的值。
答:
知识点:函数值的计算
高为6 cm,底边 cm,面积 cm ,求 和 时的 值。
答: 时, cm ; 时, cm
知识点:函数值的计算
函数 ,求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
答:
知识点: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类型的练习巩固函数值的求法和实际意义的理解。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分式函数等不同类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函数概念,对应目标3。
(七)归纳总结
知识点 说明
函数的定义 唯一确定对应关系
函数的表示方法 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函数值的求法 代入解析式或查表、读图
自变量取值范围 实际意义与数学意义结合
(八)感受中考
(2024·浙江)若 ,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答:
知识点:分式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
(2024·杭州)某商品单价为 元,销量 件,收入 ,若 元, 件,则 ______。
答:2000元
知识点:函数值的计算
(2025·宁波)如图为某车行驶路程 与时间 的关系,求 时的 值。
答:60 km
知识点:图象法求函数值
(2025·温州)已知 ,当 时,______。
答:7
知识点:函数值的计算
设计意图
通过中考真题训练,帮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提升应考能力。题目涵盖函数值的计算、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等核心知识点,检验学习成果。
(九)小结梳理
知识点 关联内容
函数定义 变量关系、唯一确定性
表示方法 解析式、表格、图象
函数值 代入、查表、读图
自变量范围 实际约束、数学意义
(十)布置作业
必做题
教材P158 作业题A组第1、2题
第1题:电费问题,巩固函数表达式和函数值的计算
第2题:函数值计算,巩固函数概念
教材P161 作业题A组第1、2题
第1题:直角三角形角度关系,理解函数关系
第2题:加油费用问题,巩固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取值范围
选做题
教材P159 B组第4题
停车收费问题,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教材P162 B组第4题
钢筋折弯问题,巩固函数表达式和函数值的计算
五、教学反思
(课后填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