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1 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目标】1.学会用简单的调查方法(举手、投票、符号记录)收集数据。2.能用统计表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解决问题。3.通过真实情境体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增强数据意识。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如“正”字记录法。【教学难点】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购买方案,联系实际价格进行预算分配。【教学准备】水果图片(苹果、橘子、香蕉、葡萄)。调查表、记录纸、价格表。【教学方法】教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学法:合作交流法、自主学习法。一、情境导入展示教材相应课时情境图。师:班级举办国庆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买什么水果?各买多少呢?学生讨论需求,引出问题:如何调查全班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二、探究新知1.讨论调查方法。师: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全班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学生讨论提出方法:(1)举手统计(如每人选择一种,最喜欢苹果的举手)。(2)写小纸条投入对应盒子(每个盒子表示一种水果)。(3)每人分别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再分类整理。调查数据的记录方法:①画“√”记录(一个“√”代表1人)。②画“正”字记录(一个正字有五笔,每一笔代表1人)。2.收集数据(实践操作)。(1)选择一种方法(如“正”字记录法)开展调查。(2)分工:1人报水果名称,1人记录,其他同学依次回答。3.整理数据。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三年级( )班同学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月 日种类 合计 苹果 橘子 香蕉 葡萄记录方式 正正正正 正 正人数 20 7 4 5 3 4.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问:(1)最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少?(最喜欢苹果的人数最多,最喜欢葡萄的人数最少)(2)一共调查了多少人?你是怎样算出来的?〔一共调查了7+4+6+3=20(人)〕5.制订购买方案(联系生活)。(1)出示水果价格(假设):苹果10元/千克,橘子6元/千克,香蕉8元/千克,葡萄16元/千克。(2)小组讨论:用100元如何购买?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合理的购买方案,并填写下表。水果 价格/(元/千克) 质量/千克 总价/元苹果 10橘子 6香蕉 8葡萄 16 师强调:合理分配预算,兼顾多数人喜好。三、巩固练习1.(1)任务:根据本班真实情况调查数据,重新制订购买方案。(2)小组汇报,师生共同评价合理性。2.完成教材相应课时“想想做做”第1题。展示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集体订正。类别 合计 校园童话 动物童话 科幻童话 侦探童话人数 39 9 7 15 8 (1)小春一共调查了9+7+15+8=39(人)。(2)喜欢科幻童话的比喜欢动物童话的多15-7=8(人)。(3)喜欢侦探童话的比喜欢科幻童话的少15-8=7(人)。制订童话故事图书购买方案时,要注意:兼顾多数人的喜好,多购买一些科幻童话,其他三种可以适当少买一些。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用简单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用统计表统计整理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五、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相应课时“想想做做”第2,3题。2.完成相应课时的练习。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1.调查方法:举手、投票、符号记录。2.统计表:7+4+6+3=20(人)。3.解决问题:最喜欢苹果的人数最多,最喜欢葡萄的人数最少。4.购买方案:合理分配预算,兼顾多数人喜好。 通过真实问题驱动,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应用”的过程,培养数学应用能力与合作意识。本节课情境贴近生活,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通过“正”字记录法强化数据整理技能。可提前布置学生调查水果价格,增强实践性。对“预算分配”环节需加强计算指导。3.3 选择合适的调查表【教学目标】1.学会根据调查目的选择合适的调查表,理解不同调查表的设计特点。2.能够汇总数据,分析调查结果,用统计表呈现数据。3.通过对比不同的调查表,掌握“问题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应用”的完整流程。4.感受数据调查的科学性,形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意识,增强数据意识。【教学重点】设计调查表的方法与数据汇总分析。【教学难点】理解不同调查表数据之间的联系,如“运动频率”与“运动时长”的关系。【教学准备】统计表、记录单。【教学方法】教法:情境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学法:合作交流法。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课外时间会经常运动吗?你们知道班里有多少人经常运动锻炼吗?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了哪些数据收集方法?如果要全面了解情况,哪种方法更科学?学生回答,引出课题《选择合适的调查表》。二、探究新知师:同学们,为了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人们常常通过设计调查表开展调查。现在,我这里有3种调查表,分发给你们,请同学们如实填写。(教师分发调查表,学生填写)1.理解调查表的设计意图。调查表一 你有几个喜欢的运动项目?1个~2个 3个~5个 超过5个 调查表二 你每天课外运动大约用多长时间?不足30分 30分~60分 超过60分 调查表三 你课外经常运动吗?经常运动 偶尔运动 从不运动 师:表一是调查喜爱的运动项目(反映运动项目个数),表二是调查运动时长(反映锻炼主动性),表三是调查运动频率(反映对运动的感兴趣程度)。提问:如果想知道“一个人是否真的喜欢运动”应该用哪种表?为什么?生:选表二,因为喜欢运动的同学,每天运动的时间会长一些,且会抽出时间主动去运动。2.选择调查表并开展小组调查。师布置任务:(1)每组选择一种调查表(如“表一”),在组内询问并记录结果。(2)学生填写小组统计表。出示调查问题:你有几个喜欢的运动项目?展示第二组的调查表:第二组1个~2个 3个~5个 超过5个人数 出示调查问题:你每天课外运动大约用多长时间?展示第三组的调查表:第三组不足30分 30分~60分 超过60分人数 出示调查问题:你课外经常运动吗?展示第四组的调查表:第四组经常运动 偶尔运动 从不运动人数 3.全班数据汇总分析。各组汇报数据教师汇总至班级统计表。如:三年级一班同学每天课外运动时长情况统计表月 日合计 不足30分 30分~60分 超过60分人数 4.讨论数据联系。提问:选择不同调查表得到的数据可能会有什么联系?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数据?结论示例:经常运动的同学可能喜欢的运动项目多些,但也需合理分配时间,每次运动时间在30分~60分。有些同学从不运动,要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感兴趣的运动,强身健体。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相应课时“想想做做”第1题。展示第1题,让学生读题后分小组讨论。师:你觉得可以使用哪一种调查表?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选调查表二,因为调查表二包含了调查表一的问题,对看动画片不喜欢或无所谓的同学每天看动画片的时间会很少,喜欢看动画片的同学,每天看动画片的时间会长一些,且会抽出时间主动去看动画片。2.任务:设计一个新调查表(如“你最喜欢哪类动画片?”),小组内调查并汇报。提问:这个调查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它和之前的表有什么联系?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调查表。调查表设计要点:目的明确,选项清晰,便于统计。数据的关联性:不同调查表的数据可相互验证或补充。五、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相应课时“想想做做”第2题。2.完成相应课时的练习。选择合适的调查表调查表类型:表一:调查喜爱的运动项目(反映运动项目个数)表二:调查运动时长(反映锻炼主动性)表三:调查运动频率(反映对运动的感兴趣程度) 本课时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外运动调查活动,引导其体会调查表设计的科学性与数据关联性,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的调查表,深入理解数据收集的目的性。结合课外运动主题,激发学生兴趣,讨论氛围热烈,但有部分小组在数据汇总时效率较低,需提前培训记录员。3.2 简单的数据排序与分段【教学目标】1.学会按性别、年龄分组整理身高数据,填写统计表。2.理解“中等范围”的定义,能根据给定范围分组统计人数。3.通过测量、记录、汇总数据,掌握数据排序与分段的实践方法。4.体会数据分段的实际意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数据意识。【教学重点】按性别和年龄分组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中等范围”标准,分析数据在不同群体中的差异。【教学准备】身高测量工具、空白统计表、三年级儿童身高范围表。【教学方法】教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法。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收集和整理,谁能说说统计表可以用来做什么?学生回顾:整理数据。师:今天我们要研究三年级同学的身高情况。你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否符合中等范围标准吗?我们一起来调查,并进行简单的数据排序与分段。二、探究新知1.明确“中等范围”标准。展示教材相应课时国家三年级儿童中等身高范围表:年龄 男生身高/cm 女生身高/cm8岁 124.5~136.9 123.1~135.69岁 129.3~142.4 128.1~141.7 师解释:“中等范围”即表格中的数值区间,低于或高于该区间为“低”或“高”。比如:8岁男生身高低于124.5厘米为偏矮,高于136.9厘米为偏高,在124.5厘米到136.9厘米属于中等范围。师:请同学们说说8岁女生、9岁男生、9岁女生身高的中等范围以及偏高和偏矮的数据。生1:8岁女生低于123.1厘米身高偏矮,高于135.6厘米身高偏高,123.1厘米到135.6厘米身高处于中等范围。生2:9岁男生低于129.3厘米身高偏矮,高于142.4厘米身高偏高,129.3厘米到142.4厘米身高处于中等范围。生3:9岁女生低于128.1厘米身高偏矮,高于141.7厘米身高偏高,128.1厘米到141.7厘米身高处于中等范围。2.分组测量与记录。(1)分组:按性别(男/女)和年龄(8岁/9岁)分为4组。(2)任务:①组内测量每位成员的身高(单位:厘米)。②填写小组记录单。(教师按班上实际情况,几人一个小组分发记录单,每组发4张)记录单1:(8)岁(女)生身高情况记录单。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记录单2:(9)岁(女)生身高情况记录单(同单1)。记录单3:(8)岁(男)生身高情况记录单(同单1)。记录单4:(9)岁(男)生身高情况记录单(同单1)。③填写统计表。表1:(8)岁(女)生身高情况统计表月 日 身高/cm 合计 低于( ) ( )~( ) 高于( )人数 表2:(9)岁(女)生身高情况统计表(同表1)。表3:(8)岁(男)生身高情况统计表(同表1)。表4:(9)岁(男)生身高情况统计表(同表1)。④根据身高范围判断每人所属类别。(低于中等范围、处于中等范围、高于中等范围)3.汇总数据,填写班级统计表。(1)各小组汇报数据,教师汇总至班级统计表:三年级( )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月 日 身高 合计 低于中等范围 处于中等范围 高于中等范围人数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问题:(1)各小组身高处于中等范围的有多少人?全班同学呢?(2)如果在三年级的其他班级调查,结果会一样吗?如果在全校不同年级调查呢?讨论:(1)数据差异可能与遗传、营养、运动习惯有关。(2)强调统计结果反映群体特征,个体可能存在差异。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相应课时“想想做做”第1题。展示第1题。让学生找出身高低于140厘米和高于150厘米的学生号码。完成下列表格。身高 低于140厘米 (小号演出服) 高于150厘米 (大号演出服) 140厘米到150厘米 (中号演出服)号码 2号,4号, 5号,9号, 14号,15号 6号,12号, 13号 1号,3号, 7号,8号, 10号,11号人数 6 3 6套数 6 3 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排序与分段。数据分段步骤:分组→测量→判断→汇总→分析。数据分段帮助我们科学认识群体特征,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五、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相应课时“想想做做”第2,3题。2.完成相应课时的练习。简单的数据排序与分段中等范围标准记录单统计表数据差异原因:遗传、营养、运动习惯。 本节课通过真实身高测量与分组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数据排序与分段的意义,培养科学分析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增强实践能力,小组合作高效完成数据汇总,并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数据差异,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部分学生对“中等范围”理解模糊,需用直观示例(如身高尺贴墙)辅助教学,也可增加“预测其他班级数据”活动,拓展统计思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1 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3.2 简单的数据排序与分段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3.3 选择合适的调查表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