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5.1 平移和旋转【教学目标】1.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方式,理解平移是物体沿着直线运动且形状、大小不变,旋转是物体绕固定点或轴运动。2.能用手势模仿平移和旋转,知道平移、旋转的方向,并能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3.使学生在识别平移或旋转前后的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知道平移、旋转是具有方向性的。【教学难点】理解旋转是围绕中心轴的运动,能正确判断平移、旋转的方向。【教学准备】转盘学具。【教学方法】教法:演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学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一、激趣导入1.情境激趣。(展示单元主题图“大风车转动”)提问:风车的叶片是怎样运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运动?(简单介绍风能)2.联系生活。播放奥运会升旗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国旗的运动轨迹,引出课题《平移和旋转》。二、探究新知1.观察分类,初步感知特征。出示例1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运动方式,这六幅图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你能尝试模仿一下它们的运动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上台模仿运动方式做手势。教师指导学生把这六幅图分为两类:生1:我把国旗升起、自动门打开或关闭、自动扶梯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分为一类。(师补充:它们的运动可以看作平移)生2:我把旋转木马、电风扇叶片、齿轮的转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可以看作旋转。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自动门打开时两扇门的平移有什么不同?(生交流讨论,师适时打开展示)生齐答:左边的门向左平移,右边的门向右平移。师:说明平移是有方向的。那旋转木马、电风扇叶片的旋转有什么不同呢?(生交流讨论,师适时展示,与时针转动相对比)生齐答:电风扇叶片的旋转方向与时针转动的方向相同,旋转木马的旋转方向与时针转动的方向相反。师:说明旋转也是有方向的,与时针转动方向相同的,叫作顺时针旋转;与时针转动方向相反的,叫作逆时针旋转。2.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请学生讨论后举例分享。学生列举实例:平移有电梯升降、传送带,旋转有车轮转动、钟表指针。手势游戏:教师说物体名称(如推拉抽屉、摩天轮),学生用手势判断运动类型。3.深入感知平移、旋转的特征。(1)平移课本。师:请同学们先把数学书放在课桌面的左上角,再将数学书从课桌面的左上角平移到右上角。你是怎样平移的?有什么诀窍吗?(学生在课桌面上动手操作,教师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回答)师:请同学们将数学书从课桌面的右上角平移到右下角。在平移的过程中,数学书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小变了吗?形状变了吗?(学生动手操作)生:数学书的位置变了,大小、形状不变。师:请大家再将数学书从右下角平移到左上角。你想怎么移?想一想,再移一移。(教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操作,最后回答)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觉得在平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生:要注意不要转动数学书,要沿直线运动。(2)制作转盘。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旋转,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来做一个小道具。(教师出示教材“试一试”第2题的转盘图,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转盘学具)师:同学们照着图上的样子来做这个转盘。(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转盘的指针要指向A)师:大家做好转盘以后,先将指针从指向A旋转至指向C,再将指针旋转至指向B或D。(学生跟着老师一同操作)师:在刚才的操作中,指针在做什么运动?是绕哪一点转动的?生:旋转运动,绕中心点转动。师:把指针从指向A旋转到指向C,还有什么方法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两次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生1:第一次,A转向C是顺时针旋转,再由C转向B是逆时针旋转。生2:第二次,A转向C是逆时针旋转,再由C转向D也是逆时针旋转。师指出: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觉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生:要注意不要移动转盘,只转动指针。师小结:旋转就是围绕一个固定的中心转动的运动。在旋转的过程中,物体只有转动的那部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相应课时“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什么情形下、是怎样的运动,再说说相关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2.完成教材相应课时“想想做做”第2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初步认识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移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旋转是绕轴转动。五、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相应课时“想想做做”第3,4题。2.完成教材相应课时“动手做”。3.完成相应课时的练移和旋转平移 旋转沿直线运动 方向:上下、左右 实例:升旗、电梯 绕固定点(轴)运动 方向:顺(逆)时针 实例:风车、风扇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形式的感性认识,但只是个初步的印象。因此,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加深这种印象,引导学生在不断操作和交流反馈中逐步逼近概念的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图形与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5.3 剪一剪【教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对折剪纸的基本方法。2.能独立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如松树、心形图)。3.通过观察、对折、绘图、剪裁等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4.感受对称美,激发对传统剪纸艺术的兴趣,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对折剪纸的步骤,理解轴对称图形中对折折痕的作用。【教学难点】正确绘制图形轮廓,确保对折后图形完全重合。【教学准备】彩纸、剪刀。【教学方法】教法:示范法、情境引导法、分层指导法。学法:动手实践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一、情境导入(展示蝴蝶、雪花等对称图片)情境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如何用一张纸快速剪出对称图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剪一剪》,用对折的方法剪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二、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观察剪一棵松树。(1)猜一猜。教师出示一棵用彩纸剪好的松树。问:我们怎样能又快又好地剪出一棵这样的松树呢?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结果。教师引导:老师这里有一张彩纸,把它沿中线对折,注意边缘要对齐。然后在不开口的(折痕)一侧画半棵松树(树干靠折痕,枝叶向外延伸)。请大家猜一猜,沿着轮廓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学生猜测、验证,自己也尝试剪一棵松树,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2)为什么只要剪半棵松树,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一棵树呢?(学生有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一棵松树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回忆,然后自己去剪)师:看来,即使是简单的剪纸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可以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先画出半个图案再剪,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还要注意不要在折纸的开口处剪,要紧贴折痕;如果画在纸的开口边缘,剪开后会出现两个一半的松树。2.组织学生自主创作轴对称图形。(1)师:我们已经会剪一棵完整的松树,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课前我自己剪的心形图和热带鱼图。(教师把这两个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展示教材中相应的图片)你们能模仿着剪出老师这样的心形图和热带鱼图吗?(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绘画、一人剪裁)教师指导学生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按照图中的方式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展示学生作品。说说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师:你们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生:按照图中的方式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师:同学们参考上面的方法、照自己的喜好,再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看看大家能剪出多少轴对称图形。(学生自行操作,教师指名上台展示)师总结:像这样在对折的纸上剪出图形,再沿折痕展开,得到的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注意折痕处不能剪断)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相应课时“想想做做”第3题。师指导学生折纸。对折一次→一朵花对折两次→两朵花对折三次→四朵花(剪出的图案都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四、课堂小结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对称美藏在生活中,比如建筑、服饰,希望大家多观察发现。五、作业布置1.阅读“你知道吗”,再说出一些对称的物体或现象。2.完成相应课时的练习。剪一剪步骤:1.对折(边缘对齐)2.绘图(紧贴折痕)3.剪裁(折痕处不断开)对折的折痕是图形的“镜子”作品展:松树 心形 热带鱼 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轴对称概念转化为直观体验,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感受数学与艺术、生活的紧密联系。部分学生剪断连接处,需强化“绘图靠折痕”的示范。增加错误案例对比(如剪半棵树偏离折痕)深化理解。5.2 轴对称【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到对折的折痕。2.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3.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学准备】正方形彩纸、剪刀。【教学方法】教法:演示法。学法: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建筑图,说说你们的感受。(展示图片)生:很有气势,很美。师:这两个建筑之所以具有独特的美,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的内容,现在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吧!二、探究新知1.认识物体的对称。展示教材例2图。师:观察这三幅图,图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师:经过我们的观察,发现这些物体都可以分成完全一样的两个部分。这些物体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我们就说这样的物体是对称的。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这样对称的特征?(生可能回答:眼镜、课桌、剪刀……)师小结:只要物体的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2.认识轴对称图形。师:同学们,请把教材附页中的蝴蝶、建筑物和飞机三个图形沿着它们的外部轮廓剪下来,再把剪下的三个图形对折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并反馈答案,教师结合反馈演示三个图形的对折情况)师小结:根据我们的动手操作和演示,发现三个图形对折后,每个图形的两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这种情况可以说成是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能分别指出上面的轴对称图形分别是沿着哪条折痕对折的吗?(展示三幅图的折痕)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相应课时“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给出的各个图案分别是什么,再让他们选定自己理解的轴对称图形,最后指名学生回答。2.完成教材相应课时“想想做做”第2题。注意:在判断一个字母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考虑在不同方向进行对折,只要在某个方向对折时能让字母的两边完全重合,该字母就是轴对称图形。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五、作业布置完成相应课时的练习。轴对称只要物体的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本课时的教学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课堂上图片的展示也让学生领略到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1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5.2 轴对称(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5.3 剪一剪(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