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规划第1课时 人体的三道防线课 题 人体的三道防线 授课人学情分析 在上本节课前,已上过第一课时内容,并给予学生一些背景知识,如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病毒引起的的常见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其它们的传播途径为本节课做好铺垫。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自身有密切的关系,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1.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科学思维】 1.通过对比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教学重点 1.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教学难点 1.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抗体和抗原的概念。教学过程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程 导入 你知道家养的狗、猫都要打疫苗吗?预防的是什么病?这和人的健康有关吗? 学生回答。新课 展开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师: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但我们通常却不会生病,这是为什么呢? 师: 没错。如果把防卫病原体比作一场战役的话,我们人体有三道防线。那么,是哪三道防线?每一道防线又是发挥着怎样的功能呢?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人体保卫战”。 我们人体都有哪些地方会与病原体首先发生正面冲突呢?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42-42页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机制。 讨论: ①为什么呼吸道下端细菌会变少?这说明呼吸道黏膜具有什么功能? ②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侵入人体?人体的哪些组织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③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能抵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侵袭?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学生阅读课本43页,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链球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有什么功能?皮肤还能怎么去“抵抗”病原体? 链接生活:为什么大面积烧伤病人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治疗呢? 2.你还记得痰是怎么形成的吗?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展示动画、图片等加强理解。补充胃液的杀菌作用) 小结: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病原体在什么情况能突破第一道防线呢?(人体皮肤受伤、黏膜受损,或免疫力下降时。)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之后,便进入人体内的液体环境(体液)中。体液中又有哪些物质来对抗病原体呢?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学生阅读课本44页,回答以下问题:(可适当讨论) 1.体液中有什么物质去“抵抗”病原体? 2.溶菌酶溶解细菌的原理是什么? 3.为什么有些动物受伤后,常用舌头舔舐伤口? 4.人体的哪些部位有吞噬细胞? 5.吞噬细胞有什么作用? (教师展示动画、图片等加强理解。补充伤口化脓的原因) 小结: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当一小部分极其“狡猾”的病原体成功突破前两道防线后,我们的免疫系统又会作何反应呢?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出示新冠肺炎感染者的血常规化验单,为什么病毒感染后淋巴细胞数量会增加?淋巴细胞在人体中主要分布在什么部位? 介绍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出示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示意图。 观看第三道防线消除病原体的部分视频。结合课本44、45页,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抗体?它是怎么产生的? 2.什么是抗原? 3.第三道防线是如何消除抗原的? (补充其他种类的抗原,师生共同用示意图表示第三道防线消除抗原的过程来加强理解。) 链接生活:(学生讨论完成) 1.某同学体内有甲型流感的抗体,是否再也不会患上流感呢?(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 2.为什么得过水痘的人不会再患水痘呢? (二次免疫) 小结: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四)列表比较三道防线的异同 二、人体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教师利用图片补充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内容,并利用图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师:抗体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师:消灭水痘病毒的抗体能不能消灭流感病毒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模型探讨抗原和抗体的关系。师: 哪一些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哪一些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师:特异性免疫还有什么特点呢?调查活动:得过一次水痘的同学 得过两次及以上水痘的同学?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汇报。师:为什么不会有人得两次及以上水痘?利用双气泡图,从作用范围、获得途径和作用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观看视频。 学生猜想。 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学生猜想。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学生举手回答。 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学生自主总结。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人体的三道防线,抗体和抗原的概念以及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事例入手,从例子中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免疫系统对于人体抵抗外界病菌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其如何保护人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利用课本上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解释资料中的现象,并概括相关知识内容。通过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些器官结构的形状、位置和功能;以形象的动画设计和卡通图片,使“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等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举例说明免疫对于人体是具有两面性的,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同时,要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规划第2课时 免疫的功能、免疫规划课 题 免疫的功能、免疫规划 授课人学情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等相关知识,学生在生活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中已有所了解。但可能是零碎、片面,甚至是有误的。所以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学原理的应用方面将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学得很不扎实,遗忘率也比较高:本节涉及到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学生要一次性消化有难度;基本原理也是比较抽象复杂,学后往往难以学以致用。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1.概述人体免疫的概念和功能,解释生活中的免疫学现象,形成健康生活和增强免疫力的意识。2.结合自己接种疫苗的经历,描述计划免疫的实例,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科学思维】 1.尝试以图解、讨论等方式分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尝试解释与免疫相关的生活现象。 3.通过资料讨论、分析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探究实践】 通过图片、视频等探究免疫的功能。 【态度责任】 1.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关爱艾滋病患者。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4.领悟稳态是生命体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重点 1.概述人体免疫的概念和功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免疫学现象,形成健康生活和增强免疫力的意识。2.结合自己接种疫苗的经历,描述计划免疫的实例,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教学难点 1.通过探究学习,说出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组成和功能,分析比较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2.概述人体免疫的概念和功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免疫学现象,形成健康生活和增强免疫力的意识。教学过程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程 导入 有的人吃了虾、蟹等食物后,会腹痛、腹泻、呕吐,或出现皮疹;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尘土后,会发生鼻炎或哮喘;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休克。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还会导致死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反应呢? 学生思考问题。新课 展开 一、人体免疫的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师:人体免疫是不是只能防卫外来病原体呢? 师生共同归纳人体免疫的功能: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清除进入体内的抗原,人体本身所产生的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肿瘤细胞等,维持人体的健康。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5、46页内容。 师: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在于平衡。如果不平衡了,会怎样? 播放视频《假如人体激活了所有的免疫系统......》。 师:由此看见免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所以,我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增强人体免疫力,而接种疫苗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为什么移植异体皮肤会出现排斥反应 延伸拓展:免疫并不总是对人有益的。提问: 有同学发生过过敏反应吗?对什么过敏?什么是过敏原?如何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二、艾滋病 用多媒体展示艾滋病的相关报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6、47页。 提问: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 如何预防艾滋病? 用多媒体展示预防艾滋病的宣传画。 三、免疫规划 1. 什么是计划免疫?你能举出小时候接种过哪些疫苗?2.你知道接种的疫苗成分和作用是什么吗?不同的疫苗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一样吗?这属于哪种免疫类型? 师:我国实行计划免疫政策,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的关爱。我国规定对 12 岁以下儿童实施“四苗”常规接种。从 1992 年 1 月 1 日起,接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师:为什么接种疫苗就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师:由此可见,疫苗是抗原还是抗体? 师:世界上的第一支疫苗诞生于中国。早在宋真宗时期我国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 这种由天花病人的痂皮研成的细末,就是减低了毒力的天花病毒。但是由于接种人痘具有一定被感染的危险性,最终被牛痘法所取代。 师:是不是接种了疫苗就不会得这种传染病了?例如,接种了乙肝疫苗,以后就不会再得乙肝了? 师补充:艾滋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但是人类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仍在继续研制。 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总结。 参加相关的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代表回答。 小组讨论。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免疫的功能、艾滋病及免疫规划。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很多属于陈述性、事实性的知识,若整节课都采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必然使学习过程变得机械而枯燥,如何让学习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学生有想知道、想学的欲望,根据课标的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利用分析资料、观看动画、比较、自学、构建流程图、表达与交流等学习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思考,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自动生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力图改变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时 人体的三道防线.docx 第2课时 免疫的功能、免疫规划.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