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章 生态安全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 题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授课人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课前也收集资料做了相应的准备,但他们逻辑思维较差,对知识点感受不深,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所以需要教师注意加强引导。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1.知道生态系统服务。 2.知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 3.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探究实践】 通过实验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态度责任】 1.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2.认同作为地球的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尽的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3.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污染物沿食物链传递并逐渐积累。 2.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 导入 1962年,海洋生物学家卡森(R.Carson)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的世界,原因是农业上大量使用了DDT(滴滴涕)等杀虫剂。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唤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学生在课外阅读。查阅关于DD的相关资料。
新课 展开 多媒体展示DDT的相关资料。 基于DDT的兴衰过程,结合前面所学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在农田大量喷洒DDT,为什么会危及鸟、鱼、虾等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2.鸟、蜜蜂和蝴蝶减少或消失,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讲解污染物沿食物链传递并逐渐积累的过程。 一、从生态系统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1,提问: 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在全球范围内大量使用DDT为什么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总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呢?原因是什么 分析讨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教材102、103页内容,讨论: ① 20世纪80年代以前,也有少量生活污水排入这条小河,为什么小河的水质还能保持良好? ②河流的水质与排污强度有什么关系?这说明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什么特点? ③这个事例对你理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小结: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后逐步恢复原有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会退化。 三、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结合教材104-105页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一些事例。 运用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知识,结合这些事例,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 展示遭到乱砍滥伐后的森林图片。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森林,美丽的青山绿水没有了,这是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触目惊心的画面。
提问:
(1)究竟是谁褪去了地球的绿色外衣 为什么要这么做
(2)过度砍伐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为了保护绿色植物,我们的国家,社会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我们个人又该怎么做
由森林回到城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想一想:居住的繁华美丽城市又可能存在怎样的环境问题 同时说出这些污染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并且讨论国家社会为保护环境做出的措施,并落实的行动中,说出我们个人为保护城市环境应做哪些努力,其他小组同学给予补充。
提问:
(1)是什么原因导致太湖蓝藻爆发
(2)假如你来负责太湖的管理工作,你将采取哪些措施还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
教师展示小鸟遭到残害的图片。
提问:
(1)人类还有哪些捕杀鸟类的行为
(2)分析鸟类的减少会影响自然环境发生哪些变化
(3)受到残害的只有鸟类吗 你还知道哪些残害野生生物的行为
教师播放人类残害野生生物的视频,加深学生体会。 上讲台介绍我国三北防护林以及取得的成效,我国建立的一些自然保护区及其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行为也可以保护环境,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从而为保护环境做努力。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畅谈去过的风景区,给学生提供自由的舞台,尽情地展示美丽的祖国。 展示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景色之所以这么美丽,离不开国家的建设,社会的保护以及我们每一位公民的努力,并启发学生保护环境应从身边做起,具体落实到行动中,积极参与到环保队伍中。 四、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下面我们以酸雨为例,通过实验来探究环境污染究竟是如何影响生物生存的。 提问: 什么是酸雨?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酸雨真的对生物有不利的影响吗?在实验室条件下,怎样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呢?根据课本107页的提示,你能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吗?有了方案,再尝试完成它。 讨论: ①模拟的酸雨与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②真实的酸雨是否比模拟的酸雨对生物的危害更加严重?为什么? ③酸雨只是危害生物个体的生存吗? 它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没有影响? ④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防治酸雨方面采取的对策和取得的成效。 阅读课本,尝试总结。 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举手回答。 分析材料,讨论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每人每次说一个事例。 学生通过事先课外查找资料,以及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列举出城市环境中破坏的实例。 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纷纷发言,说出鸟类减少带来的危害,以及生活中知道的一些残害野生生物的行为。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 学生课外观看《可可西里》环保片,阅读书籍《寂静的春天》扩展知识面,并反思。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学生根据提示,设计实验,完成探究。 分小组进行讨论。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生态服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不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向学生传递多少环保的知识,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自己认识、体会、说出人类说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的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对于学生已有认知的判断尤为重要,如果只一味的教师讲授,学生只是接纳,并不能实验本节课的意义;所以本节课应该学生作为主体,学生展示、讨论、表达、交流等方式进行。组织学生开展课前调查,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也可以提高学生查找资料、小组合作的能力,在调查中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保证在课上交流中学生更加自信、主动,交流的内容也更加有深度。本节在分析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两面的看待问题,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不能一味的强调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