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3节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课 题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 授课人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前面学习的知识为本节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初中生,理性思维处于发展阶段,要从宏观的“性状”表现了解到微观的“基因”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节内容涉及的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积极性较高。因此,教学设计应立足从学生基础出发,从实例出发,概念教学引导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到提升认识,难点教学可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探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展教学。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1.简述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2.区别基因和等位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3.说出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科学思维】 1.通过找概念,锻炼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 2.通过精心设问,锻炼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配子作用以及遗传规律的分析,提高归纳总结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探究实践】 通过活动“根据父母基因组成预测未来子女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增强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 1.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2。通过性状遗传规律的学习,认识亲子之间在遗传学上的因果关系,领会遗传规律所蕴含的秩序美。教学重点 1.等位基因的概念。 2.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3.活动:预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性状表现。教学难点 1.等位基因分离随不同的配子传递给下一代。 2.活动:推测父母和子女的基因。教学过程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程 导入 我们以人为例,一对夫妇,一位有耳垂,一位无耳垂,生的孩子有耳垂;另一对夫妇都有耳垂,却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问题。新课 展开 性状表现取决于基因组成 1.自主阅读,感知概念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的知识“性状由基因控制”,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94-95,找出与基因有关的概念(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 2.独立思考,理解概念 幻灯片展示 思考题: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如何表示 等位基因如何判断 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PPT展示的图谱理解等位基因。 3.小组讨论,强化概念 教师展示典型例题。 讨论1:下列图解能正确表示等位基因的是 讨论2: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组成有哪些情况 分别表现显性还是隐性性状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一对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可能存在的3种形式: 都为显性基因(如CC)或都为隐性基因(如ee)或一个为显性一个为隐性(如Aa),两个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为显性基因一个为隐性基因的基因型都是表现出显性性状,两个都是隐性基因的基因型则表现出隐性性状。 接着利用自制教具让学生理解Aa表现出显性性状,同时强调一个为显性基因一个为隐性基因的基因型的规范书写。 4.实例分析,理清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 若A控制双眼皮 ,a控制单眼皮,则双眼皮的基因型有哪些 单眼皮基因型是什么 同时引导学生区别基因型与表现型,并从中总结出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5. 完成概念图,提升认识 鼓励学生利用概念图总结7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1. 探究活动“预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性状表现” 组织学生4人一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利用印发的遗传图解分析不同基因组成的夫妇未来子女可能存在的基因型、性状表现以及性状表现的概率。 (若A控制双眼皮,a控制单眼皮) 探究一:父母基因型都为aa。 探究二:父亲基因型为Aa,母亲基因型为aa。 探究三:父母基因型都为Aa。 2.鼓励学生过把教师瘾,完成第四种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基因的变化。 3.分组展示汇报探究结果 指导学生分组展示汇报(1至4组探究一,5至8组探究二,9至12组探究三),针对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4.观察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各组代表展示的遗传图解 总结: 基因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再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相互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基因随配子传递给子代。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配子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自己书写遗传图解时“桥不可少”,并引导学生体会性状遗传规律的秩序美。 5.指导学生利用遗传图解根据子代基因组成反推父母可能存在的基因型。 学生认真阅读,在教材上划出相关概念并圈出概念中的关键字眼。 学生观察图片。 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积极讨论。 观察,总结。 学生交流讨论。 区别基因型与表现型,并从中总结出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学生进行总结。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分组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进行推导。课堂小结 主要讲了性状遗传的规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紧跟教材,让学生多看多思考,多动脑,自已探索出重点的知识点,在讨论中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识。并和前面学习的知识想结合,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复习了就的知识。而且注重将生活中的认识融于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瓦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轻松掌握知识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