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章 传染病及其预防第2节 人体免疫课 题 人体免疫 授课人学情分析 对于计划免疫,学生均有过接种疫苗的经历,但是对于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却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学生有接种过一次疫苗就能预防百病的前概念。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力求上课时教学形式多样,问题铺陈层层递进,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4.树立稳态与平衡观。 【科学思维】 1.尝试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模拟探究实验的结果。 2.尝试通过对比和归纳总结分析人体各免疫防线的特点 【探究实践】 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究下皮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态度责任】 体会人类对疾病防御及抗争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教学难点 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程 导入 【展示】 导入: 展示学生的免疫预防接种证。 师:同学们接种过哪些疫苗?为什么接种疫苗能够预防传染病?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人体免疫》。 学生回答。新课 展开 活动一 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师: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为什么有的人容易生病,而有的人却不容易生病?这是为什么呢? 过渡句:大家想一想病原体与人接触最多的是什么部位 (皮肤)那么皮肤可以像天然屏障一样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入吗 接下来就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究下皮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这个实验在课前已经让学生完成了)。 结论: 苹果皮是一道保护屏障,然后请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比较皮肤是否也具有保护作用: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皮肤能像苹果皮一样具有防御病菌侵害的作用,是人体的一道保护屏障。 通过简单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皮肤为什么能够有起到杀死并阻挡病原体的功能(皮肤表面有角质层,可以阻挡病原体进入;皮肤表面还有很多汗腺和皮脂腺,它们的分泌物可以杀死病原体) 过渡句:请问被人体阻挡在外的病原体甘心吗 皮肤和黏膜能够完全阻挡病原体的侵入吗 通过一个生活当中的实例来给学生启示: 夏天就要到了,同学们穿得都比较少,在一些活动中难免会不小心摔破或者碰破一些地方,如果我们不注意清洁皮肤消毒伤口,则很容易使伤口发炎、化脓。 提问:那么病原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呢 (皮肤损坏的情况下)人体内有什么细胞或者物质可以消灭侵入的病原体呢 教师讲解: 人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其中血细胞又由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构成,而白细胞有吞噬的作用,所以当病原体侵入人体的时候,白细胞会大量聚集伤口,吞噬病原体,所以会发炎化脓,都是白细胞的尸体,因为白细胞具有吞噬的作用,所以又叫做吞噬细胞。 教师提问 白细胞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吗? 教师总结 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而不是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所以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教师提问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吗? 教师讲解 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而不是病原体侵染后才产生的,它们的作用没有特异性。 教师提问 同学们小时候患过水痘吗? 教师接着提问 为什么以后就不再患水痘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 抗体:人体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水痘病毒等)。 教师利用图片补充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内容,并利用图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师:抗体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师:消灭水痘病毒的抗体能不能消灭流感病毒呢? 师:哪一些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哪一些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 教师讲解 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 抗原被清除后,身体仍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身体会产生大量抗体,再以同样的方式将抗原清除。师:特异性免疫还有什么特点呢?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共同点是什么?利用双气泡图,从作用范围、获得途径和作用强度三个方面,比较归纳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异同。教师提问 人体的免疫还有哪些功能? 总结: 人体通过免疫功能还能即使清楚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师:人体免疫是不是只能防卫外来病原体呢?师生共同归纳人体免疫的功能:人体依靠防御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以维护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师: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在于平衡。如果不平衡了,会怎样?播放视频《假如人体激活了所有的免疫系统......》。 教师提问 有同学有过敏吗? 教师讲解 某些情况下,免疫功能会出现异常,如过敏反应等。师:由此看见免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所以,我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增强人体免疫力,而接种疫苗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活动二 免疫规划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师:我国实行计划免疫政策,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的关爱。我国规定对 12 岁以下儿童实施“四苗”常规接种。从 1992 年 1 月 1 日起,接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师:为什么接种疫苗就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由此可见,疫苗是抗原还是抗体?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3页小资料。师:世界上的第一支疫苗诞生于中国。早在宋真宗时期我国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这种由天花病人的痂皮研成的细末,就是减低了毒力的天花病毒。但是由于接种人痘具有一定被感染的危险性,最终被牛痘法所取代。师:是不是接种了疫苗就不会得这种传染病了?例如,接种了乙肝疫苗,以后就不会再得乙肝了? 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艾滋病的内容。师补充:艾滋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但是人类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仍在继续研制。 学生回答。 学生在课前完成实验探究,小组的代表发言,与大家交流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学生观看视频。 不能。 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可以回忆之前学过的血液知识。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同学举手回答。 学生总结。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模型探讨抗原和抗体的关系。 学生总结,归纳。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板书设计人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①皮肤和黏膜使病原体不易逾越;②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③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教学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的保护功能是人体的免疫,其中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屏障,认识到皮肤损伤感染后自然痊愈的道理,人体的重要保护功能之一是特异性免疫,理解计划免疫的重要意义。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挂图、图片、模型演示等,充分认识到免疫的重要性。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如抗体、抗原、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学生学习后还是有一部分难理解,教材提供的实物资料少。在计划免疫这部分,学生虽然对预防接种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但是认识还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在预习时让学生从家长处了解预防接种的基本情况,如果有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