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2.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2.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案

资源简介

2.2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第2课时,主要讲解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在实际问题(如小球运动高度、三角形形状判断)中的应用。
2.内容解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掌握 “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 基础上的延伸,核心逻辑是通过 “二次项系数化为 1” 将新方程转化为旧知形式,体现 “转化与化归” 的数学思想。知识价值在于:一是完善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完整流程,为后续求根公式推导奠定基础;二是通过实际问题应用,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建模能力。教学重点为 “二次项系数不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步骤”,难点为 “配方过程中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计算” 及 “配方法的灵活应用”。
1.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灵活地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地、灵活地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目标解析
1. 达成标准:学生能独立完成“二次项系数化为1→移项→配方→开方→求解”的完整步骤,正确解出如 这类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准确率不低于80%;
2. 达成标准:学生能将配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小球高度计算、代数式最值证明、三角形形状判断),能判断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并正确写出无实数根的理由,在例题练习中正确率不低于70%。
1. 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平方根的意义,能熟练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具备初步的代数变形能力;
2. 学习难点:
- 技术层面: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后,一次项系数变为分数(如化为),计算“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时易出错;
- 应用层面:将实际问题(如小球高度)抽象为一元二次方程,建立“时间”与“高度”的数量关系存在困难;
- 逻辑层面:理解“当中时方程无实数根”的代数意义,需结合平方根的非负性突破认知障碍;
3. 学习优势: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小球运动)兴趣较高,可借助情境激发探究欲,通过阶梯式问题降低转化难度。
1.复习回顾
师生共同回顾1.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理论依据:平方根的意义.
适用范围:能转化为x2=a或(m x+n)2= a(a≥0)的形式的方程.
2.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将方程转化为 的形式,它的一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另一边是一个常数,当 时,两边同时开平方,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便可求出它的根.
3. 配方法的关键:
在形如 +bx=﹣c 的两边同时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
2.情景引入
问题情境:1.提问“用配方法解的步骤是什么?”,请学生口述过程(移项得→配方加得→开方求解),巩固二次项系数为1的配方法流程;
2.展示方程,提问“这个方程与刚才的方程有什么区别?(二次项系数为3,不为1)如何用配方法解这个方程?”,引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建立认知起点,对比新旧方程的差异,自然引出“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配方法”这一课题,激发学生的转化意识,明确本节课学习方向。
探究点1 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1.问题探究
呈现文档例题:用配方法解方程,引导学生思考:
- 问题1:这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3,如何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二次项系数为1”的形式?(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
- 问题2:转化后方程为,后续步骤与复习题一致吗?(一致,按移项、配方、开方、求解流程进行)
2. 师生活动
- 教师行为:板书完整解题步骤,强调“二次项系数化为1”的第一步,在配方环节标注“一次项系数6的一半是3,平方为9”,提醒学生注意系数变化;
- 学生行为:跟随教师思路完成解题,独立在练习本上复刻步骤,同桌互相检查“二次项系数化为1”和“配方”两步是否正确。
3. 详细过程
解:
1.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
2. 移项(含未知数项移左,常数项移右),得;
3. 配方(两边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得,即;
4. 开方(依据平方根意义,则),得;
5.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得,。
知识归纳
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在使用配方法过程中若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时,需要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后,再根据配方法步骤进行求解.
练一练
- 题目:解方程
- 解析步骤:
1. 两边同除以3(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
2. 移项,得;
3. 配方(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得,即;
4. 开方,得;
5. 求解,得,。
- 答案总结:方程的解为,。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迁移→例题示范→巩固练习”的流程,突破“二次项系数化为1”的技术难点,让学生掌握完整步骤,培养代数变形能力,为后续灵活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归纳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①化:二次项系数化为1;
②移项:将常数项移到右边,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左边;
③配方: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使原方程变为 的形式;
④开方:若方程右边为负数,则方程没有实数根,若方程右边为非负数,就可以左右两边开平方得 ;
⑤求解: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方程的解为
探究点2配方法的应用
1.问题引入
从生活情境出发,呈现文档“做一做”: 一个小球从地面上以15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弹出,它在空中的高度 与时间 满足关系: ,小球何时能达到10m高
- 学生行为:独立列出方程,小组讨论“为什么要除以”(简化方程,使二次项系数为1),并完成后续配方求解。
-详细过程
1. 实际问题抽象:将代入,得;
2. 方程整理: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化为1,且使二次项系数为正),得;
3. 配方: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即;
4. 开方求解:,得,;
5. 实际意义解读:表示小球上升到10m高的时间,表示小球下落回10m高的时间,均符合实际情境。
2.议一议
试用配方法证明:不论 取何实数,多项式 的值必定大于零.
【分析】利用配方法把多项式写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加上一个常数的形式,然后利用非负性即可解答.
【解答】证明:k2-4k+5=k2-4k+4+1
=(k-2)2+1
∵(k-2)2≥0,
∴(k-2)2+1≥1.
∴k2-4k+5的值必定大于零.
3.例题展示
例1:解方程:
(1) ; (2) .
【分析】先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然后根据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计算即可解答.
【解答】解:(1)移项,得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
配方,得

由此可得 ,
.
(2)移项,得 ,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 ,
配方,得 ,

因为实数的平方不会是负数,
所以x 取任何实数时, (x﹣1) 都是非负数,
即上式都不成立,
所以原方程无实数根.
例2: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 试判断 △ABC 的形状.
- 解析步骤:
1. 配方整理:将常数项25拆分为,分别与、的二次项和一次项配方,得,即;
2. 利用非负性求解:因为,,,且三者和为0,所以,,,解得,,;
3. 判断三角形形状:验证三边关系,,符合勾股定理逆定理,故为直角三角形。
- 答案总结:是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小球高度)和几何问题(三角形形状)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思想,突破“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难点,同时巩固配方法与非负性的结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1. 如果 的左边是一个关于 的完全平方式,则 等于( C )
A. 1 B.1 C. 1或9 D.﹣1或9
2. 下列配方法有错误的是( D )
A. 化为
B. 化为
C. 化为
D. 化为
3. 用配方法解方程 ,则方程可变形为( D )
A.
B.
C.
D.
4.若一元二次方-x2+bx-5=0程配方后为(x-3)2=k,则b,k的值分别是( A )
A.6,4 B.6,5 C.﹣6,5 D.﹣6,4
5.解下列方程:
(1)x2+4x﹣9=2x﹣11; (2)x(x+4)=8x+12;
(3)4x2-6x-3=0; (4) 3x2+6x-9=0.
【解答】解:(1),
.
∵﹣1<0
∴方程无实数根.;
(2) ;
解: ,
.
.
;
(3) ;
解: ,
;
(4) .
解: ,
.
.
.
6. 应用配方法求最值.
(1)求2x2 ﹣ 4x+5 的最小值;
解: 2x2 ﹣ 4x+5=2(x ﹣1)2 +3 ,
所以当 x=1 时,有最小值,为3.
(2) 求﹣3x2+ 12x﹣16 的最大值.
解:﹣3x2+ 12x﹣16 = ﹣3(x﹣2)2 ﹣ 4 ,
所以当x =2时,有最大值,为-4.
7. 如图,在一块长35m、宽26m的矩形地面上,修建同样宽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剩余部分栽种花草,要使剩余部分的面积为 850cm2,道路的宽应为多少
【解答】解:设道路的宽为x m,根据题意得
(35-x)(26-x)=850,
整理得:x2-61x+60=0.
解得: x1=60(不合题意,舍去), x2=1.
答:道路的宽为1m.
(设计意图:1. 通过几何与代数相结合的真题,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在测量、工程、物理等情境中的重要应用;
2. 从“何时半面积”这一问题切入,鼓励学生用“设未知数—建立方程—运用配方法求解—检验解的有效性”的思维方式解决综合性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全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方程解的判断方法和求解技巧,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教学建议: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答案。教师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集中讲解,特别要强调在实际问题中,解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化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使学生构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
(教学建议:采用 “学生先说,教师后补” 的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收获。对于学生遗漏的要点,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
1.必做题:习题2.4第1-2题。
2.探究性作业:习题2.4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本课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兼顾基础练习与思维延伸。)
一、知识回顾 1. 配方法(二次项系数为1):移项→配方→开方→求解 2. 平方根意义:若,则 二、核心步骤(二次项系数不为1) 1. 化:方程两边除以二次项系数,使二次项系数为1; 2. 移:含未知数项移左,常数项移右; 3. 配:两边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化为; 4. 开:若,则;若,无实数根; 5. 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配方法应用 1. 实际问题:小球高度(时求); 2. 几何问题:利用配方与非负性求三角形边长,判断形状。 四、易错点提醒 1. 二次项系数化为1时,常数项和一次项需同时除以该系数; 2. 配方时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需注意符号(如一次项为,一半为,平方为)。
1. 教学目标达成度:①“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目标基本达成,80%学生能独立完成基础题(如),但约20%学生在分数系数配方时出错;②“灵活应用”目标部分达成,学生能解决小球高度问题,但在代数式最值证明(如恒正)上仍需引导;
2. 难点突破情况:“二次项系数化为1”的步骤通过例题示范和练习基本突破,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难点未完全解决,部分学生对“代入关系式”的逻辑理解不清晰;
3. 改进方向:①增加分数系数配方的专项练习(如),通过错题辨析强化步骤;②实际问题教学中,可增加“情境画图”环节(如绘制小球运动轨迹图),帮助学生理解变量关系;③小组合作探究时间可适当延长,让学生充分讨论建模思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