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有理数的乘法 教学设计(2课时)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1 有理数的乘法 教学设计(2课时)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2.1 有理数的乘法
课程:初中数学
教材: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章节:2.2.1 有理数的乘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及其运算律,通过观察数列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归纳出正负数相乘的符号规则和绝对值运算规则,并进一步探讨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判断方法,最后引入倒数概念和乘法运算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教学过程从具体算式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逐步抽象出有理数乘法的一般法则,并通过探究活动验证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的适用性。本节内容承接了有理数加法的学习,是后续学习有理数除法、幂运算及代数式运算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还能提升符号意识、归纳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后续代数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运算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数及0的乘法运算,并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基础,能够理解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的必要性,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但面对负数参与的乘法运算,尤其是符号规律的抽象归纳,仍需借助具体实例引导,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乘法算式的规律,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理解符号变化与绝对值的关系,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同时通过探究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的延续性,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除法、幂运算及代数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形成过程,掌握两数相乘时符号的确定方法及积的绝对值计算方式,通过观察数列规律,提升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理解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由负数个数决定的规律,能熟练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提升运算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分类讨论思想和严谨的数学思维。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分配律,理解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的适用性,通过探究运算规律,增强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意识,提升综合运算与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会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难点:
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理解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确定。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情境:一只蜗牛沿直线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好在数轴的原点处。若它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若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又在什么位置呢?如果蜗牛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又在什么位置呢?这其实就涉及到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向右、向左,3分钟后、3分钟前,这些方向和时间的不同组合,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看看如何准确解决这类问题。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探究新知
(一)知识精讲
让我们从熟悉的乘法运算开始探究。观察下面两组算式:
第一组:
,
,
,
;
第二组:
,
,
,
,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第一组算式中,随着第二个乘数每次减少1,积就减少3;在第二组算式中,随着第一个乘数每次减少1,积也减少3。为了保持这个规律在负数范围内也成立,我们得到:
,
,
;
,
,
.
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正数乘正数得正数,正数乘负数得负数,负数乘正数也得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两个乘数绝对值的乘积。
再看另一组有趣的算式:
,
,
,
.
这里我们发现,随着第二个乘数每次减少1,积反而增加3。按照这个规律继续推导:
,
,
.
由此我们得出:负数乘负数得正数,积的绝对值仍然是两个乘数绝对值的乘积。
综合以上发现,我们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积的绝对值等于两个乘数绝对值的乘积;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用数学符号表示就是:
设、为正有理数,为任意有理数,则
,;
,;
,.
(二)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那么等于多少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也等于6。因为乘法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适用,所以。
教师追问:很好!那么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负数乘负数会得到正数呢?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在,,,这个序列中,每次第二个乘数减少1时,积就增加3。所以当第二个乘数继续减少到-1时,积就应该从0增加到3,即,以此类推。
(三)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具体的乘法算式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从正数乘法过渡到有理数乘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一致性。通过师生互动中的提问和思考,加深学生对"负数乘负数得正数"这一关键概念的理解,培养他们用数学语言解释数学现象的能力。整个探究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新知应用
例1题目:
计算:
(1) ;
(2) ;
(3)
解答:
(1)
我们先确定两个数的符号:
一个是正数(8),一个是负数(-1),属于异号相乘,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异号得负。
再计算它们的绝对值相乘:
所以结果为负数:
(2)
两个负数相乘:
和 ,属于同号相乘,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同号得正。
再计算它们的绝对值相乘:
所以结果为正数:
(3)
两个负分数相乘:
和 ,属于同号相乘,结果为正数。
计算它们的绝对值相乘:
所以结果为正数:
总结:
1.题目考查内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应用;
正负数相乘时符号的判断;
分数乘法的运算技巧。
2.题目求解要点
先判断两个乘数的符号关系(同号或异号),确定积的符号;
再将它们的绝对值相乘,得到积的绝对值;
对于分数乘法,注意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运算规则。
例2题目:
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 km气温的变化量为 ℃,登高3 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解答:
题目中给出:
每登高1 km,气温变化量为 ℃;
登高了3 km。
所以总的气温变化量为:
说明气温下降了18 ℃。
总结:
1.题目考查内容
有理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正负数表示实际意义(气温变化);
乘法在单位变化中的使用。
2.题目求解要点
理解题意,将“每千米气温变化”与“登高千米数”相乘;
注意负号表示气温下降;
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得出结果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新知巩固
题目:
已知 与 互为相反数, 与 互为倒数, 是数轴上到原点距离为 2 的数, 是最小的正整数,求 的值。
第2题:
已知条件分析:
与 互为相反数
与 互为倒数
是数轴上到原点距离为 2 的数 或
是最小的正整数
代入表达式:
代入已知值:
分情况讨论:
若 ,则结果为
若 ,则结果为
答案: D(2 或 -6)
总结:
1. 题目考查内容
第1题: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与基本运算(加减乘除)在数轴上的应用。
第2题:有理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正整数概念,以及代数表达式的化简求值。
2. 题目求解要点
第1题:
利用相反数、倒数、最小正整数等定义简化表达式;
注意 有两个可能取值,需分类讨论;
熟悉幂运算 ;
最后代入化简,得出两个可能结果。
3. 同类型题目解题步骤
识别题干中的数学关系(如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等);
将已知条件代入表达式,进行代数化简;
若存在多个可能值(如绝对值问题),进行分类讨论;
计算最终结果,注意符号和运算顺序;
选择或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探究新知
(一)知识精讲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首先计算两组乘法算式: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保持不变。再尝试其他例子,如和,结果都是-1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接下来我们研究乘法结合律。计算:
通过计算发现,无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最终结果相同。这就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再来看分配律的计算:
通过计算发现,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就是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
最后我们研究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规律。观察以下例子:
我们发现: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负的乘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数;负的乘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数;如果其中有乘数为0,那么积为0。
(二)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计算,积的符号是正还是负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积的符号是负的,因为有三个负数相乘,负数的个数是奇数。
教师追问:很好!那如果计算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积的符号是负的,因为五个负数相乘,负数的个数是奇数。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的结果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结果是0,因为有一个乘数是0。
(三)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和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和符号规律。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对有理数乘法运算的理解。整个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新知应用
例3题目:
(1) 计算 ;
(2) 用两种方法计算
解答:
(1)
我们来逐步计算这个式子:
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我们可以任意调整乘数的顺序和结合方式。
这里我们先计算 和 :
然后将两个结果相乘:
所以,最终结果是:
(2)
我们来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个式子:
解法1:先合并括号内的分数,再乘以12
先通分,找到公分母为12:
代入原式: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分别相乘后相加
分别计算每一项:
代入后计算:
两种方法结果一致,最终结果是:
总结:
1. 题目考查内容
① 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其应用;
②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及其应用;
③ 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判断与运算顺序调整;
④ 分数的加减与乘法分配律的综合运用。
2. 题目求解要点
①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② 对于括号内的加减运算,可以选择先合并再乘,也可以选择分配律分别乘后相加;
③ 注意负号的处理,尤其是多个负数相乘时符号的判断;
④ 在分数运算中,注意通分和约分的技巧,确保计算准确。
新知巩固
题目:
计算 ,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选项:
A.
B.
C.
D.
解答:
我们先观察两个数:
由于它们的指数部分相同(都是 ),我们可以直接对前面的系数进行减法运算:
所以原式变为:
接下来我们将这个结果化为标准的科学记数法形式。
我们知道:
因此:
所以,最终结果是:
正确答案是:C.
总结:
1. 题目考查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
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
同指数幂的加减运算;
科学记数法中系数与指数的转换。
2. 题目求解要点
当两个数都以科学记数法表示,且指数相同时,可以直接对系数进行加减;
运算后若系数不是标准形式(即不是 的形式),需要将其转换为标准的科学记数法;
注意指数的加减法则:。
3. 同类型题目解题步骤
观察两个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是否具有相同的指数;
若指数相同,直接对系数进行加减;
若系数运算后不是标准形式,将其调整为 的形式;
调整指数以保持数值不变;
最终结果写成标准的科学记数法形式。
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乘法
├─ 乘法法则
│ ├─ 同号得正
│ │ ├─ 正数×正数 = 正数:如
│ │ └─ 负数×负数 = 正数:如
│ ├─ 异号得负
│ │ ├─ 正数×负数 = 负数:如
│ │ └─ 负数×正数 = 负数:如
│ ├─ 绝对值:积的绝对值 = 乘数绝对值的积
│ └─ 特殊:任何数×0 = 0
├─ 倒数
│ └─ 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
├─ 运算律
│ ├─ 交换律:,如
│ ├─ 结合律:
│ └─ 分配律:,如
└─ 多个数相乘
├─ 乘数非0
│ ├─ 负乘数个数为偶数,积为正
│ └─ 负乘数个数为奇数,积为负
└─ 有乘数为0:积为0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归纳与理解展开,通过观察算式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正负数相乘的符号规则,并借助运算律的验证强化法则的合理性。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注重学生思维引导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学生基本能掌握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与运算步骤。成功之处在于通过递进式问题链激发学生思考,使抽象法则自然生成;不足在于对负乘负得正的解释略显抽象,部分学生理解仍需加强直观模型辅助。今后教学中应进一步丰富实例,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与逻辑推理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