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几课程:小学数学教材: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一年级上册章节:第几教材分析1.知识内涵①在知识体系中,“第几”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关于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1 - 5的基数含义后,对数的概念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为后续学习序数相关知识及解决生活中涉及顺序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②教材通过一幅火车站台人们排队上车的情境图呈现教学内容。图中清晰展示了5个人排队的场景,提出“有(5)人排队。绿色衣服小朋友排第(2),他前面有()人,后面有()人。从图中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第几”的含义。③教材编排特点在于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排队场景为载体,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意图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基数与序数的区别,初步建立“第几”的概念。逻辑线索是从观察具体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先确定总人数(基数),再聚焦到某个个体的位置(序数),通过填空及提问的方式逐步深入理解“第几”的意义。2.素养内涵本节课承载了数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这几条核心素养。(1)数感学生通过观察排队人数,理解5个人这个基数概念,以及绿色衣服小朋友排第2这个序数概念,感受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多少,还能表示顺序,增强对数的意义和功能的理解,发展数感。(2)推理意识在思考绿色衣服小朋友前面和后面人数时,学生需要根据其所处的第2位这个信息,结合总人数进行推理,从而得出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培养了简单的推理意识。(3)应用意识教材通过生活中的排队情境引入“第几”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关于顺序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教学目标经历观察和描述排队顺序的过程,理解“第几”的含义,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初步的数感和空间观念。通过分析排队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第几”的含义,能准确用“第几”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2.教学难点区分“几个”和“第几”,理解序数的相对性。课堂导入情景图导入故事法: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早上老师路过一个热闹的游乐场,看到一群小动物正排着队准备坐旋转木马!小猴子特别着急,它说:“我排在第3个,前面还有2个小伙伴!”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思考“第3”和“前面有2个”之间的关系。教师提问:那小猴子后面还有几个小动物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过渡语:像这样确定位置的问题,其实藏着一个有趣的数学知识——“第几”和“几个”的区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借助“排队位置”引发学生对“顺序”与“数量”关系的初步思考,为理解“第几”的含义及前后人数计算做好铺垫。】探究新知学习任务一 理解“第几”及前后人数的确定活动1:观察情境,明确排队人数及某人的位置教师活动: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展示教材中的排队图片),从图中你们能看出有多少人在排队吗?那哪位同学能说一说绿色衣服的小朋友排在第几位呀?学生活动:生1:我看到有5个人在排队。生2:绿色衣服的小朋友排第2。教师活动:非常好,那现在大家思考一下,绿色衣服小朋友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又有几个人呢?学生活动:生1:他前面有1个人。生2:他后面有3个人。【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排队的情境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第几”的概念,明确排队中某个人所处的位置以及其前后的人数情况,初步建立数序的表象,为后续深入理解“第几”的含义及相关知识做铺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数学信息的提取能力,指向数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学习任务二 提出关于“第几”的数学问题并解答活动2:自主提问与解答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图中排队的一些信息,那现在大家开动脑筋,从图中还能提出其他关于“第几”的数学问题吗?然后试着自己解答一下哦。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思考和书写,之后我们请同学来分享。学生活动:生1:穿黄上衣蓝裙子的女性排第几?她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我觉得她排第3,前面有2个人,后面有2个人。生2:穿浅蓝上衣橙裤子的男性排第几?他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我算出来他排第5,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0个人。……教师活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答进行点评、补充和总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不错,而且解答得也很准确呢。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对“第几”的理解又更深入了一些。【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关于“第几”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第几”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深化对数序的认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课堂练习1.(1)从左边数,圈出4只小鸟,给第4只涂色。(2)从右边数的第2只小鸟飞走了,还剩□只小鸟。2.一共有□人。从左边数,男人排第□。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几”。知道了数出物体的数量可以用数字表示,而确定某个物体在队伍中的位置,就要用到“第几”。通过观察排队情境,我们学会找一个物体排第几,以及知道它前面和后面各有几人。大家要会在不同场景下,准确判断物体的位置,用“第几”来表达。课后也可以留意生活中的排队现象,说一说谁排第几。课后任务基础性作业教室里同学们在排队领新书,一共有6个同学,小明排在第3,他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动物园里,小动物们在排队坐小火车,从前往后数,小猴排第4,从后往前数,小猴排第3,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在排队?拓展性作业3. 10个小朋友排成一队,从左往右数,小红排在第6个,老师一声口令“向后转”,现在小红从右往左数排在第几个?4. 同学们排队做操,每行人数同样多,小明的位置从左数起是第4个,从右数起是第3个,从前数起是第5个,从后数起是第6个。做操的同学共有多少人?————参考答案————前面有2人,后面有3人。设计意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巩固“第几”以及前后人数关系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共有6只小动物在排队。(,因为小猴被重复数了一次,所以要减去1)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第几”概念的灵活运用,通过前后不同方向数的条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红从右往左数排在第5个。(总人数10人不变,从左往右数小红排第6,那么她右边有人,向后转后,她右边人数不变,所以从右往左数她排在第个)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第几”概念的理解,通过方向变化的情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每行有人,每列有人,所以总人数为人。设计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第几”知识的运用,通过行列的条件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方阵的概念。板书设计排队人数:5人第几:绿色衣服小朋友排第2前后人数:前面1人,后面3人提问示例:穿黄上衣的女性排第几?教学反思本课围绕《第几》的核心概念,结合站台排队情境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教材图示,组织学生识别队列总人数()、分析特定位置(绿衣小朋友排)及探索前后人数关系(前面人、后面人),引导学生建立序数与基数的联系。课程目标基本达成,学生能熟练表述排序信息并完成填空练习。成功之处在于:生活化情境有效激发兴趣,直观图示助力学生理解序数含义,问答互动强化了位置关系的语言表述能力。不足的是:对“提出其他数学问题”环节指导不足(如未充分挖掘“穿黄衣女性排第几”等拓展点),部分学困生对“第几”与“几个”的转化仍显生疏。后续需增加变式提问(如倒序描述位置),并设计分层任务卡强化序数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