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分类与整理(3)教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24)(含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分类与整理(3)教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24)(含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分类与整理(3)
教学内容
教学教材第5、6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操作,学会按不同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掌握用单一标准和多重标准分类的方法。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如画图、表格等)记录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数据整理的过程。
3.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按不同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理解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
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分类标准,并能对分类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上课前,咱们先来玩个小小的观察力游戏。大家都低下头,看看自己衣服上的纽扣或同桌衣服上的纽扣,仔细观察一下纽扣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开始观察自己或同桌衣服上的纽扣,寻找异同点。观察后,自由举手发言。
生1:我衣服上的纽扣是圆形的,我同桌衣服上的纽扣也是圆形的。
生2:我衣服上的纽扣是方形的,我同桌衣服上的纽扣是圆形的。
……
师:大家都很棒,一下子就发现了纽扣形状上的不同。那么除了形状,有没有同学还注意到纽扣其他的特点呢?比如纽扣上有几个洞眼。
学生再次观察后汇报。
生3:我发现我衣服上的圆形纽扣有四个洞眼。
生4:我发现我衣服上的方形纽扣只有两个洞眼。
……
2.师:非常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现在就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咱们不小心把一大盒纽扣打翻了,各种形状、洞眼数、颜色不一样的纽扣混在一起,要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纽扣,是不是就很困难啦?应该怎么办呢?今天,老师就带给你们一个特别有用的“法宝”,那就是——分类。今天咱们继续学习“分类与整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3。
(1)观察情境图。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3情境图)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上有什么?丽丽遇到了什么难题要解决?
引导学生观察后回答出:图中丽丽不小心打翻了纽扣盒,她要解决给这些纽扣进行分类的难题。
(2)探究分类方法。
师:怎样给这些纽扣进行分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①初次分类:按形状分。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纽扣卡片,师:现在小组合作,尝试把这些纽扣分分类,先从最简单、最直观的角度想一想,看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好办法。
各小组学生动手操作,给纽扣分类。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学生完成分类后,教师挑选两个小组,用手机投屏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
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观察:大家看看这两个小组分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呀?
引导学生回答出:他们都是按形状分类的,方形的归为一类,圆形的归为另一类。
师:大家都很聪明,一下子就发现了分类的关键,像这样把具有相同形状特征的纽扣放在一起,就是一种分类方法,而且这种按形状分类是咱们最容易想到,也最直观的分类方式。
让学生在自己的记录本上记录小组的分类结果,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记录方法。
②第二次分类:按颜色分。
教师课件呈现按形状分好的纽扣,提问:同学们,咱们按形状分好类了,可每一类里的纽扣看起来还是有点乱,还能不能继续分呢?
学生观察按形状分好的纽扣,思考后,自由举手汇报。
引导学生回答出:还可以按蓝色和红色继续分类。
各小组继续动手操作,将方形、圆形纽扣分别按红色和蓝色进一步细分。
教师选取一组分类结果投屏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大家看,现在纽扣是不是更整齐、更有序啦?咱们对比一下之前按形状分的结果,和现在按颜色细分后的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类更细致了。
生2:能更清楚地看出不同颜色纽扣的数量。
……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通过按颜色细分,纽扣被整理得更有条理了,而且大家看,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③第三次分类:按洞眼数分。
教师进一步启发:同学们,咱们已经按形状和颜色对这些纽扣进行了分类,现在请大家再仔细观察,第二次分类后的每类纽扣还有没有别的特点能用来分类呢?
引导学生发现:第二次分类后的每一类纽扣的洞眼数不同,有两个洞眼的,也有四个洞眼的。
师:对,同学们能够根据洞眼数的不同,继续给这些纽扣进行分类吗?
学生继续分小组对第二次分类后的纽扣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各小组,当各小组都按洞眼数完成分类后,选取一个小组汇报。教师投屏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并让这个小组的代表讲解他们的分类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我们先按形状把纽扣分成方形和圆形,然后方形纽扣又按颜色分,每种颜色的方形纽扣再按洞眼数分;圆形纽扣也是一样,先按颜色,再按洞眼数分,这样一共分成了8类。(3)对比分析。
提问:同学们,通过对纽扣进行三次分类,我们终于得出了分类结果。回顾分类过程,对比每次分类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交流,对比分析每次分的结果,探究自己的发现。
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示例:
生1:我发现按一定标准分类后,还可以再分。
生2:我发现不管按什么顺序分类,最后都分成了8类。
生3:像这样逐层分类后,更方便使用纽扣。
……
教师归纳:像这样逐层分类后,更方便我们使用纽扣,能让我们快速找到想要的纽扣。这就是分类的意义和价值,它能让杂乱无章的东西变得井井有条,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提问: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分类结果想一想:如果做一件新衣服需要2粒相同的扣子,有几种选择?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的分类结果,寻找分类后大于或等于2粒的有几类,从而得出可供选择的方案。
2.教学“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刚才咱们一起对纽扣进行了分类,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分类知识,现在老师可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做一做”中的水果卡片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请看,这儿有一些形状各异的水果卡片,请大家按卡片形状给这些水果卡片分类,分完类后,要把分类的结果填在记录表中哟!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水果卡片,独立操作。教师巡视,仔细观察学生的分类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对于一些分类遇到困难或者记录不太规范的学生,教师耐心地指导。
(3)交流汇报。
教师指名汇报,并投屏展示学生的分类情况及记录情况,汇报的同学详细讲解分类过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对汇报过程中的错误之处进行指正及评价。
(4)思考:上面的分类结果,还可以继续分吗?怎样分?
学生小组交流,寻找进一步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还可以按水果的种类分,如将三角形的桃子分为一类,三角形的梨分为一类,三角形的苹果分为一类;将正方形的桃子分为一类,正方形的梨分为一类,正方形的苹果分为一类。
学生用水果卡片动手操作,分一分。
学生完成后,教师投屏展示分类的最终结果。
三、巩固拓展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4题。
(1)引导学生观察各道路交通标志,提问:你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说一说对这些道路交通标志的认知。如:第1个表示左转车道,第2个表示禁止载货汽车通行,第3个表示右转车道……
(2)让学生根据第(1)个问题,按形状对这些道路交通标志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独立分类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分类后,自由举手汇报。
教师指名汇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类的,用投屏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
学生汇报示例:我按形状进行分类,左转车道、右转车道、公交车道和调头车道这四个标志都是长方形的,分为一类;注意行人和注意信号灯这两个标志都是三角形的,分为一类;禁止载货汽车通行、禁止调头和直行这三个标志都是圆形的,分为一类。
(3)思考: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怎样分?
引导:圆形、白底红圈、有红色斜杠的为禁令标志;三角形、黄底黑边、黑色图案的为警告标志;圆形或长方形、蓝底、白色图案的为指示标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其他分类方法,再与同桌交流,互相补充,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学生反馈汇报,引导学生回答出:还可以根据禁令标志、警告标志、指示标志将道路交通标志分成三类。
教师投屏展示学生的分类情况,然后集体订正。
(4)引导: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如:同样是道路交通标志,为什么分类结果不同?
师生共同解决,如:因为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同。
四、课堂小结
1.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给纽扣分类的探索中学会了按形状、颜色、洞眼数等不同标准分类,还能用简单的图表记录分类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分类在生活中有好多用处,真是收获满满!
2.布置作业:完成“练一练”第5~7题。
【板书设计】
3分类与整理(3)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按形状分 方形 圆形
按颜色分 红色 蓝色
按洞眼数分 两洞眼 四洞眼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探究分类整理纽扣的过程中,教师紧扣教材,采用递进式的分类教学,层层深入,逐步引导。按形状分类时,小组合作活跃,学生能够快速抓住关键,并按此直观方法分类并记录结果;按颜色分类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标准变化带来的结果差异;按洞眼数分类则培养了学生深度观察与综合运用能力。再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总结出诸多关于分类的重要发现,结合“做新衣选扣子”的问题,成功将知识与生活应用相联系,提升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小组合作时,个别小组存在分工不明确的现象,部分学生主导操作,少数学生参与度低,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加强小组合作指导,细化分工要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