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解决问题(2)教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24)(含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8 解决问题(2)教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24)(含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学教材第26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提取关键信息,能根据问题筛选合适的已知条件,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2.能熟练运用加法和乘法解决生活中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
3.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在对比中体会乘法运算的简便性,优化解题策略,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根据问题精准选取有效信息,正确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求解。
难点 建立乘法算式与实际问题情境之间的深度关联,理解乘法算式在具体问题中的含义,真正领悟乘法是相同加数求和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非常有趣的数学知识,谁能说一说,我们上节课解决了哪两类问题呀?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点明是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的问题。
追问:这两类问题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吗?谁能举例说一说?
学生汇报示例:比如“同学们站成5行,每行6人,一共有多少人?”这是求5个6相加是多少,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比如“同学们站成2行,一行5人,一行6人,一共有多少人?”这是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
2.提问:大家仔细想一想,在解决上面这两类问题时,解决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更简便,而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只能用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得很牢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例6情境图,提问:图上呈现的是哪个地方的场景?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回答:图上呈现的是文具店的场景,图中有笔袋,单价6元;有自动铅笔,单价3元;有橡皮,单价2元;还有日记本,单价5元。
追问: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问题: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
2.阅读理解。
提问:同学们刚才在情境图中找到了这么多已知条件,那么要求买笔袋需要多少钱,应该选择哪些条件呢?
给予学生3分钟时间,让他们再次仔细观察情境图中的已知条件,尝试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已知条件。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可以把找到的信息简单标记一下。
学生选择好信息后,教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引导:同学们,你们都找到了哪些已知条件?这些条件能解答求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吗?
学生回答预测:我找到的条件是“每个笔袋6元”和“买3个笔袋”。
3.分析解答。
(1)画图分析。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示,并引导学生:同学们,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请看,这是教材中给我们展示的图示,你能看懂吗?
学生观察图示,分析各个长方形表示的意思,以及长方形与3个笔袋总价钱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可以用线段或小方格代表笔袋的价格。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教师巡视,并对画图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指名汇报,并将汇报同学所画的图用手机投屏到大屏幕上,对画错的地方指导改正。
学生讲解自己的图意,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理解。讲解预测:
生1:我画了3个相同的长条,每个长条表示6元,3个长条合在一起,就表示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
生2:我画的是线段图,每一小段表示6元,一共有3个相同的小段,合在一起就表示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
……
(2)算法探究。
引导:图画好了,那么怎么算出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呢?请大家开动脑筋,尝试列式计算。
给学生几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根据图示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学生完成后,教师指名汇报。汇报预测:
生1:我是用加法计算的,每个笔袋6元,买3个笔袋,就是3个6元,用3个6相加,即可求出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列算式是6+6+6=18(元)。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算式,并质疑:这位同学是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来解答的,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了乘法,这道题能用乘法解决吗?
学生继续举手汇报。汇报预测:
生2:我是用乘法计算的,求3个6元是多少元,可用6×3=18(元)来求得。
师:你能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吗?
引导该生回答出:算式中的“6”表示一个笔袋的价格,也就是相同的加数,“3”表示笔袋的个数,也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积“18”就是买3个笔袋的总价。
教师板书出乘法算式,并评价: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通过观察乘法算式,我们发现用乘法解决问题简单多了。
4.回顾反思。
(1)提问:同学们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解决了求“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的问题,想一想,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到各小组听听学生的发言。
学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生汇报预测:
生1: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算出了买3个笔袋的总价钱。
生2:两个算式都表示3个6的和是多少。
……
小结:不管是用加法,还是用乘法,目的都是算出买这些笔袋要花多少钱。而且把加法算式的3个6相加,写成乘法算式6×3,是不是更简便快捷呢?这就是乘法的优越之处。
(2)追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还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汇报。
三、巩固拓展
1.提问: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
教师有针对性地板书出问题,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示例:
(1)问题1:已知橡皮2元一块,买4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像刚才那样,先阅读理解题干,再分析解答。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并对学困生适当指导。
学生完成后,自由举手汇报。
教师指名汇报,并用手机投屏展示学生所列的算式和计算的结果。
(2)问题2:日记本5元一本,买4本日记本,一共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
2.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森”字有几个“木”字?“森林”两个字一共有几个“木”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反馈汇报:“森”字是3个“木”字,“森”的笔画数是3个4画,列算式为4×3=12(画);“森林”两个字有5个“木”字,“森林”两字的笔画数是5个4画,列算式为4×5=20(画)。
四、课堂小结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呀?
学生自由发言,预测:
生1:在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时,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但用乘法比加法简便多了!
生2:我会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分析出乘法算式里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
2.布置作业:课后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4~6题。
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8 解决问题(2)
【教学反思】
整节课紧扣教材,整体框架较为合理,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知识引导层层递进。教学时,教师利用文具店的情境图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能积极观察并提取出关键数学信息,初步培养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自主筛选条件并交流讨论,切实提高了他们精准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在分析解答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问题,这一举措非常成功,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量关系,为后续探究算法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尝试用加法和乘法列式计算时,充分感受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且通过对比,深刻认识到了乘法的简便性,理解了乘法算式中各数字的含义。回顾反思环节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加法与乘法的关联,从小组汇报情况可知,学生能够总结出两种方法的异同,表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知识迁移运用的意识进一步提升。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在课堂互动方面,虽然教师尽力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但仍有少数学生较为被动,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融入课堂学习氛围。今后在教学中,应优化课堂互动形式,鼓励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收获。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