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平均分(2)教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24)(含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平均分(2)教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24)(含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平均分(2)
教学内容
教学教材第33、34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橘子”等情境,探索根据“物品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方法,体会等分,感受其与“已知物品总数和每份物品数”进行平均分的区别。
2.经历按照份数一个一个地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直至分完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把一些物品按一个一份或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 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判断是否是平均分,并能灵活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均分的知识,大家还记得吗?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教师课件出示9个苹果,提问:把这些苹果每3个装一盘,需要几个盘子?请大家先自己在脑海里想一想,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开始思考、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想法。
学生汇报,如:需要3个盘子,我用小棒代表苹果,每3根小棒摆成一堆,一共摆了3堆。
2.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就是我们上节课学的根据“物品总数和平均每份分的数量”进行平均分的方法,那么平均分还有其他分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平均分的其他分法。(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第1幅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同学们仔细看这幅情境图,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橘子呀?有几个盘子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图中有18个橘子和6个盘子。
追问:要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大家开动小脑筋想一想,并用小棒或小圆片代替橘子,试着分一分。
引导: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第2、3、4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理解每幅图的意思,并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是怎样平均分的。
(2)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可以用小棒代替橘子,圆片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分法,选取不同分法的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展示分法示例:我是按照书中第2、3、4幅情境图的步骤分的,每个盘子先各放1个橘子,分掉了6个橘子;每份再各放1个橘子,又分掉了6个橘子;最后每份再各放1个橘子,正好分完。分了3次,每份都是3个。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一份一份地分呢?
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分法能保证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再请其他有不同分法的学生展示,如先2个2个地分,再将剩下的苹果1个1个地分。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分法不是唯一的,只要每份同样多,都是正确的。
2.归纳分法。
师:同学们,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分,最后每份橘子的个数都一样多,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了6份,每份是3个。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巩固拓展
1.分酸奶。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了橘子,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酸奶。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的情境图:10盒酸奶和2个盘子。引导学生先观察再说出图意。
提问:要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盒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分一分,也可以在书上画一画,圈一圈。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分法。
反馈汇报:教师指名汇报,并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用学具分的结果或在书上圈画的结果。
学生汇报示例:我用小棒代替酸奶,把10盒酸奶,每份先各分1盒,然后将剩下的再每份各分1盒……这样分了5次,正好分完,所以分的结果是每份5盒。
教师对学生的分法作出评价,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一分。
2.分蜂蜜。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的情境图:图中有16罐蜂蜜和4只小熊。提问:同学们,要让每只小熊分得同样多的蜂蜜,每只小熊能分到几罐蜂蜜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或在书上圈一圈代替蜂蜜分一分,然后小组内交流分法。
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如:我们把16罐蜂蜜,先给每只小熊分1罐,分掉了4罐;再给每只小熊分1罐,又分掉4罐;这样分了4次,正好分完,每只小熊能分到4罐蜂蜜。
其他小组补充不同的分法,如2罐2罐地分,或4罐4罐地分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怎么分,其结果是相同的。
3.分香蕉。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3题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数出香蕉数。
(1)提问:图中一共有24根香蕉,把这些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根?
让学生利用前面所学平均分的方法,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同桌互相说一说分法。
学生汇报示例:我把24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猴,先每只小猴各分10根,还剩4根,再把这4根香蕉给每只小猴分2根,最后每只小猴分到12根。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作出评价,强调分的过程要保证平均分。
(2)追问:如果把这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根呢?请同学们再用小棒分一分。
学生独立操作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自由举手汇报,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分法。
学生一边用小棒演示一边解说:我把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8根,正好分完。所以,每只小猴分到8根香蕉。
师生共同评价后,教师指出: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为了减少分的次数,尽量从较大的数目开始分,如刚才这位同学先每只小猴分8根香蕉,一次就分完了。
(3)思考:如果把24根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到几根呢?
小组合作完成,要求每个组员都参与分小棒,讨论分法,记录结果。
小组汇报示例:我们小组把24根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一次给每只小猴分4根,就正好分完了,所以每只小猴分到4根香蕉。
教师对学生适时表扬,总结不同情况下平均分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均分,说一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举手发言,教师归纳: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可以按份数平均分,也可以按每份同样的数量平均分。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分,但关键是要保证每份数量同样多。
2.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35~36页“练一练”第3题、第4题和第5题。
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2 平均分(2)
【教学反思】
在本次“平均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教学例2时,借助分橘子情境图,让学生先观察再动手。将直观的图片与实操相结合,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分橘子的过程中,且多数学生能按要求用学具完成分橘子的任务。在巩固拓展环节,学生在分酸奶、分蜂蜜、分香蕉这些多样化的物品分配中反复操作,强化了对平均分的理解。小组合作分香蕉,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提升了合作与表达能力,学生还在合作交流中深刻感受到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如对“根据总数和份数进行平均分”以及“根据总数和每份物品数进行平均分”这两种分法没有深入对比分析,学生在练习时,容易产生混淆,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补充、完善,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法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