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内容教学教材第55~57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重难点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难点 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有的学生说妈妈比老师高,有的说妈妈比老师矮。师: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学生思考)“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高度,这时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提问:很久以前,人们是怎么量长度的呢?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出: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师: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一庹都能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提问: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拃量课桌的长,然后交流汇报。示例:生1:5拃。生2:4拃半。师:我只用了3拃。我们量的都是这张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学生自由发言,形成共识: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教师小结:因为测量时选用了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同。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二、互动新授1. 教学例1(整体感知,认识厘米)。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排列得很均匀,我们把它叫作刻度线。学生还可能回答:还有数字。师: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作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师生齐读。师: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2.认识1厘米。师: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提问: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生自由发言,如: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师: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便利贴的宽度。师:请你仿照“我们的食指宽大约1厘米”的句式用1厘米说一句话。学生积极发言。3.认识几厘米。(1)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3的长度是几厘米,刻度0到刻度7呢?学生自由汇报,并说说思考过程。(2)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让学生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学生自由发言。师:大家估测得准不准呢?下面我来量一量。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学生动手量纸条,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上台操作,集体纠正不规范地方。(3)师:如果尺子断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学生小组讨论后,集体汇报,得出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用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4.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样得出结果的。2.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汇报。教师再次重点提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被测物体要与尺子的刻度0对齐(不是与尺子的最左端对齐);尺子要水平放置,确保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斜放。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一练”第1、2、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填空,然后集体汇报。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教学总结【板书设计】1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长度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cm”表示。量法: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一拃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引入教学,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结果不同,由此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对“统一长度单位”有了想要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让学生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厘米的时候,先呈现给学生1厘米的表象,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田字格的宽、食指的宽、图钉的长等,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通过让学生亲自使用尺子量书本、铅笔等常见物体,将抽象的“长度单位”转化为直观体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有效驱动了学习内驱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