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 认识米教学内容教学教材第57、58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长度。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 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示例: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师: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追问: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认识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1.认识米尺。师:请用你手上的直尺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尝试?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直尺的学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学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师: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师: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学生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师: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看看1米有多长。拿一把米尺,让学生与自己的身体比划,看看1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后回答,回答预测:生1:我将两臂张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2:我从脚底到肩膀的高度大约是1米。生3:我走两步的长度大约是1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肯定。3.观察米尺的刻度。师:看着米尺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提问: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0个1厘米)教师适时板书:1米=100厘米三、积累运用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1)教师出示卷尺,介绍测量要注意的地方。(2)同桌合作,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同学的身高。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读测量结果)(3)集体汇报并交流。2.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1)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3)指名汇报,并说说思考过程,集体评议。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一练”第5题。(1)拿出准备好的长绳,学生分小组合作量出1米、2米。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刻度0对准绳子的左端。(2)指名学生上台拉直1米和2米长的绳子展示给大家看。(3)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和2米?学生自由汇报。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大家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布置任务:还有很多测量长度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60页“你知道吗?”,了解这些测量工具。教学总结【板书设计】2 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学生认识“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有了测量的经验,本节课先通过“量体裁衣”这一情境引出“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认识米尺,体会1米的长度,在数中理解“1米=100厘米”。学生通过观察、比划、测量、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建构起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